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曹操
摘要:如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所說:“兒童本性中潛藏著強烈的創造欲望,只要我們在教育中,注意誘導,并放手讓兒童實踐探索,就會培養出創造能力,使兒童最終成為出類拔萃的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否則,這種可貴的創新精神萌芽,就會被扼殺在搖籃中。幼兒園教學活動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使得一大群幼兒快樂而有效的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教師不注重幼兒創新精神的培養,就會出現大量模仿順從、跟風從眾的行為。
關鍵詞:幼兒教學活動;從眾行為;優化策略;
引言
學前階段的幼兒身心尚未成熟,正處在身心發展和人生發展的初始階段,這一時期幼兒對自身的行為缺乏正確認知,也難以理解學習的含義和概念。基于這樣的認知規律和特點,進行幼兒學前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幼兒的實際情況,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以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為基本理念。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發現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且積極探討相應的解決策略,這樣才能更好的引導幼兒健康成長。
一、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挖掘幼兒隱藏的潛能
陶行知先生認為兒童是現代生活的小主人,他們需要自己長大,也只能自己長大,在長大的過程中,兒童會體現出巨大的潛能。那么如何去發現幼兒的潛在能力呢?每個幼兒都是獨特個體,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長,作為老師要以欣賞的態度對待幼兒,注意發現幼兒的優點,接納他們的個體差異,不簡單進行幼兒間的橫向比較,挫傷孩子們的自信心。班上有一個孩子“小然”經常把“我也”作為口頭禪,當一個幼兒回答問題回答得很好,老師表揚他時,小然就跳出來說“老師我也是這么想的”。我多次提醒他你要有自己的想法,可是都沒什么效果。在一次晨間區域游戲時小然選擇了“夾夾樂”,當時他來園較早,他便獨自一人擺弄一堆夾子。他沒有按照“傳統玩法”來玩(給太陽公公夾夾子),他居然用一堆夾子互相固定,擺弄出一個火箭的形狀。我詢問他這是什么,他說:“這是一架大飛機”。我當即表揚他,告訴他他的作品很棒,他是我們班第一個用夾子做出飛機來的孩子,以后要多動腦筋,做真實的自己而不是模仿別人。
二、設計科學的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作為教師進行知識展示和教育的載體,只有符合幼兒的思維能力和認知水平,才能夠讓幼兒聽得懂、學得會。另外,對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幼兒而言,教師所設計的教學模式要符合他們的認知興趣,行為興趣是幼兒的主要行為動力。例如,在開展益智教育方面,教師在綜合分析幼兒素質的基礎上,為他們設計了很多趣味性游戲。如根據物體的顏色、圖形進行分類的游戲,積木擺放游戲、滑動拼圖游戲等,這些都是符合學生認知水平,且能夠帶給他們良好教育和引導的教育模式。在幼兒進行游戲體驗過程中,教師要做好觀察,在幼兒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及時給予幫助。很多教師都存在只要幼兒出現困難就立即給予幫助的教育習慣,我認為這是一種誤區,一方面,教師過多的幫助無法起到鍛煉幼兒思維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師對幼兒有求必應,會養成幼兒的不良習慣,這對于他們的學習和成長都極為不利。因此,教師要做好教育指導方法和尺度的控制,讓幼兒可以獲得更好的教育和鍛煉。
三、調整期待,減輕兒童團體壓力
在教學活動中,盡量減少對比,每一個兒童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單獨屬于自己的思維方式,成人切忌以“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兒。特別是在教學活動的提問環節,教師要增加創造性問題的提問,發展幼兒思維的創造性。這意味著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幼兒充分的空間和自由,支持、引導幼兒探究、思考出現的困惑。教師提問之后要留給幼兒充分的思考問題的時間,不要急于提示或者換下一位幼兒回答,等待時間要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來具體確定。教師要重視對幼兒回答的反饋,力求更有針對性、更具體。教師在認真傾聽完幼兒的表述后具體的給予反饋,或引導再追問使幼兒進一步思考,或藝術性地給幼兒正確的示范和糾正,尊重差異、鼓勵多元,而不是簡單的肯定或否定。在團體游戲中,教師也需要給孩子創造一個輕松、安全且充分被關注的環境,從而減少兒童在團體中的壓力,敢于展現自我,有利于培養兒童的想象力、創造力、獨立性和自信心。
四、構建家校共育模式
家庭是幼兒學習和成長的主要陣地之一,父母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因此,家庭教育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只有構建良好的家校共育模式,才能使學校和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具體來說,構建家校共育模式的過程中,幼兒教師首先要和家長進行有效溝通,通過溝通幼兒教師能夠了解幼兒的性格特征,從而實施針對性的教學和分層次的引導,家長通過與幼兒教師的溝通,才能夠發現幼兒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優勢與不足,進而在家庭教育中進行更加具體的引導。在構建家校共育模式時,學校還要發揮出重要的引導作用,例如學校要定期召開家長會,舉行各類親子活動,通過家長會議為家長灌輸正確的教育理念幫助家長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這樣家長才能更好的配合幼兒教師的教育工作,通過親子活動,能夠使家長學會正確的與孩子相處,利用親子活動加強教師、家長幼兒三者之間的聯動,更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幼兒教學中,教師需要認識到幼兒發展的需求,主動在教學中融入多元化的教學內容,從而讓幼兒在教師的科學引導中體會到學習的快樂,繼而度過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
參考文獻
[1]吳白茜.教育戲劇活動中避免幼兒從眾行為的策略[A].四川省科教創客研究會.2021年科教創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一期)[C].四川省科教創客研究會:四川省科教創客研究會,2021:2.
[2]聶永賀.幼兒從眾行為的表現及心理分析[J].考試周刊,2018(84):186.
[3]楊婷婷.小班幼兒集體教育活動從眾行為的研究[J].廣西教育,2018(17):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