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彩紅
【摘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規定,應充分利用材料促使幼兒進行體驗式學習,以此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促使幼兒在浸潤式環境中增強成長的體驗感,獲得更多的成長經驗。基于此,文章在充分總結幼兒教學經驗的過程中,提出了運用區域材料激發幼兒動手能力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幼兒;區域活動;動手能力;區域材料;運用
【中圖分類號】G61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24—0102—03
區域活動是一項充分調動手藝和腦力的藝術。在幼兒區域活動過程中,教師所關注的不僅僅是幼兒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傳授,更應該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積極動手,逐步發現美,并創造美。此外,在區域活動中,教師通過對過程總結與發現,可從選擇材料、留足時間、家校共育三個方面為幼兒營造動手操作的氛圍與環境,提高動手能力。下面筆者談談具體的實踐方法。
材料的選擇是區域活動課堂有效開展的關鍵。一張卡紙、一把小刀、一支水彩筆,都將成為區域活動實踐的重要元素,但需要教師引導幼兒有針對性地選擇,如此才能促使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獲得學習的興趣和意愿。
1.選擇幼兒熟悉的材料,激發其動手興趣。材料的選擇必須要熟悉,這樣才能讓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理解,也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動手能力。比如,教師要求幼兒畫一幅關于鐵鍬的畫。關于“鐵鍬”,農村的幼兒可能比較熟悉,但是對于城市的幼兒而言,比較陌生。如果教師不引導其認識,幼兒對自己不懂的東西自然也就不會投入積極性,更難以產生興趣。鑒于這種情況,在幼兒區域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更應該引導幼兒選擇熟悉的材料,激發幼兒的動手興趣。
又如,教師引導幼兒畫自己的鞋子,在這個過程中所涉及的材料不僅非常簡單,而且容易獲得。因為每一個幼兒都有鞋子,因此,搜集這樣的區域活動材料可謂是不費吹灰之力,再加之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提到了畫鞋子,這就更讓一部分幼兒充滿了興趣,大家都會覺得這樣的材料好搜集,且這樣的區域活動課更有意思。經實踐證明,在學習的過程中幼兒都非常開心,表現都很積極。
無論從哪一個層面分析,選擇熟悉的材料能夠讓幼兒積極主動地進入區域活動學習中,能夠讓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就感。
2.選擇廢棄材料,實現變廢為寶。環保和變廢為寶是當今時代的主題,為此,教師在區域活動教育中應該立足于當前的實際情況,在選擇材料時既關注材料的方便可得,又關注當前時代的環保主題。所以,教師可以選擇“變廢為寶”的區域活動專題,讓幼兒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生活中的廢品,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有效創新,促使廢棄材料變廢為寶。
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搜集家中的廢舊物品,然后將廢舊物品進行改造,做成自己喜歡的東西。如可以將酒瓶的外表進行美化,讓其成為新的花瓶;可以將牛奶盒子進行重組,讓其變成儲物小盒;可以將廢舊鞋盒進行改造,改造為迷你小書架等。通過這樣的方式,幼兒都會充分感受到區域活動課的有趣,從而對區域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
1.教師要給幼兒預留好操作時間。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區域活動的時間一般都控制在20至30分鐘之間,為此,部分教師為了快速地完成課程任務,在教學中一味講授、演示,完全沒有預留一定的時間給幼兒操作,在這種情況下,幼兒聽得熱火朝天,在聽的時候也對區域活動課堂充滿了興趣,但是在聽完課以后便將剛才所學的內容完全拋之于腦后。鑒于這種情況,教師在區域活動中就應該關注自身操作實踐的設定,比如,在引導幼兒制作“五彩煙花”的時候,在講述相關內容之后應預留一定的時間,讓幼兒對這些內容進行實踐,以此提高幼兒動手能力,并讓幼兒感受到區域活動創作的快樂。根據實踐情況得知,幼兒在教師所預留的時間內難以完成一幅畫,或者一次主題活動,教師可以將這些預留的問題布置成家庭作業,以便幼兒在課堂之外能夠繼續完成畫作,從而注重幼兒動手操作的連貫性,促使幼兒動手操作能力的提升[1]。
2.讓幼兒動手做一做,體會創造的快樂。在區域活動的過程中,讓幼兒動手做一做,這是區域活動效率提高的關鍵所在,更是幼兒發展的需要,因此,在區域活動過程中,教師應該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導幼兒體會動手的快樂。
