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子

摘要:目的:探討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響。方法:選擇2019年3月—2020年7月本醫院收治的AMI患者94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7例。對照組采取常規康復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護理干預,比較2組患者干預前及干預后心理狀態、心功能、運動耐量及并發癥發生率。結果:干預前,2組患者心理狀態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焦慮評分(42.37±4.13)分、抑郁評分(41.43±3.51)分較低。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臨床護理干預能改善AMI患者心理狀態、心功能及運動耐量,并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臨床護理;護理干預;心理護理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3月—2020年7月本醫院收治的AMI患者94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7例。對照組男26例,女21例;年齡39~72歲,平均年齡(60.76±5.45)歲;梗死部位:前壁31例,非前壁16例;病變支數:單支28例,多支19例。觀察組男27例,女20例;年齡41~73歲,平均年齡(60.28±5.74)歲;梗死部位:前壁30例,非前壁17例;病變支數:單支29例,多支18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康復護理:術后第1~3天臥床休息,每日被動肢體活動2次;術后第4~5天,指導患者坐位進食、洗臉;術后第6~7天,患者可自由坐起,練習坐位吃飯、坐位排便;術后1周后開始進行床邊走動,根據具體情況增加活動量及活動時間。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臨床護理干預:(1)雙心理護理。第一點,心理護理:由于急性心肌梗死發病突然,致死率極高,該病的患者往往背負著巨大的心理壓力,護理人員應當主動傾聽患者的傾訴,營造舒適的分為讓患者心中的壓力得到釋放,引導患者形成積極樂觀的心態;第二點,健康教育:患者往往缺少疾病相關的知識儲備,突然得病往往措手不及,護理人員應當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幫助患者了解疾病的發病機理,使得患者能夠深入了解所患疾病,并且能夠正確的應對疾病;第三點,行為認知:不同年齡層次、教育背景的患者的認知能力存在著顯著的差異,護理人員應該根據患者的認識水平,對患者術后的注意事項進行詳細的講解,包括飲食注意事項、運動注意事項、戒煙戒酒以及生活禁忌等;第四點,差異化護理患者的特點各不相同,護理人員在護理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差異化護理方式,例如對于年齡較小的患者,其患有心血管疾病多是由于長期熬夜、吃外賣、缺乏運動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的,護理人員應當注重健康生活理念的灌輸,幫助青少年患者在日后的生活中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對于身體更方面機能較差的老年患者而言,其更擔心的是手術的安全性,護理人員應當重視對其進行手術安全性的宣講,減輕老年患者的心理壓力。(2)改善護理環境:為患者創造舒適、安靜的環境,當患者急診入院后要力爭安排在搶救室或小房間,與嘈雜的外界隔開,室內搶救物品有序放置,醫護間急救配合忙而不亂。為保護患者隱私應安裝隔離床簾。并保障治療室環境整潔、舒適和溫馨。(3)自我學習: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狀態與特點,掌握人性化護理的意義。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表示,采用t檢驗,采用(%)表示,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心理狀態
干預前,2組心理狀態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焦慮、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并發癥發生率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在我國目前的統計中,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較高,而隨著溶栓、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抗栓治療技術的發展,經過治療后,可以幫助重建梗死后相關的血管,幫助血流的通暢與重建,可降低AMI患者死亡率,經過治療后,為心功能提供保護,還可改善遠期預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延長遠期生存時間。而研究指出治療只是保障患者可以獲得較好的康復的第一步,而術后的相關治療與護理是幫助患者恢復的重要步驟,基于此考慮了患者的心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患者的預后情況,以及在治療過程中并發癥的發生情況,而心理影響生理,多考慮與心理狀態有關。經多研究證實,心理狀態可在生理上有所反應,也就是符合了常說的“心理影響生理”的情況。可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交感神經興奮性,易造成血壓的升高,增加了引發心絞痛等并發癥的可能性,從而導致病情加重,這對患者的治療及康復均造成了不利影響。因此在臨床工作中,除了注重對患者疾病本身的治療外,還應注重患者的心理特點,如減少患者的負性情緒,在健康指導、用藥護理過程中,了解患者的情緒情況,根據患者的性格特點與接受程度,進行有針對性的疏導,并根據患者的生活習慣與個人特點,結合相關的文獻研究,進而制定個性化的護理等。為患者營造舒適、安靜的住院環境,,并采取護理干預措施,有有助于緩解患者焦慮情緒,減輕疼痛等不適感受。經過了以上具有針對性的且人性化護理的實施,均有助于患者疾病的恢復,減少術后的并發癥的發生。
臨床護理干預建立在對患者具體情況、預后評估等基礎上,通過嚴格規范患者康復運動時間、運動量及方式,保證訓練過程安全、有效,減少患者心肌耗氧量,促進心功能恢復;運動過程中,密切監測患者各項體征及癥狀,便于及早發現病情變化,做到并發癥早預防、早治療。相關研究顯示,術后早期開展臨床護理干預運動,可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運動耐量,且不會增加再發心肌梗死等并發癥的發生率。
綜上所述,臨床護理干預護理干預對AMI患者心理狀態、心功能及運動耐量均有顯著改善作用,且能夠減少并發癥發生,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何翠芳,周曉萍.循證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颊吲R床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科學,2020,10(18):144-146+167.
[2]馮霞.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診PCI治療中的效果分析[J].內蒙古醫學雜志,2020,52(09):1114-1115.
[3]周閔,陳智玲,李瑤.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醫學食療與健康,2020,18(15):161+164.
[4]黃春玲,羅秀金,葉雄偉,陳桂城,韋秀花,許珊娜.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復蘇術后急診介入治療護理中的應用及對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20,17(15):109-113.
[5]謝月英,楊麗峰,林鳳艷.改良早期預警評分聯合臨床護理路徑對急性心肌梗死急診患者救護效果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0,17(05):51-53.572BD1D9-CF2D-4DE5-9C2A-EEF9CB69BC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