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紅艷
【摘? 要】? 為了促進學生語言成長,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經驗探索古詩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將古詩教學和生活相聯系,搭建古詩與生活之間的橋梁。如此,學生能夠體會古詩的魅力。本文主要探索古詩教學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生活橋梁
詩歌年代久遠,很多學生在理解上都存在困難,“死記硬背”成了詩歌學習的常態,長此以往,學生對于詩歌學習一點都不感興趣,并將“死記硬背”默認成詩詞的學習方式。為了解決這種現狀,教師一定要借助多種途徑讓學生充分理解古詩詞。
一、立足生活實際,發展語言思維
學生傾向于對自己熟悉的事物表達看法。生活實際是學生語言思維發展的出發點。教師搭建古詩和生活的橋梁,可以將學生腦海中隱藏的生活記憶挖掘出來,更好地理解古詩的內容。
例如,《山行》這首古詩的教學。“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教師在PPT上展示出了楓葉的圖片,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看到的楓葉。“楓葉的顏色是暗紅色,是一種非常好看的顏色。”“楓葉像一把玲瓏的小扇子,也像鳳尾魚的小尾巴。”學生分析了楓葉的顏色和形態。學生對“霜葉紅于二月花”這句話有了簡單的認識。隨后,教師又在PPT上展示二月花的圖片,讓學生描述二月花。最后,用自己的話描述“霜葉紅于二月花”這個句子。“楓葉的顏色是紅色,二月花的顏色也是紅色,但楓葉的顏色比二月花的顏色還要紅。”“那紅色的楓葉比那二月的花還要紅。”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所差異,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見過紅色的楓葉和二月的紅花。教師利用圖片勾起了學生腦海中的回憶,又利用問題引導學生表達楓葉和二月花,很好地發展了學生的語言思維。雖然學生沒有對詩歌進行深入的認識,但通過自己的語言對詩歌形成了直觀的認識,后續的教學會更加容易。因此,這一部分的重要目的是讓學生多說,多表達。
二、依托熟悉語言,走向語境深處
與白話文相比,詩歌是一種陌生語言,學生在接觸時會產生一定的陌生感。“讀不懂”是一件常事,但學生可以從熟悉的語言出發,理解詩意,從而走向詩詞的語境深處。
還是以《山行》的學習為例。詩歌的前兩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意象豐富,意境深遠。教師先帶領學生認識“寒山”“白云”“人家”。“寒山”就是指高聳巍峨的大山,“白云”是指天空中的白云,而“人家”則表示這里有人居住。學生感到非常陌生的是“遠上”和“徑斜”這兩個詞語。教師邀請學生朗讀這兩個句子,要朗讀得有感情、有節奏。學生對于這首詩的畫面有了初步的認識,教師又借助圖片和視頻等教學工具,向學生展示了這兩句詩所描繪的畫面。畫面中不僅有山、有白云、有人家,還有一條清晰可見的彎彎曲曲的小路。結合“寒山”“白云”“人家”,可以知道“遠上”就是“遠遠的山上”。“石徑斜”就是“一條斜斜的石頭小路”。學生再次朗讀便能夠走向語境的深處。遠遠的山上有一條彎彎曲曲的石頭小路,在那里飄著白云的地方有幾戶人家。對于詩歌中的生僻字,學生要多讀,首先,讀準生僻字詞的字音;其次,借助詩歌中其他熟悉的語言、意象來理解陌生的地方。
三、強調文化播種,豐富文化常識
詩歌中有一些常見的文化因子。比如,月亮就是一種思鄉的象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播種傳統文化,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積累一些常見的文化常識,對其他詩歌的理解也很有幫助。
還是以《山行》為例,這首詩歌是一首充滿詩意的秋景詩,作者用豐富的想象生動地描寫了秋景。描繪得絢麗動人,既寫出了楓葉的色彩,又贊美了楓葉不畏嚴寒、特立獨行的高潔品性,從而表達了詩人對秋天深深的愛戀之情。本詩中的楓葉就是一個文化因子,學生對楓葉的理解建立在它的顏色和形態之上。楓葉是一個含義豐富的意象,在不同的古詩語境中,表達著不同的意思。教師需要重點向學生科普這部分內容。有的詩人會借助楓葉表達自己的喜愛之情。比如,杜牧在這首詩中就借助楓葉表達了對秋天的喜愛之情。但是楓葉這種暖色調的意象也會傳達出一些悲涼的情感。詩人會借助楓葉抒發離愁別緒、羈旅之思、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痛等。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教師可以以講故事的方式來向學生介紹文化常識。在介紹文化常識時,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完成本詩的背誦任務。教師單獨在PPT上放出楓葉的照片,一邊向學生解讀,一邊讓學生看著照片回憶詩歌的內容。詩歌和畫面之間的聯系非常緊密,詩歌可以看作是對畫面的解讀。如果能夠根據畫面背誦出詩歌的內容,就做到了真正理解,這也是為什么古人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搭建古詩和生活橋梁的目的在于引入生活、內化語言和播種文化。小學是培養學生語言思維的關鍵學段。詩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教師應當借助詩歌展現語言的魅力,讓學生愛上古詩、愛上語文。
【參考文獻】
[1]李繼蘭.淺析小學語文的古詩教學如何有效的開展[J].學周刊,2020(07).
[2]陳怡.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下的小學古詩教學研究[J].遼寧教育,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