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鹿角和鹿腿》一文為例,論述寓言類課文的教學方法,建議教師在教學寓言時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解讀、領悟寓言文本中蘊藏的豐富道理,從而讓寓言文本教學價值最大化。
【關鍵詞】寓言 解讀 思考 教學價值 《鹿角和鹿腿》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1-0088-02
統編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是寓言單元。寓言文體最大的特點就是借助淺顯易懂、短小精悍的故事,傳遞深刻的道理。作者在敘述故事的過程中,把道理蘊藏在文本內容之中,使讀者感受其中的故事意蘊。教師在解讀和教學寓言類課文時,要從整體上把握,同時緊扣故事發展的情節,關注作者表達的行文脈絡,感受作者一步步表達敘事、揭示哲理的手法,更好地走進文本故事。下面,筆者以本單元中的《鹿角和鹿腿》一文為例,談談自己的解讀與思考。
一、借助關鍵詞解讀“難以控制的喜悅”
在故事發展的起始階段,課文對鹿進行了這樣的描寫:“叢林中,住著一只漂亮的鹿。”一開始,課文就將“鹿”定位于“漂亮”,這既是對這只鹿特點的定位,也為故事后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鹿通過清澈的湖面看到了自己的雙角,被自己的美麗所吸引。此時,作者并沒有惜墨如金,而是對鹿進行了細致描寫,展現了鹿內心因為自己的美而洋洋得意、沾沾自喜的狀態。
首先,借助于角色的語言和心理活動。正所謂“言為心聲”,有著怎樣的內心活動,就有著怎樣的語言。當鹿看到自己美麗的鹿角之后,先是表現出了驚訝:“咦,這是我嗎?”借助一個問號,將喜出望外的驚喜充分表達了出來;隨后,鹿難以掩飾自己內心的激動,用語言直抒胸臆:“啊!我的身段多么勻稱,我的角多么精美別致,好像美麗的珊瑚!”這一段語言描寫非常值得細致研讀:一個“啊”字,使讀者在感受到其驚訝之余,結合具體的語境發現,鹿此時內在的心理活動都集中于此,然后借助于兩個連續使用的“多么”,進一步強化了鹿的內心激動和欣喜程度。
其次,借助于角色的動作來展現。比如,當看到自己美麗的雙角之后,鹿“擺擺身子”“擺動起來”,用動態的身體語言,展現了自己內心的驕傲與自大,然后再對著池水“欣賞自己的美麗”。此處的“欣賞”告訴讀者,不僅是簡單地瞥了一眼,而是將自己的雙角當成一件藝術品,同時也給予讀者廣闊的腦補空間:這只鹿究竟會怎樣來“欣賞”自己的身體呢?
貌似這里與最終所要揭示的道理沒有多大聯系,但這樣的描寫對于后續的情節發展起推波助瀾的重要作用,也是學生感知寓言故事道理的重要基礎。
二、從兩個維度解讀“溢于言表的嫌棄”
在鹿看到自己的雙腿之后,作者在描寫時與前面內容的思路基本一致。因此,對這一部分的解讀可以從兩個維度展開:
第一維度,緊扣文本的描寫細節,走進角色的內在心理。比如角色的語言:“唉,這四條腿太細了,怎么配得上這兩只美麗的角呢”——重在品味這個反問句,感受內心對自己雙腿的不屑;也可以緊扣角色的動作揣摩內心活動的內容。比如“不禁噘起了嘴”“皺起了眉頭”“沒精打采”——將這些言行細節的描寫與人物語言進行聯系,不斷逼向人物活動的內核;也可以借助課文中概括性的語句展開深入的實踐和思考。比如,教師解讀課文時要著重思考:“鹿開始抱怨起自己的腿來”,鹿究竟會怎樣“抱怨”呢?在“抱怨”時,究竟會想到什么、說些什么呢?這樣解讀,就能夠借助語言文字的階梯,與角色深入對話。
第二維度,與前面的描寫進行對比和聯系。教師不妨先從作者描寫的內容入手:作者在描寫鹿看到自己的角和腿時,分別是從哪些方面展開的?運用這樣的方式進行解讀,就能緊扣角色不同的語言內容、不同的動作行為,展開探究,從而在巨大的落差中形成碰撞的沖擊力。比如,看到鹿角時“擺擺身子”“擺動起來”,可以與看到鹿腿時的“不禁噘起了嘴”“皺起了眉頭”“沒精打采”進行對比;看到鹿角時的語言內容,可以與看到鹿腿時的語言內容進行對比。
教師要始終認識到,解讀寓言類文本,最大的任務不是了解故事情節,也不是感受角色的特點,而是要從故事中解讀道理。這樣的對比性閱讀,能為后續的感受鹿角和鹿腿不同作用埋下伏筆。
三、借助對比解讀“完全迥異的遭遇”
