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毅開
內容摘要:在“新高考”模式下,考試內容和形式將發生明顯的變化,認真分析考試說明并通過指導積累、思維訓練以及開展實踐活動等方法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是提升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提升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積累
作為“新高考”模式實施前的最后一次實踐,今年的高考題備受各方關注。本文嘗試通過對代表常規地區試題的全國Ⅰ卷以及代表試點地區試題的“全國新高考Ⅰ卷”(山東卷)和“全國新高考Ⅱ卷”(海南卷)的作文題進行比較,分析題目對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情況,得出一些個人的感悟和想法,以期在高考作文備考工作上找到更清晰的方向。
一.比較三道高考作文題的特點
今年這三套考卷的作文題各具特色,雖然材料內容、呈現形式和寫作任務都不盡相同,但無一例外都涉及對考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各方面的考查。
(一)內容:反思歷史、承載文化,立足現實、照見內心
從內容的角度來分析,全國Ⅰ卷比較“內斂”,它巧妙地避開了各個熱點。從歷史故事入手,探討的雖然是“感觸最深的人物”,但落點是現實。題目的導向是讓考生用現代的思維來分析歷史事件,或者說是從歷史事件中汲取經驗。考查的是考生的歷史積累、文化視野及對文化自信的理解。相比之下,全國新高考Ⅰ卷的題目就“現實”很多,它切中時事熱點,但又沒有單純停留在對現象的分解和反思上。通過設置兩個不同的情景,它把全民“抗疫”這么宏大的社會事件濃縮到對“疫情中的距離與關系”的思考,引導考生立足現實來思考個體意識、責任意識、社會意識、生命意識等深層次的問題。既有對個人社會角色的思考,也勾勒出群體責任和家國情懷等概念,這些都體現了“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立德樹人”的基本理念。而全國新高考Ⅱ卷則更加生活化,它以“地名”為載體,考查了考生對歷史文化、自然風物以及個人情感的認知。既體現現實,也包含過去;既有物質層面的思考,也有精神層面挖掘;既有大方向,也可小角度。從思維到審美,再到文化,這個題目幾乎涉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各個方面。
(二)形式:注重情景設置,體現實踐能力
近幾年的高考題,創設具體情境的考查方式已經比較普遍,而在作文題目中引入情境任務也有先例。今年也有幾套考卷沿用“應用性寫作”的情境寫作方式。當然,情境的設置不只體現在應用性文體的寫作要求上,其它條件的創設也會涉及情境要求。情境式的考題具備靈活性,加大了套作的難度,能檢驗出考生“語言建構和運用”方面的真正能力。
本文所選的三道題當中有兩道是應用性的寫作,全國Ⅰ卷要求寫發言稿,但更具體的情境是“班級讀書會”,考生必須要明確文章的對象是同學,自己的身份是學生,場合是“讀書會”的現場,寫作時要突出現場感及對話意識,不能自說自話。全國新高考Ⅱ卷要求寫的是電視節目的主持詞,考生除了要兼顧“帶你走近(地名)”這個主題之外,還要注意自己的身份是節目主持人,面對的是電視觀眾,也需要現場感和對話意識,語言既要莊重得體,也要通俗易懂;而且既要寫出自己的感悟,也需要把觀眾“帶到”自己創設的藝術情境當中。全國新高考Ⅰ卷的作文雖然沒有要求寫應用文,但它也有明顯的情境意識。具體體現在它對“距離”與“聯系”兩個概念的界定上。它所說的“距離”并不是我們慣常的理解,而是指普通人在疫情之下的生活便利性,“拉開了距離”就是加大了不便。而“聯系”也不能按照一般的意義去理解,它是指疫情之下各個社會角色用自己的方式來堅守職責,為社會和他人帶來溫暖,“密切了聯系”就是增加了凝聚力。
(三)思維:辯證統一、角度多元,體現個性、見證品質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其中的一個方面就是“思維的發展與提升”,高考作文題在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方面可以說是“不遺余力”的。通過對材料進行內容、形式和情境方面的設定,題目可思考的維度更多,空間更開闊,更能體現考生的能力和個性。
全國Ⅰ卷讓考生通過辯證的思維,在三個歷史人物當中實現比較和選擇。材料中的每個人物都有優缺點,后人的評價也各有則重,如何辯證地看待和權衡取舍,最終做出選擇并講清楚理由,考驗的是考生思維的嚴謹性和靈活性。全國新高考Ⅰ卷雖然沒有提供很多的思考角度,但它體現的是辯證法里“對立統一”思維,“距離”的遠近與“聯系”的疏密都不是絕對的,看似“遠”的可以是“近”,看似“疏”的也可以是“密”,反之亦然。考生必須理解到這一點,才可以把握到題目的內涵,然后通過辯證統一的思維來進行分析,最后才能真正完成相關的寫作任務。而全國新高考Ⅱ卷對“地名”的解說則側重考查考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讓他們從某個地名聯想到自然風物、歷史文化或者是個人的經歷等等,這是一個由虛而實,或者由實而虛的過程,單純地羅列素材是沒辦法完成任務的,需要有形象性和創造性的思維,從小細節中體現大主題。
二.反思與策略