比如,在制作“燈籠”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理論的內容進行壓縮,展示燈籠的制作方法后引導幼兒自己動手做紅燈籠。鑒于做紅燈籠的過程比較復雜,教師可以將其進行分步驟進行講解,并在每一個步驟中留下相應的時間進行操作,引導幼兒一步一步完成紅燈籠的制作。
此外,幼兒的思維大多還處在前運算時期,因此,在在線區域活動課上引導幼兒做一做就需要從細節入手,讓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形象、具體的認識。同時,區域活動離不開幼兒的動手操作,所以,教師更應關注幼兒的動手能力,及時采取有效的方法促使幼兒加以實踐和操作。
實踐證明,幼兒區域活動離不開家校共育。幼兒的自覺性和理解能力較差,因此在操作的過程中需要家長的有效配合,這樣才能夠促進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提高動手效率。
1.靜靜地陪伴,發現動手問題。家長的監督是家校共育的主要內容之一,但是家長在監督的過程中一定要充分把握好尺度,否則容易適得其反。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聽見有些家長抱怨孩子不聽自己的話,出現這種情況固然與幼兒有一定的關系,但是大多數卻與家長本人有莫大的關系。尤其是在陪伴幼兒的過程中,部分家長習慣性地橫加干預,幼兒想到了一種好的繪畫方法,家長覺得不可行,還沒有等到幼兒進行真正地實施便立刻否定。例如,有一位小女孩在學習拓印畫的過程中發現了白菜幫子刷上顏料可以畫出一個花朵的形狀,家長卻認為這樣并不是她畫出來的,不算繪畫,一定要讓她用紙和筆一筆一畫地畫一朵花出來。再如,有一位幼兒在區域活動上發現了一個小秘密:當彈珠沾上墨汁以后滾出來的痕跡可以當做繪畫用紙的背景,但是家長卻認為幼兒應該按照老師的要求進行繪畫,在這種情況下,幼兒和家長一直處在爭執的過程中,反而讓幼兒的學習過程受到了影響。
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與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教師要將先進的教育理念教給家長,讓家長在監督引導幼兒的過程中摒棄不良方法,盡可能采用先進的教育理念,且整個監督過程仍然以幼兒為主體。如,在學習“五彩煙花”的過程中,家長所要做的是靜靜地陪伴在孩子的身邊,讓幼兒能夠全身心投入區域活動的學習中。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并非無為,而是需要對幼兒的學習進行全程或者偶爾的觀察,積極主動發現幼兒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然后在課后與幼兒進行交流,幫助幼兒發現其中的不足,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引導。
監督幼兒是靜靜地陪伴幼兒,監督并不意味著遇見問題就要馬上糾正問題,而是應該在發現問題的情況下進行思考,尋找出現這些問題的前因后果,然后再采取措施幫助幼兒積極面對自身的問題,并改正問題[2]。
2.細細反思,進行動手反饋。從實際情況來看,在提升幼兒動手能力時,反饋與互動方面存在著諸多的不足,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教育時細細地反思,然后根據具體的情況來進行反饋。
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欣賞大師的作品,然后再進行自我創作。在區域活動中,幼兒教師引導幼兒欣賞了大師的作品,可以利用其中的波點元素讓幼兒加以了解和認識,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動手操作。可以設計一幅具有波點的藝術畫,利用波點的元素對日常的生活用品進行裝飾等,這就需要幼兒進行反饋,然后教師根據具體的情況進行的反思,并根據反思的情況調整下一次的方案,力求方案能夠更加符合幼兒特點與學習需要。
幼兒反饋是能夠取得較好成績的關鍵之所在,因此,在幼兒區域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關注和詳細分析幼兒的反饋情況,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幼兒成長。
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要求下,幼兒區域活動成了當前幼兒教育的一種主要形式。但是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幼兒區域活動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亟待改進,為此,在以后的研究中教師應該合理選擇材料,讓幼兒在材料的作用下愛上區域活動。除此以外,教師還需要對區域活動進行有效的規劃,合理安排幼兒的動手時間,逐步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另外,還需要教師積極關注家園共育,讓幼兒在區域活動中能夠更好、更有效地運用區域材料。
[1]廖海艷.幼兒區域活動課堂如何培養幼兒創新精神[J].幼兒(下旬刊),2020(04):19.
[2]胡敏.探討如何在區域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個性[J].幼兒(下旬刊),2020(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