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婧琦
【摘要】高校學生是時代發展的中堅力量,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過程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要求學生具備鑒定的理想信念和合格的專業素養。當代高校學生處于社會轉型和發展的時期,需要從根源上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將其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有效融合,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本次研究也將從兩者的協同發展路徑入手綜合分析教育實踐措施。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0.引言
高校大學生對于國家發展、民族富強的作用非常突出,而心理育人本身也是“十大育人體系”的關鍵組成部分。在《高等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當中明確提到,要堅持育心和育德相統一的方式強化對于學生的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適應和滿足學生的心理健康服務要求,以思想政治教育為載體,在現有的理論成果的基礎上完成教學內容的深化和拓展。
1.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背景
1.1 核心要素
心理健康對應的是生理健康,其內涵處于不斷發展和延伸的過程當中,不單純指的是個體的心理達到和諧狀態,更體現在社會角度的適應能力,突出心理健康的標準與教育發展的功能。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活動,是提升受教育對象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的主要舉措,而思想政治工作則是以正確的思想觀點和道德規范讓學生形成品德修養。從本質上看,兩者有著意識形態和思想方面的共同出發點,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會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要求,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學生自我的人格塑造、興趣養成和人際交往過程也體現在思想層面和專業素養層面。
1.2 教育融合點
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的教育融合點首先體現在目標層面。廣義上看兩者的教育目標以開發學生的心理潛力培養社會形態形成健全人格,而狹義的目標也是從思想層面達到和諧統一,最終熱愛祖國、熱愛共產黨、熱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學會如何明辨是非,最終積極地投身在國家建設和民族發展的進程之內。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當中提出,要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他們要具備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和專業素養,具備責任、擔當。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其中的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法治教育當中也涵蓋了心理部分和人格教育部分,在提升心理素質的同時關注心理教育,學會如何區分善惡,明確人生的進步和發展方向。在教育主體上,兩者的對象都是學生,都是基于大德育的格局要求下開展的思想工作,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當中本身就具備心理健康教育的歷史傳統,教育融合有著良好的歷史基礎[1]。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模式
2.1 高校層面的育人體系建設
高校是開展教育的主體之一,并且也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地點、場所,因此要堅持不懈地促進高校的和諧穩定加強對于學生的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后續的工作當中應推進高校的統領作用,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讓教師具備心理輔導的基本技能,強化對于學生的心理、觀念引導。學校可以定期地開展思想政治交流會議,設立專門的心理干預部門減少突發、意外事件的發生概率。發生在高校學生當中的意外事件本身會影響到學生的個人發展與校園的和諧穩定。盡管很多心理危機的產生具備突發性和偶然性,但如果我們可以提前地進行預防和管控,就可以建立“心理預警”機制,按照指標要求建設育人體系,將各類風險事件遏制在萌芽階段。同樣,學校應建立每一名學生的心理檔案,從思想教育的過程當中預測學生的心理發展趨勢,充分發揮校園環境育人的正向功能和輔助機制。
2.2 教師層面的雙重要素融入
教師層面要注重日常教育環節的兩者融入,充分發揮思想政治主渠道功能,在吸收借鑒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下統籌教學要素,進行創新式發展。盡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上存在差異性,但需要根據學生的心理需求對教育內容進行合理整合。例如當前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當中就融入了很多心理層面的內容,在講解到愛國主義時,可以加入人際交往內容;在講解到文化建設時,可以加入一些文化交流的內容;在學習到奉獻精神時,可以加入一些職業生涯規劃發展的內容,引導學生學會按照自己的性格特點來正確認識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之間的關系等??偠灾?,兩種教育內容的融合要具備現實性特征,對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行綜合評估,關注每一名學生的行為動態并做好評價,將思想政治內容和心理健康內容外化于行,內化于心。教師在對學生開展評價的環節,可以借鑒參考思想素質與心理健康檔案,在全面了解學生的前提下對教育環節進行合理調整修改[2]。
2.3 學生層面的自覺性發揮
在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中,除了要發揮學校和教師的規劃作用之外,學生作為受教育的主體,同樣要開展自我教育樹立積極的價值觀與正確人格,轉變錯誤觀念、固有觀念。一方面,學生要提升自我心理健康管理意識,從意識層面指導具體實踐環節,主動關心自己的心理狀態,不斷地調整自己各種消極、負面的心理狀態,樹立積極、健康、向上的思想觀念。另一方面,學生應參加更多社會實踐活動提升政治素養,如公益活動等,在造福社會的環節實現個人身心發展[3]。
2.4 家庭層面的全方位支持
家庭教育需要和學校教育形成合力,家庭教育也是各類教育的開端。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樣要從家庭的角度來對學生進行正確指導。當前的家庭教育過度重視智力教育忽視了德育教育,這一點在未來的教育過程當中要進行改進,在家庭內部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了解每一名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重視思想政治素養教育發揮家庭教育功能,構建家校合作平臺機制。教師和家長可以通過微信、QQ等方式取得聯系,采取線上和線下教育相結合的模式來鞏固心理健康教育,同時學校還可以開展家長培訓,以便于對學校教育提供支持。
2.5 社會層面的教育合力
社會教育工作不可或缺,學校與社會之間應形成合作聯動機制促進教育協同,尋找教育共振的新力量[4]。社會的發展和變革使得社會當中有很多積極和可利用的教育資源,整合教育資源拓展育人環境將成為今后的教育目標,形成家庭、學校、社會教育合力。例如社會公共服務機構和相關組織需要給學生提供心理教育的平臺和空間,完善心理品格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等。
3.結語
現代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因此高校學生的教育輔導工作將成為未來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需發揮合作機制,從高校、教師、學生、家庭和社會等多個角度探索教育路徑,提升各個主體在教育環節的參與積極性,充分發揮心理教育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作用,共建新教育格局開創新局面。
【參考文獻】
[1]宋卉. 淺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發展[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 2019(23).
[1]劉剛領, 趙云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問題探討[J]. 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9(05):84-85,98.
[3]效志剛.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J]. 領導科學, 2019(9).
[4]王春燕. 基于協同理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的有效路徑[J].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4):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