作者在介紹鹿看到了自己的腿和角的心態之后,為了凸顯這兩個事物的不同特點,借助情節的發展,使得兩者都能夠形成完全不同的狀態。因此,解讀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從情節發展之后鹿身處的不同處境以及結果進行關聯性閱讀。
首先,作者并沒有直接描寫鹿腿的作用,但從一些關鍵性詞語中可以讓讀者有所感知,如“撒腿就跑”,足見雙腿是逃生的重要部位;“有力的長腿在灌木叢中蹦來跳去”,這一句更有畫面感,讀者立刻就能感受到雙腿的巨大作用;“把兇猛的獅子遠遠地甩在了后面”,這句話以襯托的手法,將雙腿在幫助鹿逃生的過程描寫得非常鮮活。
其次,在解讀后續情節急轉直下時,不能僅僅聚焦在這一處,而需要從整體上對教學的關聯度進行深化。比如,“鹿的角卻被樹枝掛住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直接想象這樣的局面給鹿帶來的巨大危險;緊扣“獅子趕緊抓住這個機會,猛撲過來”以及“眼看就要追上來了”,讓學生想象原本美麗的雙角給鹿帶來的巨大危險;引導學生從“鹿用盡全身力氣,使勁一扯”展開想象,感受鹿處于危如累卵境地的嚴重性。
最后,教師可以將鹿角和鹿腿所帶來的不同結果進行關聯,引導學生在閱讀和感知情節的過程中,對蘊藏的哲理形成初步的體驗。
四、借助內在聯系解讀“故事蘊藏的哲理”
在經歷了一場驚險之后,作者雖然沒有直接將最終的道理揭示出來,但讀者可以從課文最后對鹿的描寫中感受到其中的道理。作者先對鹿的動作進行了描述:“鹿跑到一條小溪邊,停下腳步,一邊喘氣,一邊休息。”這樣的表達可以讓人體會到鹿曾經歷過的驚心動魄,然后再借助于鹿內心的感受,將自己要揭示道理,以委婉的方式呈現出來:“兩只美麗的角差點兒送了我的命,可四條難看的腿卻讓我獅口逃生!”筆者認為,這句話至少蘊藏著作者的兩個核心要義。
首先,作者并沒有將鹿角和鹿腿分開來描寫,而是以前后對比和聯系的方式,著力強調了“兩只美麗的角”和“難看的腿”,重在引發讀者的關注和思考,兩者之間形成的巨大差異,導致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結局:原本“美麗的角”卻讓鹿“差點送了命”,而“難看的腿”卻讓鹿“獅口逃生”,如此意想不到的經歷和結果,怎能不讓人陷入深深的思考呢?此時,讀者自然就會從與故事相關的這句話中產生疑問:我們該以怎樣視角和態度來對待生活中相似的經歷和遭遇呢?
于是,在解讀教材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順勢邁入下一個環節:我們的生活中是否也有這樣的經歷呢?比如,很多看似漂亮的事物,其實并沒有真正的實用性價值:有的橡皮非常精美,但擦除的效果并不理想;有的衣服看似漂亮,但真正的御寒效果并不佳;等等。這樣的思考雖然已經不是這篇課文所描寫的內容,但卻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著廣泛而深入的聯系。教師只有真正強化了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才能讓解讀深入有效。
解讀寓言類文本,一般會經歷三個階段:首先,讀懂故事的情節,這是解讀寓言的基本要求;其次,能夠從故事中揣摩其中所蘊藏的哲理,從表象進入文本的內核之中;最高境界則是能夠將寓言故事中的人或者物,與自己的生活經歷進行對接聯系,從而以故事中主人公的遭遇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在這樣的基礎上,學生才能夠將自己的閱讀感知與故事內容產生關聯,并在不斷的思考中逐步認識到:世界上的每一個事物,都有著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我們要擯棄二元論的認知,走出非黑即白的解讀怪圈,同樣要賦予鹿角應有的價值。
縱觀這篇課文的解讀,筆者既遵循作者創作的文路,同時也緊扣寓言的文體特點,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感受課文的意蘊,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簡介】李葉清(1978— ),女,漢族,廣西興業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玉林市興業縣葵陽鎮葵安小學,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