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故事類課文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讀故事、猜故事、講故事、演故事、編故事中喜歡上故事類課文的學習,從而讓故事類文本教學更加精彩。
【關鍵詞】故事類課文 小學語文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1-0107-02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了不少故事類文本,如童話故事、寓言故事、神話故事、民間故事等。這些精彩的故事對學生來說有著獨特的吸引力。在教學故事類課文時,教師應該從兒童立場出發,依據故事內容特點和學生認知事物的規律,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提升故事類文本教學的質量。
一、讀故事
要想讓學生盡快感知統編語文教材中的故事類課文,朗讀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教學環節。但單一的朗讀形式很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這就需要教師根據故事內容的特點豐富朗讀形式,如自由讀、分角色朗讀、個人讀、小組讀等;同時,教給學生不同的朗讀方法,如讓學生在朗讀故事的時候利用不同的音高表現人物語言和故事內容(敘述的內容讀音要低,對人物語言的內容讀音宜高)。根據不同人物語言的特色恰當地使用不同的語氣、根據情節的需要靈活變換朗讀的語速等,從而讓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對故事內容形成初步理解。
統編語文二年級上冊《寒號鳥》是一篇童話故事,主要以對比手法教給人們做人的道理。教學這篇童話故事時,筆者采取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讀故事,從而為故事類文本閱讀注入一潭活水。筆者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力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以使學生對童話內容有初步的感知。由于小學低年級學生注意力不能持久,在學生自由讀的基礎上,筆者讓學生一人讀一個自然段,以降低學生朗讀的難度,同時讓學生有新鮮感,也便于教師從整體上了解學生朗讀課文的情況。在學生自由讀、接龍讀的基礎上,對于學生感到比較難讀的句子或者長句子,筆者采取范讀的形式。隨著學生對童話內容理解的加深,再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并在學生分角色朗讀的過程中,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指導。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學生的朗讀興趣非常濃厚,朗讀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猜故事
猜讀是指在閱讀過程中,根據已知內容對未知內容進行預測,猜想接下來可能會發生的事情。猜讀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啟迪學生思維的好方法。在教學故事類課文時,在文本故事情節的發展處、在課文內容的關鍵處停下來,讓學生猜想后邊可能會發生的事情,有助于學生開動腦筋,發揮想象,在猜讀中感受到閱讀故事類文本的樂趣,很好地完成猜讀任務。
如統編語文四年級上冊《普羅米修斯》是一篇神話故事,故事按照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來記敘。教學這篇神話故事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感受神話故事的神奇與精彩,教師可以采取猜讀的方式引領學生學習。當學生讀到火神要宙斯歸還火種、承認錯誤這一部分內容時,讓學生猜想宙斯會如何做;當學生讀到普羅米修斯回答可以忍受各種痛苦,但拒不承認錯誤,不會歸還火種之后,讓學生猜想對于普羅繆修斯拒不歸還火種,宙斯又會采取怎樣的方式來懲罰。
三、講故事
講故事屬于創造性的學習活動。因為在學生講述故事的過程中,所講的語言是需要自行組織的,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挑戰,也是促進學生思維與表達能力發展的重要途徑。統編語文教材的許多課后練習都對學生講述故事提出了明確的建議,教師依據故事內容的特點為學生搭建講述支架,注重指導學生講述故事的過程,可以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講故事過程中產生一種滿足感與成就感,進而增強閱讀故事類文本的興趣。
如統編語文三年級下冊《漏》一文故事趣味性極強,故事情節曲折離奇。這種趣味性主要表現在作者對老虎和賊入木三分的刻畫與心理描寫方面,老虎和賊如出一轍的行為描寫和狼狽不堪的動作描寫讓人讀了忍俊不禁。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課后練習中的示意圖和文字提示,把這個故事完整地講述下來;尤其是對故事中的趣事,教師要鼓勵學生盡量講得生動形象一些。在學生講故事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同桌互相講,然后在小組內講述,再選出小組代表在班上講故事,最后舉手投票選出“講故事大王”。這樣,不僅可以激發每一名學生講故事的積極性,而且學生在評選“講故事大王”的過程中,參與熱情非常高,講故事的積極性也進一步得到了激發。
筆者認為,語文教師利用故事類文本內容的特點,經常布置講故事的學習任務,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參與講述故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尤其是適當舉辦講故事之類的比賽,能給學生多重刺激,促使學生對故事類文本的學習時常保持強烈的興趣和好奇心。
四、演故事
兒童對故事的興趣不僅在于故事內容的精彩,還在于他們在讀故事的過程中引發了想表演的沖動。所以,教師要利用學生好玩、愛表現的特點,鼓勵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對故事內容和人物形象會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需要指出的是,在學生表演之前,教師要對學生表演的內容進行統籌規劃,甚至要對學生的表演過程進行必要的指導,以使學生的角色扮演活動能夠順利進行。
如統編語文二年級上冊《坐井觀天》是一則寓言故事,教學這則寓言故事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借助插圖多讀幾遍課文。當學生對故事內容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再讓學生分別扮演青蛙和小鳥進行對話。一開始,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同桌為單位,一個扮演小鳥,一個扮演青蛙。這個過程中,教師巡回指導,然后把演得較好的學生請到講臺上進行匯報表演。在匯報表演之前,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發出光柱,使其打在“青蛙”身上,讓學生感覺“青蛙”就好像在一口深井一樣。隨著表演的投入,學生逐漸找到了表演的感覺,把“青蛙”蹲的動作,“小鳥”飛的動作,落在“井沿上”的動作等都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學生惟妙惟肖地表演,“青蛙”與“小鳥”的對話內容就深刻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學生沉浸其中,不僅感知了故事內容,而且內化了語言。
當然,要想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故事的趣味性,不僅需要選好人物表演的角色,營造良好的表演氛圍,而且需要教師對學生表演的行為、動作、語言等進行指導,從而使學生通過鮮活形象的扮演而深刻領悟故事內容,進而更好地達成教學目的。
五、編故事
在故事類文本教學中,在學生感受故事內容特點的基礎上,教師依據故事內容特點挖掘恰當的語言訓練點,讓學生想象、創編、續寫等,不僅可以豐富故事內容,給學生帶來更多的思想啟迪,還可以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得到提升。
如統編語文五年級上冊《牛郎織女》一文,在學生熟讀課文之后,教師可以布置想象訓練的任務,讓學生依據故事內容特點,對文本內容進行補寫或者續寫。比如,對于課文中一些情節寫得比較簡略的地方,如“牛郎常常把看到的、聽到的事告訴老牛”“仙女們商量瞞著王母娘娘到人間去看看”等,可以讓學生大膽想象,試著把這些略寫的內容補充完整;對于課文中寫的“每年七月七日,牛郎織女在鵲橋上相會”這件事,可以讓學生想象后對課文進行續寫。這樣依據故事特點引導學生進行補寫、續寫等語言訓練,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以及促進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并且讓學生享受到創作成功的喜悅。
在故事類文本教學中,教師只有從兒童立場出發,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有步驟地引領學生閱讀,才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閱讀故事的興趣,使學生在故事類課文的學習中趣味盎然。
【作者簡介】黎小青(1976— ),女,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玉林市玉東新區玉東小學,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與研究。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