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瑜
摘要:伴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推進,國家對于中小學生的教學質量問題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初中教學的減負增效問題開始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本文針對初中這一教學階段在實際的數學學科中就口頭作業的設計與質量提升問題進行了深層次的研究和討論,希望能夠幫助相關數學教師在進行實際的作業設計和優化實踐過程中引發更多的思考。
關鍵詞:減負增效;初中數學;口頭作業
引言:
初中數學學科作為能夠集中培養學生邏輯分析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的重要學科,同樣也是未來高考應試考察過程中的主要學科之一。為了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整體的數學學科綜合素養能力,相關教師應當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通過結合國內外先進的作業設計經驗,同時集合自身班級學生的實際課堂效果,從而更好地提升口頭作業的設計質量,從而為學生的整體學習過程起到增效減壓的促進作用,同時也能夠進一步提升整體課堂教學質量。
一、基于減負增效的初中數學口頭作業設計探究
(一)優化作業形式
在實際的初中數學教學實踐過程中,相關教師往往針對數學課堂中的基礎知識進行主要的作業內容設計側重,這使得整體作業內容往往以較大的訓練量實現對于基礎知識的進一步鞏固。但是這樣的情況往往會造成學生在完成作業時需要耗費較大的課后時間,同時千篇一律的作業內容形式也進一步抑制了學生的作業完成積極性,最終進一步降低了整體作業的訓練和鞏固質量。[1]為了避免這樣的問題進一步出現,相關數學教師可以深入整體教學知識體系當中去,通過進一步探索教學知識之間的深層次聯系和融合,從而更好地精選相關的數學作業習題類型。在實際的習題選擇過程中,教師應當傾向于選擇具有復合知識內容的習題進行優先設計,這樣不僅能夠在精簡作業整體體量的基礎上實現整體知識訓練的更大覆蓋范圍,同時也能夠加強學生在實際完成作業時知識點的聯系程度,從而更好地提升整體作業的完成質量。除此之外,教師還應當進一步豐富整體作業的形式,將口頭形式的作業內容進一步融合到實際的作業設計中去,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對于整體教學作業內容的興趣,最終實現更好的作業完成質量。
例如在進行《勾股定理》這一初中數學教學內容的實踐過程中,教師為了能夠進一步提升對于勾股定理概念和用法的進一步鞏固,可以通過將勾股定理的相關公式內容進行順口溜形式的改編,從而讓學生擺脫從大量重復的紙上作業完成對于相關公式的理解,而是通過口頭朗誦的方式不僅加深了自身對于知識內容的記憶強度,同時也為學生減輕了課業負擔,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提升整體數學口頭作業的完成質量。
(二)在作業當中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實際的初中數學教學實踐過程中,傳統的數學作業內容設計往往通過教師自身對于知識體系的理解進行設計,學生作為作業的完成者只能夠被動接受。這樣的情況不僅會大大抑制學生對于作業設計的嚴重依賴,同時久而久之還會讓學生養成被動接收式學習習慣的形成,從而進一步僵化自身的思維,為之后的數學學科學習產生負面的影響作用。[2]為了避免這樣的問題進一步出現,相關教師應當進一步提升學生在實際作業完成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自身的探究和合作欲望,從而更加全面的訓練了自身的教學知識理解和掌握程度。例如在進行《軸對稱圖形》這一初中數學教學內容的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口頭上的相關作業,讓學生通過詢問十個不同的人舉例說出生活中常見的軸對稱圖形物體,并通過學生自身對于相關概念進行判斷完成整體的調查記錄工作。這樣的作業形式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自身對于作業的參與和完成興趣,同時也能夠更加靈活的鞏固學生對于教學知識的掌握程度。
(三)作業內容的層次性
由于口頭作業的整體設計需要更加嚴謹的邏輯性思考,相關的教師需要針對教學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和轉化進行更加深入的總結和歸納,并從中得出相應的過渡性節點。在實際進行口頭作業設計時,教師應當針對過渡性節點進行相關的問題設置,幫助學生通過思考和探索實踐不斷完成對于問題的解決,從而更好地實現整體教學知識口頭作業的連貫性完成。這樣的教學作業形式能夠進一步加強學生的邏輯思維分析能力,為之后的學習生涯起到了深遠的促進作用。
二、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國家和社會對于中小學生減負增效的核心教學改革要求指導下,相關初中數學教師應當進一步積極響應國家的相關政策號召,將實際的作業設計與日常課堂教學情況相結合,同時深入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生活體驗當中,實現整體初中數學課后作業的口頭內容逐步增加,從而更好地保證學生的課后休息時間,同時也進一步加強了學生實際完成作業的整體質量提升。最終教師能夠進一步為整體教學課堂的質量提升奠定基礎,最終為完成國家和社會的歷史發展需求做出自己的一份重要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高贇. 作業從”口”出——淺談在減負增效背景下口頭作業訓練的積極意義[J]. 語數外學習:數學教育, 2015(7):112-112.
[2]向云勝. 改變觀念,與時俱進——初中數學教學中課業的”減負增效”實踐研究[J]. 考試周刊,2017,012(005):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