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
摘要: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應該體現數學新課程倡導的理念與方法,而當前,如何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要求,是教師最為關心的問題。簡單地說:我把數學課歸納為四個階段。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師生互動
一、靜悄悄的自學階段
簡單明了地與學生一起明確本節課堂要學習的內容(教材上清清楚楚)后學生應該靜心去研讀教材上的內容。明白本課學習的是什么?如整式乘法中的乘法公式:(a+b)2=a2+2ab+b2,這個知識的名稱是什么?內容是什么?這個公式是如何來的(圖形法去分析來歷,利用多項乘法去分析來歷)這個過程學生是靜心閱讀學習內容材料,演算推理,畫圖析圖通過這些過程學生要沉得下心來細讀,細算和記憶,猶如勾股定理教學第一課時也如此,什么是勾股定理,這個定理的來歷(面積法)這個定理的作用……
沒有靜下心來細細品讀教材的教學內容的課堂很容易成為“教師講,學生聽,大量的知識細節之處引不起學生關注,學生的學習也不易精力集中,特別是形成了不仔細閱讀教材的壞習慣”
二、高談闊論師生互動階段
學生可以此時間向老師報告(a+b)2(a-b)2展開結果是什么 (2x-3)2的展開又是什么?老師也可以在學生熱情匯報學習成果時適時提出一些啟發性問題如完全平方的展開式是三項式嗎?(x+y-1)2能用完全平方公式展開嗎?注意當學生在這個階段積極交流發言時教師一定要引領學生所有發言交流必須圍繞在當堂學習內容上理性的發言,這樣才做能保證教與學效率的提高,又能保證發言中積極的圍繞教學內容和目標去思考。
這一階段實際上老師要盡可能地滿足學生向同學展示自己“能干”的機會,同時也能讓每個學生在交流中發言學習的不足之處以便在繼續學習中改進和提高,如果此時老師覺得學生基本知識也到手的話我會把學生引入到解決基本的問題中去。如出示各種類型的基本練習并且這些練習可以讓學生做起一般都很順利這樣讓學生學習的成就感滿滿的,也能實現在基本知識的應用過程中對公式,定理的記憶也讓學生感受到大功告成。根據認知心理學原理,當一個人初步感知的問題通過自己的心理綜合或與人分享討論后更容易讓感知的東西存在于心靈或記憶的深處,同時也能滿足學生“被認同”的需要。當然在這個學習階段老師可以根據情況適當地編制出各種不同的練習讓學生行動起來,所有的目標都圍繞讓學生行動起來,練習問題的難易程度,問題的設置就是教師的教學能力地體現了!一句話“動起來了,課就好了”。
三、深層靜默階段
試想當一堂數學課學生討論得熱火朝天,你會發現此時總有一部分學生會在這時覺得沒意思了,其原因是他知道的都表現完了,這時老師把這種場面如何收拾呢?其實我們此時應把學生引向深層次思考階段。
一組練習,一個新的問題,老師或學生在已有知識基礎上來的奇思妙想都是把學生引入到深層學習階段的好道具,如試試(a+b)2-(a-b)2=_______,(X+2)2-(X-2)2=______,(X+Y)2-2XY=______,(X-Y)2+2XY=______,通過這組練習并讓學生對練習結果進行歸納,為解決更高層次問題進行知識準備,如a-1/a=3 , 求 a+1/a這些問題,X+Y=5,XY=6求X-Y……
總之讓學生靜下來學習數學,解決數學問題實際上就可以把已學到的數學知識進行再加工,再認識達到獨立思考,深度思考的目的,我們知道這是讓學生對知識產生頓悟的好途徑。
四、課后反思
沒有反思的學習是低效的,古人尚知“日三省吾身”我們數學學習也必須有獨立的反省與反思,思考通過學習我知道了什么?這些東西作用是什么?在學習過程中我的疑惑是如何實現解決的?為下一次學習我該準備什么?反思不是面面俱到更不是走走形式,試想許多大數學家提出的驚世駭俗的數學問題不都是在不斷反思中提出的嗎?沒有對a2+b2=c2的深入研究何來的“費馬大定理”,沒有對素數深入反思何來“哥德巴赫的偉大猜想”。a2+b2>c2的三角形是鈍角還是銳角三角形(a<b<c)。
數學學習與教育三個過程(一)閱讀思考發現新知識,把發現的東西通過訓練形成方法與經驗(二)討論交流與進一步認知知識(三)靈活地把未知的東西轉化為已知的會的東西去解決就能基本實現學習數學的目標認知問題—反思問題—轉化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想一想前面提到的“講一個故事,悟一個道理,解決一個問題”這一樸素的課堂教學理論只要把講故事的機會給學生,把明道理的過程時間留給學生,把真正解決問題的責任權利交給學生,學生的數學熱情也許就能提升,終身學習數學的激情也許就會存在。
參考文獻:
[1]馮自濤.初中數學課堂師生互動策略探討[J].教育界,2020(20):92-93.
[2]龍艷.核心素養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探析[J].讀寫算,2020(01):8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