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過程。”所以“做數學”為學生的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創造了空間與時間。
關鍵詞:“做數學”;小學數學;數學實驗
一、 “做數學”的背景
接到學校關于“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重大項目‘數學實驗:義務教育數學學科育人的創新實踐’”協作研究的任務,我們年級執教了一節二年級《7的乘法口訣》一課。在進行教學設計之初,就將本課定位成“建立在學生思維形式上的數學實驗課”。重點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實驗操作、驗證發現的完整過程。這樣的設計,打破了直接告知學生規律的傳統教學模式,而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課堂也因此而有了活力,更多的學生愿意站到前面發表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哪怕在下課鈴聲響起時學習仍沒有停止,也沒有關系。筆者想本節課孩子們的收獲遠遠不只對7的乘法口訣的研討和驗證。只要學生的熱情不減,繼續探索的愿望就不會停止,學生就會思考更多、發現更多。通過“做數學”,更讓筆者體會到數學課堂還有更多的可能性,等待著人們去挖掘和創造。
二、 “做數學”的課堂實踐
(一)數學實驗課的初嘗試
一接到這個教學任務,本年級的老師討論后對“做數學”的關鍵環節——驗證“7的乘法口訣”是這樣設計的:
提出猜想:
師: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乘法口訣,你們誰來背一背6的乘法口訣?6的乘法口訣有什么特征?(學生回答)
師:猜想一下7的乘法口訣有什么特征?
生1:口訣的第一個字依次多1;第二個字都是7;每相鄰兩句的口訣得數依次多7。
師:你能試著用這些特征編出7的乘法口訣嗎?(生操作匯報)
有了之前的復習,學生基本都能編出口訣。
實驗操作,驗證猜想:
師:有誰知道這些口訣表示什么意思?請你選一句口訣,寫一寫、畫一畫或算一算,驗證是否正確。(學生自主操作驗證)
【設計意圖:讓學生用寫一寫、畫一畫、算一算去驗證自己的口訣,讓他們經歷猜想、動手驗證,用“做數學”的方式真正探索口訣背后的內容,讓學習真正發生。】
驗證發現:
生1:我研究的是“三七二十一”,我是通過畫圖來驗證:一行畫7個○,畫了3行,有3個7,就表示“三七二十一”。
生2:我也研究的是“三七二十一”,我是通過算一算來驗證:我列出加法算式7+7+7,3個7相加,得數是21。
生3:我也研究的是“三七二十一”,我是想“二七十四”,再加1個7是3個7,等于21。
生4:我也是用想一想的方法,我想的是“三六十八”,6個3相加,再加1個3是7個3,是21。
師:為什么大家有的畫圖、有的列式、有的想一想都能驗證“三七二十一”這句口訣?
生:因為“三七二十一”表示3個7相加或者7個3相加。
回顧反思:
這樣的設計,學生帶著之前學習的經驗和理解來解決問題。讓學生動手“做”數學比單純地“教”數學和他們單純的“學”數學更有效。學生們在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交流中獨立思考、學會協助、深入探究。在試上過程中學生們作品多樣,發言積極、表達完整。
(二)數學實驗課的再認識
有了一個成功的“做數學”的片段,老師繼續深入研究,除了這個環節還有沒有其他環節也可以用“做數學”的方式進行。首先精心繼續研究教材編排特點思考教材為什么這樣設計,目的何在。經過討論、多次嘗試,又加入了兩個關于“做數學”相關的片段。
片段一:選一句口訣,在方格紙上涂一涂表示。
我選的口訣是______________
生1:我選的口訣是“五七三十五”,我是這樣涂的,每行涂5個,涂7行,7個5相加是35,所以“五七三十五”驗證正確。
生2:“五七三十五”如果豎著看,每列涂7個,涂5列,5個7相加也是35。
生3:不管橫著看還是豎著看,都能驗證“五七三十五”。
在之后的三次試上中,每次試上都能增加一點點感覺,對每個環節的把握也能更精準一些。但是解決完一個問題之后,又會產生一些新問題。在一次次的解決問題中,上課的老師在每個環節中都加入了自己的想法。
片段二:根據“六七四十二”這句口訣編一道數學題。
生1:一副七巧板有7塊板子,6副七巧板需要42塊板子。
生2:一幢樓有7層,6幢樓有42層。
生3:一支筆6元,7支筆42元。
讓學生自己根據口訣編數學問題,改變傳統的師問生答的方式,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探尋到有價值的數學知識,獲取數學學習樂趣,為提升數學學習能力打下基礎。
(三)實驗課的展示課
在課例展示之前對學生進行了前測。前測題目及測試結果分析:
題目設計:
1. 寫幾句熟悉的乘法口訣,想一想乘法口訣是什么樣子的?
2. 說一說“四六二十四”這句口訣表示什么意思?
結果分析:
基于學情的調研與分析,筆者認為,學生能夠正確判斷、書寫口訣。但是對口訣具體特點的理解是不全面的、分散的。學生能夠理解口訣的含義,有了對后面口訣學習產生正遷移的基礎。
本節課結束后,對學生還進行后測。后測題目及測試結果分析:
題目設計:
1. 口訣填空,并寫出相應的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口訣:(?? )四十二
算式:(????? ) (????? )
(????? ) (????? )
2. 訪談:如果忘記了四七二十八是多少,你會用什么辦法想起來?
