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玲
摘要:我國城鎮化發展進程不斷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面臨著許多困難,城鎮的年輕人紛紛到大城市尋求發展機遇,導致一些山村逐漸空置,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在文化傳承的過程中缺少資金支持,許多城市尚未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展示場所,相關遺產保護制度尚不完善。在城鎮化發展背景下,城市建設需要分析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城市現有的古建筑場所,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完善現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園區基礎設施,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生活服務。
關鍵詞:城鎮化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困境
在城鎮化發展背景下,需要在城市規劃的過程中,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為工作核心,設計出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風情小鎮,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者,參與到城市建設發展的過程中,發揮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特色城鎮開發中的積極作用,助力我國非遺的城市化傳承,保留城區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區域,將其作為城市建設主要標識。城鎮化建設通常伴隨著工業化發展,我國正處于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建設進程,是國家現代化發展的重要趨勢,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城鎮化建設水平越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失速度越快。
一、城鎮化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困境
1、文化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對文化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導致一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發生變異,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傳統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在特定人群中得到繼承與發揚,屬于一個地區社會、文化、生態發展的縮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與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密不可分,文化生態環境的變化,會影響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兩者之間相互作用,城鎮化建設正逐漸改變現有的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導致一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逐漸遺失。由于城鎮建設缺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盲目的擴大建設規模,壓縮了自然生態的發展空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帶來巨大沖擊。
2、生產生活方式發生改變。城鎮化建設過程中,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所具有的社會意義正在逐漸喪失,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自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實踐,充分體現出繼承與發展過程中所遵循的人類行為準則,蘊含著特定時期的社會制度、信仰觀念,甚至一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著人與人之間的交際往來,通常具有深層次的社會含義。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社會文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城鎮化建設水平的不斷提高,非遺所具有的社會意義正逐漸發生改變,中國經過長時間的時代更迭,農村所采用的勞作方式與生存模式并未發生本質改變,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得以在全新的社會環境下進行延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傳統的社會形勢發生了轉變,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逐漸弱化非遺的社會內涵。
3、不當旅游資源開發。城鎮化建設離不開特色旅游行業的發展,不斷加大對旅游資源的開發力度,導致一部分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價值逐漸喪失,城鎮人口正在逐漸攀升,帶動了城市新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消費水平正不斷提高,旅游業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強烈的旅游吸引力,兩者之間的存在具有明顯的社會關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傳統文化的充分體現,具有多樣性、獨特性、本土化的發展特點,在旅游市場建設的過程中具有明顯的融合優勢。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行業之間的有效融合,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得到廣泛傳播,并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成效。
二、城鎮化進程中“非遺”保護的應對措施
1、政府推出相關支持政策。“非遺”保護工作順利開展,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要相繼出臺一系列保護政策,通過法律法規的逐漸完善,對“非遺”保護工作進行有效約束。我國的文化領域由國家文化部負責,要設立文化領域的“非遺”保護項目,充分發揮出文化部所具有的管理權限,在實際工作過程中為了減輕文化部的工作壓力,需要全面提高非遺保護層級,由政府參與細化各部門的工作職責,實現國家行政資源的充分利用。
2、要求全體民眾的共同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源自于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因此,需要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政府與社會組織機構只能起到輔助作用,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保護工作開展的核心。在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思想內涵的過程中,融入現代化文化建設理念,推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發展,借助信息技術開拓非遺傳承途徑,在城鎮化建設階段考慮非遺內容的應用價值。
3、構建非遺特色鄉鎮。 城鎮化發展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需要尊重非遺傳承人與當地居民的主體地位,一切建設工作的開展都需要以改善居民生活條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為基礎,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地文化產業相融合的特色鄉鎮,助力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政府相關政策與發展規劃的制定,首先需要尊重當地人民群眾以及非遺傳承人現有的權利與意愿,在文化生態保護區構建階段,面向全體居民做好非遺教育與培訓工作,通過傳承人的影響力,激發居民的文化自覺,提高社區建設的凝聚力,構建科學的非遺保護體系。利用現有的文化基礎設施,成立具有非遺特色的教育基地,通過文化館、博物館等新興科技場館的建設,推動非遺文化的傳播與保護,豐富當地居民的精神生活,促進城鎮化建設中軟環境的營造,充分發揮出非遺文化所具有的豐富資源屬性,助力非遺技術的保存與創新。加大當地文化產業的投資力度,建立獨具特色的非遺文化品牌,在振興本地傳統文化的同時,結合廣大用戶的審美需求,創造出具有一定吸引力的文化作品。
4、塑造人文魅力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主要指的是保存區域文化記憶,打造一個充滿人文魅力的文化空間,在鄉城鎮化建設階段,通過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構建,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以非遺項目作為城鎮社區建設流程規劃的主要依據,充分體現出城鎮文化空間中所具有的傳統文化特色,加強對非遺項目以及非遺傳承人的保護工作。運用豐富的資源條件,融合地方傳統文化氛圍,營造一個充滿傳統意象的文化空間,在一定范圍內建立傳統文化元素教習場所,并設計具有現代藝術感的傳統文化產品展示基地,保障非遺文化與歷史人文環境相協調。人文魅力空間塑造,能夠讓當地居民獲得豐富的文化體驗,緩解人們的生活壓力。
總結:為了更好地滿足時代發展需求,需要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提高政府與企業對人文建設的重視,做好本土特色的保護工作,提高人民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加快我國城鎮化發展步伐,通過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措施的推行,助力非遺的傳承與創新。
參考文獻:
[1] 高華琴. 城鎮化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困境[J]. 魅力中國,2021(2):450-451.
[2] 翟翠麗,周英,伍廣津. “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以賓陽炮龍節為個案的研究[J]. 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5(3):97-100.
[3] 鄧莉芳. 新形勢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探索[J]. 西部旅游,2020(2):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