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慧莎
摘 ?要: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薄弱環節,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五感法”習作教學是通過引導學生充分調動視覺、觸覺、味覺、聽覺、嗅覺,鍛煉學生的五感思維,打開思路、認真觀察、先開口表達說,再我樂寫我心。
關鍵詞:五感法;習作教學;小學語文
一、課文教學學“五感”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經常帶領學生品析課文的精妙之處。但學生寫習作時常有“身在此山中”卻“不識真面目”之感。其實,課文就是最好的范文。教師要帶領學生從課文閱讀中尋找“五感”的素材。在閱讀教學與習作有效整合的基礎上引導他們找到“五感”語言運用的規律并學會遷移,進行“語文實踐”,尋找作者“五感”之跡,學習作者用“五感”之意,讓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在習作中得到提高。
二、課外閱讀悟“五感”
引導學生大量閱讀經典名著,用人類文化的精品滋養學生。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引導學生通過品讀、分享、摘抄、背誦、寫體會等促進對課外閱讀內容的理解、積累、運用。通過開展讀書分享會、讀書沙龍、讀后感比賽等方式,檢驗學生的課外閱讀成果。只有張開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兩翼,才能展翅高飛。
三、日積月累積“五感”
從語文學習的規律來看,只有“厚積”才能“薄發”。要想讓學生“下筆如有神”,就必須有“讀書破萬卷”的積累。讓學生把課內外文章中、日常生活中發現的有關“五感”的好詞好句用積累本積累起來。此外,也要積累作文的技法,如“加一加”“減一減”“變一變”等。在點滴的日積月累中,讓語文習作世界真正豐盈起來。
四、思維導圖思“五感”
寫作思維導圖能幫助學生把大量的寫作素材聯系起來,形成序列,讓寫作前心中的所想、所感,清楚地、有序地記在圖中。利用寫作思維導圖打開思潮的閘門,豐富寫作內容,安排寫作表現手法的應用,輔助寫作過程中直觀地進行自我導向和評價。繪制和完善寫作思維導圖的過程,其實是一個促進學生寫作能力形成的過程。
五、習作教學寫“五感”
教師應當打破傳統的教學思維,注重對于學生寫作興趣和寫作能力的培養,緊密聯系生活,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加強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結合,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寫作技巧。習作教學要重視學生“說”的培養。教師適時引導,讓學生說順、理順,最后再動筆寫。這是一次次“思跡”轉換為“筆跡”的過程。習作教學教師要常寫下水文。沒有寫作體驗,教師的指導往往隔靴搔癢;有了寫作體驗,教師的指導就能對癥下藥。這也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注重親身體驗。
(責任編輯:莫唯然)
參考文獻:
[1] ?王堅毅. 多感官參與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探索[J]. 新課程(小學),2014(05).
[2] ?先木西努·莫合德,王云峰,夏衣旦·莫合德. 試論多感官教學法的研究現狀及研究趨勢[J].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