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習始終是學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無法去替代。新課改的深入開展帶來的是學生學習方式的革命,而教師在這中間的關鍵作用在于引發學生獨立地去思考,深度地去思維。深度學習并不是對原有教與學的顛覆,而是改進,教師在課堂上要敢于讓出“主角”的位置,甘于充當學生的“配角”,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學習中,深入思考學習內容。因此,作為課堂的主導者,如何積極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促成學習方式由“表層”向“深度”轉變,就越來越值得每一位教師去思考。
關鍵詞:深度學習;數學教學;主動學習;探究欲望;深度思考
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愈加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倡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而現代教學更是強調“會學”比“學會”更重要。作為課堂主導者的教師,要對教學諸多要素加以研究整合,深刻認識和理解教學活動規律,更有效、更合理地做出教學設計,抓住稍縱即逝的“課堂意外”和“別出心裁”,提升教學實際的效能。同時,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索欲望和深度思考,讓學生更大膽地去猜想、質疑、思維,學會主動學習,激發自己的潛能。
那么教師又應該如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由“表層”向“深度”轉變呢?很多情況下,教學者會不自覺地采用加深難度、加大密度的方式,希望通過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然而,教學效果卻往往事與愿違,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收效甚微。實踐證明,有效的深度學習不在于“深”而在于把握好“度”,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具有精巧的教學設計、細致的觀察課堂、適度的任務設置,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深度主動學習的愿望。
一、 精巧的情景設計,激發主動學習的深度興趣
著名俄國文學家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至關重要。學習興趣的激發可以由教師教學情景的設計來達到,通過設置懸念,產生問題意識,從而激發學生認知興趣。例如,本人在進行《圖形的運動》一課的教學中,設計如下情景引入:(上課伊始)由教師在黑板上快速的畫著圓圈圈(有序的畫六行無規則的圓圈),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粉筆的無序移動,學生感到詫異,開始小聲質疑教師的行為,隨后發生如下對話:
教師:同學們,知道老師在干什么嗎?
學生:不知道,在亂涂亂畫唄。
教師:這就對了,我就是在涂鴉。(學生大笑)如果老師把這幅“作品”拍賣給你們,你們愿意出多少錢?
學生競相出價,從10元、20元……最終最高價拍到250元。
教師適時出示如下題材:據中新社電當地時間2015年11月,已故美國抽象藝術大師湯伯利的作品《黑板》,在美國紐約蘇富比拍賣會上拍出了7053萬美元(約4.5億人民幣)的高價,打破了此前其作品最高拍賣紀錄6090萬美元。這幅作品很抽象,就是在黑板上畫了6行的連續圈圈,如同小朋友的涂鴉一樣。
學生頓時驚訝不已,教師很無奈地說:“同樣是亂涂亂畫,差距咋那么大呢?”學生無比快樂地附和著。
一場熱鬧的拍賣會帶起了課堂氣氛,引起了所有學生的興趣。隨后,教師引出今天授課內容:《圖形的運動》并提出以下問題:
問題1:觀察這幅畫,你發現了一個什么現象?
問題2:如果老師用的不是一粉筆尖,而是一整支粉筆,那畫出的還一定是線嗎?如果不是,那又該是什么現象?
問題3:剛才是點和線動起來形成的變化,那要是一個面動起來,那又該是什么現象呢?
接下來的教學在愉快的互動中順利完成,每個學生都積極投入集中精力的學習中,收到遠超預期的效果。
這節課的引入設計,改變了以往教師用單一的PPT課件教學的模式,摒棄了用播放生活中的圖片和視頻來引入教學內容的常規設計,用一次更生動的“拍賣會”,更好地讓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后面的教學提供更自然的鋪墊,在潤物細無聲中讓學生學得更輕松。
實踐證明,當學生學習內容的興趣油然產生時,就會使之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學生就愿學、想學,不僅有效地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同時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能。因此,把握教學內容,精巧地設計教學引入,對激發學生深度學習愿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 開放的任務設置,激發主動學習的深度體驗
一次成功的教學則可使學生受益終身、回味無窮,而成功教學的關鍵在于教師如何有效組織教學活動,并持久地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教師教學目標設置過于淺層、教學內容處理過于機械化、教學方法選擇過于單一,往往會致使學生學習困難、難以理解、不便記憶。因此,教師在處理教學內容的過程中要有自己的思考,大膽設置開放式任務,促使學生通過實踐,產生深度體驗。
本人在講解二次函數的應用問題時就遇到了這樣的不如意。有這樣一道例題:一座拋物線形拱橋,正常水位時橋下水面AB的寬為20米,拱頂距離水面4米。正常水位時橋下的水深為2米,為確保過往船只順利航行,橋下水面的寬度不得小于18米,求水深超過多少米時,就會影響過往船只在橋下順利航行?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本人大多是給出相關圖片,引導首先建立直角坐標系,求出拱橋所在拋物線的函數關系式,利用函數知識來解決這個問題。教學中著重講解怎樣解題,側重于計算,但是,每次教學后發現學生對此無動于衷,老師講得再怎么精彩,學生也就是完成老師的任務而已,甚至很快就遺忘了。
