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澤昕
摘要: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影響著學生的未來發展。有效有益的閱讀教學,應該成為小學語文教師閱讀教學的必然追求。本文以“小學語文教學中人物形象分析”命意,從“強化‘讀’”、“細化‘品’”和“深化‘悟’”三方面做了一些闡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人物形象分析;思考與嘗試
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作用,是打開學生認知世界的一把藥匙。而小學閱讀篇目中,關于人物描寫的篇什占比較,這理當成為閱讀教學的主要關注點。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鼓勵和引導學生以“串連”法創造性地解讀教材,通過對教材有關知識的拓展連接,對文本進行深入品鑒,把握好人物教學的“三度”,進而強化學生思維深度,有效增強學生對人物進行欣賞評價和辨別是非的認知能力。
強化“讀”:挖掘文本真實的深度。語文教材中,有些篇章是從古典名著中節選或改編的,有其特有的背景和結構,我們在教學中應縱觀其全局,不能只局限于節選的這個片段,就給文中人物一個定性與定向的分析,而應抓住故事的前因后果,對節選故事涉及人物生活的時代、性格走向等有一個宏觀觀照,才會更加客觀和全面地把握人物形象特征,進而領會文章主旨。如教學《草船借箭》時,如果我們只是讓學生知道諸葛亮是一個神機妙算、足智多謀的人,周瑜是一個肚量狹小、嫉賢妒能的人恐怕是遠遠不夠的。在教學時,我們還可采拈來更多的小說內容,讓學生更加全面地把握人物形象。比如,可先給學生印發諸葛亮的“博望坡軍師初用兵”“諸葛亮舌戰群儒”等精彩片斷,讓學生認知諸葛亮“雄才大略”的神人特點;接著又給學生補充拓展“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棄魏延子午谷突襲長安計”和“上方谷司馬受困”等故事,讓學生知道了孔明在街亭一事上存在用人不當、不能知人善任的過錯,棄魏延妙計則犯了驕傲自負、自以為是的過錯,上方谷司馬懿父子被困,被諸葛亮一把火燒得命懸一線,卻被上天突降一場暴雨所救……通過閱讀拓展,學生自然明白一個道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再看周瑜的形象,將他定義為心胸狹窄、嫉賢妒能的小人合適嗎?具體教學中,可設置專業一個問題:為什么周瑜容不下諸葛亮?周瑜真的是一個小氣而妒忌心極強的人嗎?引導學生廣泛查詢和搜集資料,展開深入辯論,最后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如果自己是周瑜,也會對諸葛亮下殺手,因為其才華過于出眾,若能成為朋友固然可喜,但作為對手,日后成為東吳成就霸業最大障礙,殺諸葛亮的想法在公而不在私,周瑜有錯嗎?
細化“品”:探尋文本真實的高度。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思想、有文化、有創新能力的人才,他們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祖國和民族的未來,因此,我們應直面教材中的爭議元素,鼓勵和引導學生見仁見智地探索品味,并最終得出富于個性的結論。著名詞人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以簡練的筆觸勾畫出一幅優美的田園景物,描繪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態的形象,借此表現人情美和生活趣。一次,在組織詩詞賞析時,以學生突然提問:“老師,這首詞是詞人在胡編,我認為寫得不好!”并大體闡述了理由——詞中說“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詞中兩位須發皆白的老人怎會有這樣小的兒子呢?該是他們的孫子吧!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大聲討論起來:“這對老夫婦生活得一定不快樂。三個兒子都沒結婚,家中‘茅屋低矮’,說是‘醉’恐怕也是愁里尋醉,有什么值得高興的呢!”學生說得還有一定道理的,這是一個引導學生細品文本的絕佳機會……于是,我和學生一起查閱各種資料,再進行管飯交流討論……最終,對以上問題得出兩種解釋:一是在遠離抗金前線的鄉間,這種和平寧靜的生活可能存在,詞人并非僅憑主觀想象,而是客觀現實生活的反映,它散發著濃厚的鄉村氣息,字行間洋溢著對農村生活的由衷喜愛和向往;二是這首詞完全是詩人主觀情感的反映,因為該詞是作者晚年遭受議和派排斥和打擊,有志不得伸,非常期望能過上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生活,而他對底層農民的生活不熟悉,體驗不深刻,詞中的“醉”也并非老夫婦的陶醉,而是詩人自醉罷了,而詞中的三子可能只是作者對能子孫滿堂、生活安定的美好想象罷了,故次中的事物是不客觀的,至少是不完全客觀的。
深化“悟”:體會文本真實的溫度。深入研讀文本,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穿越時空與作者溝通心靈,與故事中人物情感共鳴。這樣的閱讀才是最接近閱讀本質的,也只有這樣的閱讀才是最有收獲的閱讀。在教學《林沖棒打洪教頭》時,引導學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語言反復誦讀,細細品味人物的動作描寫,讓學生在讀出林沖的謙虛、忍讓和知禮同時,讀出洪教頭的狂妄、驕傲和無禮。在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認識即將最終敲定時,還可向學生補充介林沖在汴梁的高衙內奪妻事情中的表現,突出強化林沖在遇事中常掛嘴邊的“不敢”等幾個詞,讓學生體會林沖性格中軟弱和自私的一面。接下來,還可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再次品讀洪教頭的言行,體會他身為柴進的師傅,說的話雖然言辭過激,但也未嘗不包含對徒弟的規勸與關心;而在被林沖棒打之后,洪教頭“滿面羞慚地走開”,是不是也有幾位可貴的一面呢?
如何辯證地把握手中的教材,使用好教材,理性地看待教材中形象豐富的人物,讓學生通過并跳出教材,學會辯證而全面、甚至理性地認識人物,無疑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鍛煉,真正發揮了教材舉一反三、以點帶面的作用,是對學生未來負責的表現。
在具體教學中,我們不能讓學生對可課文內容淺嘗輒止,浮于表面,而應進行有一定深度、高度和廣度的引導與挖掘,從不同的角度去剖析人物,教會學生用辯證的思維來評價人物,提高思辨能力。這樣,我們就可以在學生的不斷成長中,收獲作為教師的無邊快樂!
參考文獻:
[1]王瑞.如何解讀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人物形象[J].新課程,2013(05).
[2]劉宏茹.語文教學中如何分析人物形象[J].學苑教育,2020(02).
[3]周龍美.關注人物形象,品味小說內涵——以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窮人》教學為例[J]. 新課程,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