把分屬于“新”“舊”高考的三個作文題擺在一起,著重看的是三者的聯系。它們之間既有變化也有傳承,但不管如何,從最基本的層面上看,無論新舊,這些題目對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都是全方位的。因此,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才是應對即將到來的“新高考”的根本且有效方法。根據個人的有限認識,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著手。
(一)重積累:從歷史積淀到文化素養,從現實素材到自己的內心
從古到今,“積累”都是提高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荀子在名篇《勸學》里就明確提出“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的觀點。以往的積累大多是強調素材的收集和整理,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記住了古今中外大量的典型素材,這對于考場的寫作是有積極意義的。但在現今形勢下,這種單一的積累方式是遠遠不夠的。“新高考”作文對考生的考查是全方位的,因此積累的方式也應該是“立體”的。老師應引導學生了解歷史的流變及事件的前因后果,而不是單純的只記住一件事情。對文化現象的思考也應放到歷史的時空里去,對現實素材(時事)的分析也不能脫離歷史、流于表面。最重要的一點,是應讓學生明白,任何事件都不是孤立的,當它出現或被提及的時候就會跟“我”產生聯系,所以對自身情感世界的挖掘和反思也是積累的一部分,它體現的是個體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簡單的來說,積累需要對相關的信息進行全方位、“立體”式的記憶,需要清楚它們的具體語境和聯系,更需要有讀者自己獨特的感悟。“新課標”里提及的“整本書閱讀”、“群文閱讀”以及“跨媒介閱讀”等方式,其實就是這種“積累”的重要形式。
(二)善思考:需要常規化和系統化的思維訓練
在高考場上,華麗的語言和嚴謹結構都只是表面功夫,真正體現能力的是獨特而深刻的思維。因此,在平時的教學當中,應引導和督促學生進行常規化、系統化的思維訓練。
常規化的思維訓練,其實就是抓住教學或生活中的每個細節來引導學生進行思維活動。它既有固定性,也有隨機性。比如說課前的演講,或者課堂涉及的人物、事件、現象,又或者熱門的時事等等,都可以成為大家思想碰撞、各抒己見的機會。而老師恰如其分的補充和點評,也能讓學生的思想境界更為開闊,認識更有深度。
系統化的思維訓練實際上就是寫作思維指導課,一般的操作是按照常見的思維種類和特點,分類別、分步驟進行專題的寫作訓練。這樣的訓練能讓學生對常見的思維方法有更清晰的認知,并逐步學會將其運用到日常的寫作當中,最終形成習慣、練就能力。
(三)多實踐:“請進來”和“走出去”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基本理念”第3點談到“加強實踐性,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方式的轉變”,實際上是要求語文教學要與實踐掛鉤,積極利用各種資源和機會,通過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鍛煉學生的語文能力,以適應當代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多實踐”的理念要真正落實到語文課堂或者說是作文教學的課堂,則需要做到“請進來”和“走出去”兩個步驟。
1.請進來:設置情景進行課堂訓練
高考題目的“情景化”已明確告訴我們加強課堂教學的實踐性有多重要,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特定的情境,可以讓學生帶著更具體的目標進行學習活動,并且遵循更清晰的路徑來完成學習任務,最終的目的是養成能力。常規或不定期地把演講、辯論、主持、發言、研討和等活動引入課堂,既能豐富上課形式,也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能夠真正培養到學生的實踐能力。
2.走出去:結合課堂知識進行實踐活動
與“請進來”相對應的是“走出去”,意即把從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本領運用到實踐活動當中。比如,上面講到在課堂中引入活動,那是零碎的實踐,需要有總結和系統的指導。而真正要“走出課堂”,則是在總結經驗之后舉行系列的專題活動,讓每個同學都能接受檢驗,驗證自己對相關技能的掌握程度。所以,適時進行歸納總結以及舉行演講比賽、辯論會、研討會等專題實踐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這才是實踐的最終目的。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在高考當中,它所包含的各方面能力要求必然是滲透到試卷的每一篇材料、每一道題,甚至是每一個知識點里面的。而作為最能檢驗考生語文綜合能力的作文題,“分量”無疑是最重的。提高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或許有很多辦法,但在平時的學習活動中重視積累、訓練思維和加強實踐,對作文水平一般的考生來說也不失為一條現實且有效的途徑。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
[2]柯進、萬玉鳳、梁丹.十一道作文題折射語文教改新趨向[N].北京:中國教育報.2020年7月8日03版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