結果分析:
大多數學生在當堂學習之后,能夠記憶7的乘法口訣,并能正確地書寫出乘法口訣。同時,大多數學生能夠準確地運用口訣進行計算,學生不僅可以寫出與口訣相對應的乘法算式,還能夠寫出與之對應的除法算式。面對“四七多少”想不起來的問題,學生均能找到合理的、帶有鮮明個性特征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教學目標的達成度高。
整個教學設計利用理學案的方式進行設計。分為2個大板塊,4個小版塊。
第一部分:
研究1—1
你能寫出幾句7的乘法口訣?試著寫一寫。
選一句口訣,寫一寫、畫一畫或算一算,驗證是否正確。
具體操作:
1. 由填寫已知的口訣,引入新課的學習。
2. 讓學生在理學單上,寫出自己知道的7的口訣。
3. 集體交流,評價、分析。將“一七”到“七七”的口訣板書在黑板上(允許結果有錯的情況)。
4. 讓學生選擇一句口訣,用自己的方法驗證是否正確。
5. 核對口訣,糾錯,完成口訣的編制。
6. 齊讀口訣。
研究1—2:
選一句口訣,在方格紙上涂一涂表示。
我選的口訣是______________
記憶口訣
我發現:______________
具體操作:
1. 如果忘記了口訣“五七三十五”中的得數,你有什么辦法想起來?
2. 選一句口訣,在方格紙上涂一涂表示出來。
3. 學生涂色,交流與比較。
達成共識:口訣不同,圖示不同;口訣相同,圖示也可以不同。
4. 讀口訣,交流自己的發現。
5. 解決問題:如果忘記口訣“五七三十五”中的得數,可以怎樣想起來?
6. 1分鐘記憶口訣,師生、生生玩對口令游戲。
第二部分:
研究2—1:
選一句7的乘法口訣,說說用它可以計算哪些乘法算式。
閃視訓練。
具體操作:
1. 學生獨立思考,同桌交流。
2. 全班交流。
預設與說明:
(1)一般情況下學生都會想到與口訣相對應的乘法算式,如果出現相對應的除法算式,雖然非本節課內容,但也可以呈現。
(2)明確七七四十九只能計算一道乘法算式。
3. 應用口訣計算相應的算式。
6×7=7×3=
7×7=4×7=
1×7=5×4=
7×(? )=35(? )×2=14
研究2—2:
選一句7的乘法口訣,編一道數學問題考考大家。
具體操作:
1. 限時獨立編制,小組交流;
2. 小組推薦展示,其他小組完善并解答。
3. 欣賞生活中與7的口訣相關的事物,總結全課。
三、 “做數學”的課后反思
(一)做中發現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容易被課堂進度、學生聽課效率等因素影響。因此,在教學設計上不夠大膽,不愿意放手,生怕收不回來。而“做數學”與傳統課堂相比,給了孩子思考、交流討論的時間和空間。本節課在初嘗試階段,放手讓學生自己創造口訣并用自己的方法驗證。學生已經有了之間1~6口訣的經驗,很多想法都是我們老師沒有預設到的。所以相信你的學生也相信你自己。“做數學”,我們就應該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質疑、猜想、驗證、合作、創新、發現新知識的過程。
(二)做中思考
質疑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在發現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意識也會得到充分激發。
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學生要經歷:猜想、操作、驗證、思考、合作交流、得出結論的過程。學生在動手操作之后對得到的結論進行思考。本節課通過復習“6的乘法口訣”探索“7的乘法口訣”的秘密,激發學生對“做數學”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這一過程增加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更是讓學生學會思考。數學課堂不僅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重視學生學習思考的過程。
(三)做中創新
“創新意識的培養是現代數學教育的基本任務,應體現在數學教與學的過程之中。”創新的基礎是學生能夠發現和提出問題;創新的核心是思考;創新的重要方法是歸納概括、猜想驗證。本節課處處透著創新。其中“編口訣”這一環節尤其突出,學生編一句“7的乘法口訣”經歷猜想,接著動手操作驗證口訣,最后學生合作交流后形成結論反思。試上幾次后,我們將驗證這一環節加以修改,給了個梯子又提高了難度。在方格紙上涂一涂你要驗證的口訣,方格紙的設定也是固定的8×8的規格,這樣學生借助乘法的意義對乘法口訣理解得更為深刻。學生在“做數學”中既獲得了數學知識,又啟發了數學思考,同時還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引發學生體驗數學發展的過程。
四、 結語
隨著現代教育事業不斷發展,數學教學也更加側重對學生綜合能力進行培養,積極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做數學”能夠更好地加強學生對高度抽象的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做數學”的初衷就是把枯燥無味單一的知識變成學生喜歡的內容,并使學生自主學習、思考探究、操作實踐等能力得到培養和鍛煉。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
作者簡介:
孫璐,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市金陵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