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斌
摘要: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以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明確“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四位一體總體課程目標與育人功能任務,從新時代課程思政育人的協同視角入手,從體育與健康課程協同、專任教師協同、教學任務協同三個路徑進行探索,在高中體育教學“教會、勤練、常賽” 新模式中融入恰當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能夠有效彌補現如今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的不足,最大限度的發揮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的作用與功能,另一方面則在促進高中生掌握基礎的體育知識與體育技能的同時,能夠有效將思政隱形教育與顯性教育形成完美統一,全方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體育素養,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本文旨在對高中體育教學中如何有效滲透思政教育的實踐方法進行深入探究,以期能幫助學生實現體育技能、思想政治素養與身體素質三者的協同發展。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中體育;教學育人;方法
新時代體育教師在根據學校體育“四位一體”總體育人目標進行課程思政教學設計之前,首先要對所授課班級進行精準的學情分析;其次,教師要深耕新教材,深入分析新教材;再次,教師要根據不同專項課程的特質,緊緊圍繞特色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有效設計,將課程教學的育人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的教學設計中。
一、借助體育教學,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與敬業精神
體育教學,教師需要傳授給學生的除了知識與技能之外,更要著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與敬業精神,首先愛國主義情懷的建立能夠幫助學生堅定自我理想,樹立崇高信念,高中生作為振興中華的中堅力量,必須要矢志不渝的堅定耀我中華的信念,如此在今后的學習與工作中才更有奮斗與前進的動力。而敬業精神的培養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意識,為學生今后步入社會與工作崗位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日常體育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效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在各大重要賽事中我國體育健兒為國爭光,揮灑汗水的比賽集錦,借助于視頻的真實性與緊張感,充分點燃學生的激情與熱情,讓他們深刻感受到為國爭光由心而發的榮譽感與自豪感,更有利于為學生在今后繁重、枯燥的體育訓練中提供不放棄的強大信念作為支撐,勇往向前。另外,教師還可以在日常教學中為學生們講述優秀運動員的動人事跡,讓學生深入了解在每一位運動員身上展現出來的具體體育精神,通過真實案例的感染與啟發,真正讓學生樹立良好的體育意識,形成良好的體育素養,幫助學生增強在未來工作與學習中戰勝困難的勇氣與韌勁。
二、借助體育教學,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與團隊精神
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與學習中,需要團隊協作才能完成的實例并不少見,其實深究團隊協作的內涵,也蘊藏著各種競爭,例如人與人之間,小組與小組之間,甚至學校與學校之間,既存在協作,又存在競爭,如此在相互促進,相互對比中個人的綜合能力與核心素養才能實現最大化,對于競爭意識與團隊精神的理解才更深刻。而對于高中體育這門課程,需要團隊協作的項目依然非常多,例如足球運動、籃球運動、排球運動等各種球類運動以及包含接力賽在內的田徑比賽等,都是體育課程中非常重要的項目,教師要善于借助比賽的方式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與團隊精神。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針對傳統武術這項運動,首先教師需要將武術的基本動作以及技能傳授給學生,在學生基本掌握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武術擒拿、模擬實戰、情景比賽等教學比賽,鼓勵男生和女生同時參加,提升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認識和自信。如此通過全員參與的方式,能夠很好地促進學生在比賽中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增強競爭意識,幫助學生深刻體驗團隊榮譽感。
三、借助體育教學,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與適應能力
高中階段的學習是為今后工作與學習打基礎,豐富知識儲備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的文化學習壓力非常大且學習任務繁重,而體育課程,一方面要注重學生身體素質的鍛煉,另一方面則更要為緩解學生文化學習的壓力而服務,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深入挖掘適合思政教育的切入點,既有利于活躍課堂氛圍,又能夠將體育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效融合,一舉兩得。教師可以通過情景模擬來為學生創設真實的職場環境,根據學生的個性與高考志愿真正引導學生在體育課堂上真實感受職場的魅力,為今后學生走向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例如有的同學今后想要報考機械維修類專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舉重以及輪胎滾動練習,有的同學則想要報考旅游專業,則老師與學生可以模擬野外運動情境,切實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與生存技能等。通過多樣化情境的創設,一方面增加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另一方面則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與核心素養,更全面的促進高中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四、結語
總而言之,受到應試教育的諸多影響,對于新時代體育教學模式與方法可能存在一些偏差,這時候就需要各位一線體育教師結合課程思政理念深入研究與創新提升體育育人的方法與思路,進一步提升體育育人的質量與效果,有利于從根本上解決體育課目前所面臨的種種問題。
參考文獻:
[1]牛宇飛,趙少慧.賀玉嬌.基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有機結合[J].西部素質教育,2019(20).
[2]畢鵬飛,羅萍.“課程思政”工作推行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路徑[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9(27).
[3]李曉燕,王偉.“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探究[J].鹽城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