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聯山
摘要: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歷史學科具有過去性、具體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必須通過設計教學目標,創設問題情境,倡導合作探究,實現情感體驗來實現。
關鍵詞: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途徑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該具備的適應自身和社會發展所需的必備品格和處理問題的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和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和創新實踐。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需要教師用合理的教學行動的引領。
一、合理設計教學目標引領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出發點,而教學目標的設計則直接關系到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深刻領會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仔細研讀歷史課程標準,把握好歷史核心素養的具體目標及其之間的內在聯系,并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深化的過程,不是所有的核心素養目標都能在一節課中完成的。衡量教學目標設計是否能有效地引領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一是看教學目標設計是否符合學情,與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是否相契合。二是看教學目標設計是否具體,目標闡釋是否細化、多層次,具有可操作性。三是看教學目標設計是否落實到位,是否貫穿到整個課堂活動中。例如,針對“時空觀念”和“歷史價值觀”這兩項核心素養,在設計《辛亥革命》這課的教學目標時,不能簡單籠統的設定為“了解辛亥革命爆發的背景、中華民國成立的史實,認識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應該將其設計為“通過情景再現分析材料,明確辛亥革命建立的背景,在梳理和概括中華民國成立的相關史實的基礎上,分析《臨時約法》相應理念,并對比辛亥革命前封建王朝相應理念。認識辛亥革命對近代中國民主進程的里程碑意義。”這樣設計的教學目標,不僅時空觀念和歷史價值觀的指向性很具體、明確,而且操作性很強,教師通過一定的教學行動引領就可以達到教學目標,學生通過一定的學習努力便可達到學習目標。
二、合理創設問題情境引領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所謂“問題情境”是指在具體目標指引下,能夠通過分析、理解、歸納等策略達成目標的空間學習環境,它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啟發性、新穎性、趣味性和互動性。創設問題情境能夠激發學生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思維活動。真正促進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由“學會”向“會學”的學習方式轉變,是實現培養和發展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手段。在教學中,教師要找準“問題情境”這個切入口,創設形式多樣的問題情境,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學生探究思維和創新精神。教師可用懸念創設問題情境,以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和歷史解釋的能力。例如,教師在上《古代的商業》這一課的時候,學到“隋唐宋明清商業發展”狀況時,可以創設《挑戰自我暢游百年商海》圖文故事情境。分別以“夢回盛世唐朝”、“重溫繁榮宋”、“再現明清特色”為標題。以商人蘇老板一家的發展為主線。設定不同的時間、地點,以圖文故事的形式展示蘇老板及其后人可能遇到的情境,每個圖片故事展示后都提出相應的小問題,讓學生在看趣味故事的同時,思考不同朝代商業發展的相應信息。在這種情境創設下,學生就會很快對該課產生興趣,主動查找資料,急于找到答案。這樣在情境創設與問題探究中,他們會很快對“飛錢”、“柜房”、“邸店”,唐代外貿設置“市舶使”、大唐對外貿易繁榮、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明清商幫出現等史實有具體了解并留下深刻印象。
三、堅持創導合作探究引領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學生重要的核心素養。在教學中,教師應抓牢“合作探究”這個關鍵詞做文章。所謂“合作探究學習”就是從學科領域或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探究的情境,通過學生分工、合作、閱讀、思考、討論、交流等活動形式,獲得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例如,教師在教學中展示相關閱讀材料,可以確定“探究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特征”微課題,引領學生開展合作探究學習活動。通過組內的討論交流,在教師的引導下,各組代表介紹本組的研究成果,解答其他組同學提出的質疑,并進一步修改,補充與完善本組的研究成果。這種以小組合作方式進行的探究活動,一方面,通過學生自己閱讀材料,搜集史料,促進學生帶著證據意識對歷史問題進行探究,既培養了學生掌握探究問題的方法和技能,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便于學生形成史料實證的意識;另一方面,通過小組的分工與合作,尤其是對研究成果的不斷完善,不僅提高了學生理解歷史與解釋歷史的素養,而且提高了學生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
四、營造情感體驗氛圍引領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從學科教學的角度來看,歷史核心素養的形成不僅需要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更需要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和感悟,并內化為優秀的品格,外化為崇高的行為。歷史教學過程是一個知識與情感相互交織的學習和體驗過程。但情感教育不是在短時間內便可以形成的。而是一種“情動——體驗——理解——內化”的過程,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運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歷史課堂中,陶冶學生的情操。例如,在《開辟新航路)這一課教學時,教師在講授完新航路開辟的過程之后,可以向學生展示具體數據材料:“達·伽馬船隊,出發170人,生還者54人;麥哲倫船隊,出發260人,生還者18人,麥哲倫自己也命喪中途”和麥哲倫船隊船員的日記節選。讓學生認識到新航路的開辟是一個艱辛的過程,是人類對自身生理極限的挑戰,對大自然的偉大征服。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在感知、體驗和思考歷史的過程中,深化對史事的認識和判斷,進而生成鮮明的歷史價值觀。
總之。培養與發展學生的歷史素養絕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一線歷史教師在更新觀念的基礎上,提升專業技能,通過教學滲透引領進行學生日積月累,以形成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優秀品格與創新能力,使其得到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