新課標中強調了重視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有價值的數學。然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本身就是一個難點,而以往的教學恰恰忽略了引導學生如何把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于是,筆者重新設計了此問題的教學方案設計,利用周末布置一份特殊的作業:請同學們觀察自家附近的一座橋(拍下照片),概括橋拱的形狀(與學過的哪一種函數圖像類似)并畫出圖形,如果河面的寬度為20米,橋拱最高點到河面的高度為4米,正常水位時橋下的水深為2米,請利用學過的知識(友情提醒:可適當建立直角坐標系)解決如下問題:為確保過往船只順利航行,橋下水面寬度不得小于18米,求水深超過多少米時,就會影響過往船只在橋下順利航行?請設計出你的方案,并以實驗報告形式完成。
此類問題的教學,重點在于要教會學生構建數學模型,從而解決問題,建模的過程,讓學生經歷探索——嘗試——總結——修正——再探索——再修正的過程,引發學生強烈的解決問題的欲望。此次作業的設計,完全放手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尋找數學,并利用已有的數學知識積累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一改傳統教學中固定模式的單調學習方式,促使學生從“表層”的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深度”的觀察思考,在主觀欲望驅使下主動發現問題、建立模型、解決問題,直至理解掌握知識并運用。事實表明,在學生交上來的實驗報告中,竟然產生了四種不同的方案,遠遠超出常規的教學效果,不僅讓每個學生都收獲了更多的知識,同時獲得了更多的成功體驗。
三、 細致的課堂觀察,激發自主學習深度思考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也對數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盡管每個教師在課前都會精心準備,但是,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總會有一些“意外”的事情發生,出現這樣或那樣的不按照教師設計而出現的問題。面對這些教學意外,教師要敏銳的把握課堂細節,及時捕捉這些非預設問題的有價值問題,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引導學生深度思考教學內容,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課堂“意外”會產生意想之外的好結果。
本人在教學《勾股定理逆定理》內容時就遇到了這樣的一個“意外”。有這樣一道選擇題:下列三個數據是三角形的三邊,不能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A)3、4、5;(B)5、12、13;(C)9、40、41;(D)7、24、26。練習過程中,當同學們通過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進行驗證,得出答案是D的時候,一個不同的聲音傳出,甲同學說:“不用那么麻煩,不用算就知道是選D”。“為什么?”乙同學問。甲同學得意地說:“只要三角形的三邊滿足兩邊之和等于第三邊的平方就是直角三角形”。丙同學反駁說:“不對,要滿足兩邊平方和等于第三邊的平方才能是直角三角形”。然而,接下來的驗證確實證明了A同學并沒有說錯,尤其是把D中的26改為25也是成立的,從而得到了一個結論:如果三角形的三邊分別為a、b、c,若a+b=c2,則此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這個別出心裁的想法讓筆者意識到這是個好機會,必須抓住這個瞬間出現的“意外”,筆者并沒有立即否定這個結論,而是把結論是否正確的問題拋給了學生。爭論中,很快有學生舉出了反例,如4,7,9符合條件卻不是直角三角形。隨后筆者引導:是不是可以再增加一些條件來完善這個結論呢?通過學生的合作探討,得出需增加a、b必須是連續正整數(即a-b=1)的條件該結論才能成立。理由是:當a-b=1時,a+b=(a+b)(a-b)=a2-b2=c2,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得直角三角形。就此,一場爭論在和諧的氛圍中得以平息,學生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這個“課堂意外”并不在原來的教學設計中,但這瞬間出現的“問題”卻成了一種“寶貝”,教師及時地抓住這個問題積極引導學生予以探究,在無形中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愿望,促使學生深度的思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敏銳地觀察到每一個課堂細節,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引發學生深度思考,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加深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同時增強學生的深度學習動力和信心。
不難看出,深度學習不在于“深”而在于“度”,而“度”即是教師的把握的教學手段,精心設計、合理設置、細致觀察是促使學生主動深入思考,積極參與的有效辦法。新課改的實施,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教”要隨著學生“學”的改變而改變,要為學生的深度學習轉型創造條件。因此,教師不能只滿足于備了課、上了課、講了題,更重要的是要備精課、上精課、講精題,不斷總結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不斷優化教學設計,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中有效的把握好“度”,提高學生深度參與教學活動的實效性,真正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同時教師的主導地位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才能達到師生共同發展的目的。
作者簡介:
陳棟,江蘇省無錫市,無錫市廣勤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