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科杰
摘要:在小學科學學科中,多以活動的形式達到對物質的物理性質的認識,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比較能力和交流表達能力。在觀察、研究的各種活動中,引導學生能夠逐漸做到注重事實、留心觀察、尊重他人的意見,敢于提出不同的見解,樂于合作與交流。文中結合科學教學實際,遵循教學主旨,借助建構主義學習周期理論,將學習周期分為:聚焦——探究——反思——交流和應用四個部分進行教學。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材主旨;學習周期
一、緣起:研讀教材,遵循意圖
《一杯水的觀察》是教育科學出版社《科學》三年級上冊《水》教學單元中的一個教學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對水的觀察,認識水的物理性質。從教材編排來看,教學活動從引導學生由一個問題一“對這樣的一杯很熟悉的水,我們能觀察到什么 呢”入手,經歷“用感官觀察水”“用比較的方法觀察水”、“水是什么形狀”和“水的其他特征”等四項活動,達到對水的基本物理性質的認識。活動過程中,學生利用感官和簡單器材來觀察認識水,通過與其它的物質比較,加深對水的認識。
二、思考:貼近生活,重立目標
為了讓《一杯水的觀察》的學習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豐富學生探究認識活動的內涵,我們將一杯水的觀察對象選取為生活中常見的自來水、純凈水,以及自然水域中的長江水和東湖水。也就是保留教材中“用感官觀察水”的教學環節,將“用比較的方法觀察水”的環節中的“聽聽水的聲音有什么特點”“捻捻水有什么感覺”“哪一杯是水”等三項活動替換為“觀察比較純凈水、長江水、東湖水與自來水的相同與不同”,將“水是什么形狀”和“水的其他特征”等兩項活動安排在另外一個課時進行,這樣處理教學材料,一方面考慮到了這樣處理能達到對水基本物理性質認識的要求,同時,在比較中觀察和認識水,能加深學生對水的認識,對觀察能力、比較能力的培養也是有益的;另一方面,考慮到這樣的處理能使學生在對各種水的比較觀察中,體驗到自然水域里的水作為我們飲用水的來源,已經受到污染。
基于以上考慮,我們重新確立了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會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朵)和簡單的器材來觀察水是一種什么樣的東西,并用合適的方法記錄觀察結果。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觀察、研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留心觀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見解,合理地描述出自己觀察到的現象,注意觀察時需要順序;培養學生樂于合作與交流,樂于探究發現周圍事物奧秘的學習習慣,并在活動結束后,注意收拾實驗用品的習慣。
(3)科學知識。通過觀察、對比等方法初步感知水是什么樣的。
三、踐行:構建周期,組織教學
在組織教學內容的過程中,我們借鑒建構主義學習周期理論,將學習周期分為:聚焦——探究——反思——交流和應用四個部分。
(一)聚焦水,激發學生興趣
在這一部分的學習活動中,教師從介紹實驗桌上準備的自來水入手,引導學生就這一平時都很熟悉的物體提出自己想研究的問題,目的在于引發學生對探究主題內容的關注,同時引出學習活動的目標。學生在匯報自己想研究的問題時,教師可以板書記錄并整理學生提出的問題,學生提出的問題有可能涉及到有關水的基本性質的問題,也可能沒有涉及到有關水的基本性質的問題,不論是哪一種情況,教師都應適時地引導學生:認識水的基本性質是研究有關水的其他問題的基礎;只有很好地了解水的基本性質,才能更好地研究與水有關的其他問 題。同時,明確地向學生提出本課的主題探究任務——對水進行觀察,看看能不能發現水的哪些特點。
(二)探究水,培養學生能力
這一部分的教學主要是引導學生作用于教師提供的材料,對水的物理性質進行較為深入的觀察認識,并通過與純凈水、長江水、東湖水的觀察比較,找出四種水的異同之處。
這一部分的內容作為本課學習的第一步,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法對自來水進行觀察。活動從交流觀察水的方法展開,“如果讓你去觀察自來水,認識自來水有什么特點,你準備怎樣去觀察?”通過學生對這個問題的交流,老師可以在黑板上根據學生的回答列岀類似下表的觀察記錄用表格。
第二步,引導學生比較自來水與純凈水、長江水、東湖水的異同。活動同樣是從討論比較方法開始。通過對比較方法的討論,使學生明確這一步探究活動的計劃,在比較四種不同的水時,同樣要運用觀察水的那些方法,以獲得四種水異同的認識。在比較觀察的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簡單記錄;在觀察比較活動之后,教師可利用第一步活動中用到的表格,補上其它三種水的特點的記錄。 此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的梳理和總結應著重于幾種水的不同點的比較,使學生在接下來的“反思”活動中能有更清晰的認識。
(三)比較水,發展學生思維
在學生獲得了水的物理性質、不同水的特點認識之后,引導 學生反思:“通過研究,我們明白了什么,有了什么樣的收獲?”教師應指導他們在探究內容和探究方法兩個方面進行總結,以鞏固探究成果,為交流和應用活動埋下伏筆,在認識上奠定基礎。
通過比一比酸奶、可樂、油、純凈水、白醋,學生通過用眼睛看的觀察方法,積極尋找水。說一說找到水的更加具體詳細的辦法,要運用多種感觀一起觀察分辨,這樣才能準確的辨別哪一杯是水,并親自嘗試。
(四)反思水,發散學生思路
這一部分的活動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引導學生就反思活動中得到的認識,從探究內容和探究方法兩方面進行交流;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在探究內容認識基礎上應用。這一活動內容從交流對一個問題的處理辦法展開:“這里有自來水、 純凈水、長江水和東湖水,如果口渴了,你準備選擇哪一種水喝?其次呢?再其次呢?為什么?”這個問題與現實生活較緊密,是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進行的事情,貼近兒童生活,同時引導學生關心我們的生活,用科學的態度來研究我們生活中的事物,關注環境問題,進行環保教育。
總結
科學課最終的目的就在于對學生探究能力,表達能力,合作能力等各方面科學素養的培養,鞏固前面探究成果(科學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思維的發展。
科學課是要讓學生帶著一個問題進來,帶著更多的問題出去,鼓勵學生課外繼續去深入探究學習,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探究積極性,使他們養成課外堅持探究學習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