張鳴
摘要:思想政治是文化知識學習的重要章程之一,這不光融合了觀念思想,更是分析了古今形式,對學生的心性涵養和認知構建有著極大的影響力。高中思想政治已經涵蓋了很多層面,需要學生有強大的知識儲備才能夠深刻明白內涵,但同時這并不是一門難學的學科,而是更側重于思想性升華,所以需要從多方面進行學習思考。而歷史資源與我們的政治教學自然是密不可分,所以學生也應該著眼于歷史,從多維度出發去學習政治,以提升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本文針對基于當時學習視域下高中政治教學進行探討,提出建議以供他人參考。
關鍵詞:高中政治;歷史資源;思想觀念;多元融合;方法探析
歷史與政治本就是共通文化,只不過高中政治更加注重多元化,而歷史本身也更加深刻且專業,所以二者有共同之處,但又不完全融合,所以學生要站在歷史的角度看待思想政治,就會品味出許多深意。其實思想政治教學就是不斷地理解觀念并且構建鞏固思維,學生要通過知識文化積累去形成自己的判斷,也要從精神和思想中有所感悟,真正做到情感共鳴以及思想深化,這就是思想政治的教學目的所在。歷史與政治,相輔相成,還需要學生多加研究學習來豐富概念,教師也可以借助多元輔助來提升課堂教學體驗。
一、引經據典,歷史為鑒,深刻思想內核
思想政治教學無論是從表象看,還是從本質上看,都會與歷史掛鉤,尤其是歷史發展,因為沒有那段歷史就沒有如今的政策制度以及多元化社會體系,所以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一定要讓學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將歷史角度切入呈現。以《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這一單元為例,教師可以把中華文化的傳統文化做好梳理,通過多媒體的形式來進行直觀呈現,而民族交流和社會文化發展則要站在歷史的角度看,可以從新中國成立伊始的奮斗史來側重突出文化傳承和創新的發展。例如教師可以把我們國家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用紀錄片的形式播放出來,結合歷史去分析文化傳承變化及其重要性,也是提醒學生珍惜當下,激發愛國熱情,真正能夠融入傳統精神和民族文化,而不僅僅是隔著書本概念去看待這些內核。當然,表現形式不需要這么沉重,可以借助思維導圖,以靈活的方式進行故事敘述,讓學生沉浸在那種氛圍之中,通過歷史來深刻觀念,對思想政治的文化學識有更深層次的了解,這樣才能夠真正學好思想政治。
二、古今巨變,對比發展,強化概念分析
思想政治作為文化學習的重要學科,主要主張思想認知和概念解讀,所以對于過往發展以及現代趨勢必然需要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是見解,所以這就要依靠文化積累來實現。高中思想政治主張多元化發展,除了古今中外的思想,也注重世界多元格局的了解,所以學生不光要知道,還要善于分析發展,當然這是在概念穩固的情況下做拓展。以《世界多極化》這一單元為例,可以明顯感受到中國這百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融合了新中國的發展史,雖然時間跨度上不大,但是發展極其迅猛,短時間內顛覆了世界格局。所以教師需要結合歷史思辨來進行政治教學,可以做多向對比圖來看世界多個強國百年來的發展,無論是從經濟、政治、文化等多種角度,中國都會呈現飛躍式發展,教師可以通過明顯的數據對比來激發學生的認知程度。以往學生雖然有一定的概念,但可能未必非常清晰,也欠缺分析能力和思維邏輯轉變,所以教師可以通過發展歷史以及世界多元格局對比來強化學生的思維觀念,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邏輯,強化分析概念來提升學習質量。
三、鞏固思維,涵養觀念,主張個性成長
政治其實是一門比較活泛的學科,它并沒有強烈的指向性,反而促進學生多思考多分析,然而思維觀念都是從本身認知學識和文化積累之中進化出來的,當然這和個人的成長環境也密不可分,所以政治教學其實可以走個性成長路線,簡單來說就是適當留白。以《認識社會和價值選擇》這一單元為例,其實這就是建立在歷史基礎上做出個人分析思辨認知的課程教學,一定程度上能夠反饋社會成長體系以及觀念引導作用性,所以教師可以借此主題來擴展學生的思維并且涵養思想觀念。其實不需多做什么,可以讓學生來分析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特點,教師做好記錄并且適當引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找尋歷史資料來升華學生的認知觀念,比如播放歷史紀錄片以及時代文藝片來讓學生有一種沉浸式體驗。人處于多變的環境之中,思維觀念都會有所轉變,而教師只需要讓學生在正確的道路上前行即可,畢竟在祖國強大的庇護之下,在和諧社會的浸潤之中,學生自然會養成一套好的觀念體系,而教師只需要稍加引導,促進他們的個人能力并涵養核心素養就好。
四、結語
思想政治其實在做好文化引導之后就會有一定的主觀傾向,教師要讓學生的觀念思維保持在好的方向上,將能力發揮在分析概念并且深化精神的層面上,新時代所培養的青年,在社會和時代的沐浴之下,一定能夠成長成為社會主義的好青年。
參考文獻:
[1] 付立國.淺析高中政治教學中的“千絲萬縷”[J].華夏教師,2021(4):79-80.
[2] 沈良峰.例談高中政治有效教學策略[J].考試周刊,2021(5):141-142.
[3] 亢杉.微課在高中政治課中的應用策略[J].中外交流,2021,28(1):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