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有坤
摘要:初中課本中的生物知識來源于日常生活,是對生活中各種要素的總結和概括。對學生而言,學習生物知識能擴展他們的認知世界,促進他們認知能力的發展。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能將抽象概括的生物知識以具象的形式呈現出來,為學生提供看待世界的新視角。文章簡述運用生活元素導入、提升課堂學習效率,創設生活情景、培育生物學習興趣,開展生活化探究、鍛煉知識應用能力等策略,為合理利用生活化教學方式推動學生生物學科綜合素養的發展提供可行建議。
關鍵詞: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生活化
當前,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生物知識和現實生活的聯系不加重視,教師只是從教材出發開展教學活動,這導致教學形式較為單一,學生無法感受到生物知識的趣味性,應用生物知識的能力也難以提升。在新的教育形勢下,教師應當引導學生不斷提升自我,將生物學知識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生物知識和現實生活的聯系,通過這種方式提升自身應用知識的能力,體現生物知識的現實價值。
一、運用生活元素導入,提升課堂學習效率
課堂導入環節決定著生物教學課堂的氛圍,教師將生活化元素融入課堂導入環節,學生感受到課堂教學內容的現實價值,學習的內驅力顯著增強。在導入環節,教師需注意教學內容的選擇,盡量選擇和學生學習能力相匹配的教學內容,防止學生產生受挫感,并增強學生課堂的學習信心。
以激素的相關教學內容為例,許多學生對激素這一生物學概念缺乏基本認知,甚至認為所有激素都是不好的,會阻礙生物的健康成長。這是由于社會中出現了部分應用激素違法犯罪的事件,學生缺乏生物學基礎知識,對激素的認知不夠全面。教師可在導入環節從日常生活現象談起,逐漸引導學生進入正題。如向學生提問:“為什么老年人不適合吃過甜的東西?如果吃太多甜的東西會造成什么后果?”許多學生家中有老人,因而對教師提出的這一問題較為熟悉,學生立即回答:“因為老年人吃多了甜的東西會得病,比如高血糖。”然而,學生并不知道這一疾病背后的生物學原理,此時教師再引入本節課的核心知識點,闡述激素在疾病形成過程中起到的作用。為培育學生的辯證思維,教師可提出新的問題:“為什么人們平時吃的鹽含有碘?”許多學生從家長處聽說過問題的答案,但對其背后的生物學原理理解不夠深刻。教師則接觸本節課的核心知識點闡述在食鹽中加碘的原因,學生通過初步學習發現激素的適度應用有助于提升人們的健康水平,過度應用激素則會產生負面影響,從而形成對激素這一物質的全面看法。教師以提問的方式將生物知識和現實生活場景聯系起來,學生的求知欲望被激發,探究的熱情更加強烈。
二、創設生活情景,培育生物學習興趣
生活化的情景有助于將生活常識轉化為生物知識,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效果,并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呼吸系統的教育為例,教師可創設一個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的場景,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如創設小朋友在家吃飯的生活場景:小明邊吃飯邊看電視,看到自己喜歡的精彩片段時哈哈大笑,面條卻從小明的鼻子跑了出來。此時,學生會被趣味的生活場景逗樂,并對這一現象產生探究興趣。為增強教學效果,教師還可利用多媒體還原這一場景,以生動的方式展現小明的動作、體態,并將面條在這場景中發生的變化以動畫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動畫展示后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面條會從小明的鼻子出來?”學生基于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探究,對鼻子和口腔的內部構造形成全面理解。學生完成初步探究后,教師還可借助其它生活場景增強課堂趣味性,給學生帶來良好的學習體驗。
三、開展生活化探究,鍛煉知識應用能力
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最終目的是將知識應用在現實生活中,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不斷提升應用知識的能力,學會利用生物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展現學習成果。如在講解生物鏈的知識時,教師先引導學生從生活現象出發探究其背后的生物學原理,如結合生活中的俗語引出生物學現象:人們都說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請你設想一下,如果螳螂從世界上消失,黃雀和蟬會發生怎樣的變化?許多學生基于生物學常識得出答案:“黃雀和蟬也會消失。”此時,學生對生物學現象的判斷大多基于對現實生活的推理和猜測,而沒有堅實的生物學依據作為支撐。教師需引導學生利用生物學原理解釋這一現象。學生先根據所學知識闡述這一結果產生的過程:黃雀是螳螂的天敵,螳螂消失,麻雀的數量會急劇減少。同時,由于蟬失去了螳螂這一天敵,蟬的數量會在短時間內迅速增加。但蟬的數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大部分蟬會開始競爭生存空間,因而在一定時間內蟬的數量又會不斷減少。學生能夠完整地闡述這一原理,表明他們對生物鏈中不同生物的作用原理已經形成初步了解。此時,教師可聯系生活現象提出新問題:為什么部分居住在海邊的人身體中含有有毒物質,且這種有毒物質和海水中的有毒物質相同?學生聯想到這部分人的居住環境,并聯想到住在海邊的人經常吃的食物,從而得出問題的答案。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利用生物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并清晰地感受生活現象和生物知識之間的聯系,增強應用生物學知識的意識,應用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生物教師應當深入研究學生感興趣的生活事物,并將這種生活事物應用在生物教學過程中,使學生逐漸形成將生物知識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思考的習慣。學生會在學習中仔細觀察生活現象,發掘生活中的生物學元素,進而理解各類生活與生物現象。在未來,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將被更廣泛地應用于生物教學過程中,進而體現生物教學的現實價值。
參考文獻:
[1]黃海平. 實現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的思考[J]. 讀與寫(教師), 2020, 000(002):P.1-1.
[2]趙鵬程. 關于實現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的思考研究[J]. 國際教育論壇, 2020, 2(11):102.
[3]倪紅霞. 實現初中生物教學生活化的幾點思考[J]. 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 2019, 013(029):114-115.
[4]羅維海. 生活化教學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思考[J]. 新課程(中學), 2019(5).
[5]張李梅. 對實現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的幾點思考[J]. 文淵(中學版), 2019, 000(004):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