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瑩
摘要:對于幼兒的科學繪本閱讀課堂構建而言,大多數和科學繪本閱讀相關的教材內容都是以文字與圖畫元素融合為主的,這也就導致了學生在科學繪本的閱讀課堂中,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圖畫元素上卻忽視了對文本內容的學習。為此,很多低齡幼兒雖然利用科學繪本在閱讀思維上拓寬了眼界,但是卻沒有在圖文結合的基礎上優化自己的語文理解能力。因此幼兒教師需要立足科學繪本的教學內涵進行相應的實踐革新。
關鍵詞:科學繪本;幼兒課堂;教學實踐;應用策略
引言:
幼兒在科學繪本板塊教學中獨立閱讀能力的發展,需要教師在綜合教學的基礎上強化科學繪本的教學設計。特別是面對新時代科學繪本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要求,就更加需要培育學生對科學繪本的理解自覺性和個性,不斷調整自己的課堂表現來適應以科學繪本為主要教學資源的幼兒科學教育。為此,幼兒教師需要豐富科學繪本的綜合教學手段,立足閱讀課堂構建的有效性提升科學繪本的教學質量。
一、立足科學繪本教學資源進行新型幼兒課堂的革新構建
當前幼兒以科學能力提升為主的科學繪本教學課堂并沒有得到專業化的設計,從教師層面來說他們沒有采取積極有效的融合入優化閱讀質量的教學手段,為此學生就無法根據教師的表述對科學繪本閱讀中的內容有一個深入的理解,出現這樣的問題的根源就在于,幼兒教師并沒有立足理論進行一個系統的有關科學繪本融入課堂的教學設計。實際上,很多幼兒教師在教授以課本為主的教材內容時都不重視結合教材中的科學繪本與閱讀課堂的創新結合,反而固步自封,這樣十分不利于學生改造和更新自己在科學繪本過程中的閱讀認知。另一方面,很多幼兒教師長期不注重以科學繪本為主線展開閱讀教學,這也就導致了很多幼兒教師自身就缺乏成熟的科學繪本教學知識體系,他們不能夠為幼兒借助科學繪本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提供權威的指導。
二、在以科學繪本為主線的幼兒教學課堂中革新課堂構建
(一)立足幼兒教學的科學內涵革新科學繪本教學理念
幼兒教師是能夠提煉閱讀文本并進行圖文結合的關鍵,因此,幼兒教師無論是從教學意識上還是教學手段上都需要圍繞培養幼兒科學探究啟蒙能力做出改革。只有教師立足科學繪本板塊在自己的課堂教學理念上做出改革,才能夠逐步更正自己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手段,積極引導幼兒科學探究教育在科學繪本閱讀課堂中的蓬勃發展。例如,在構建以“你好科學”為主題的教學課堂時,教師就可以搜尋一些和趣味科學相關的科學繪本作為教學載體,這樣既可以節省教師的實際教學時間,也可以幫助幼兒在熟悉科學繪本的基礎上深入理解本課的教學主題和相關內容,在幫助低齡幼兒開拓科學探究視野的同時,能夠提升他們對繪本進行思考和閱讀的基礎能力。
(二)立足多元幼兒發展要求進行科學繪本課堂的構建升級
結合發展低齡幼兒的科學思維要求進行科學繪本閱讀教學的改革是指,幼兒教師可以采用當今學生喜聞樂見的手段進行傳統內容的創新教學。很多幼兒在科學繪本的閱讀過程中缺乏相應的理解能力,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科學繪本中蘊含的思維根本沒有感知,因此,科學繪本課堂的發展取決于教師對幼兒科學思維塑造的細節化要求。例如,在教授以“汽車構造”為主題的內容時,幼兒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將相關科學繪本的內容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展示出來,并且在設計過程中附上相應的教學任務,如此一來既能夠構建一個以科學繪本為主的探究教學課堂,也能夠在解決教學任務的基礎上保證整體教學進度的秩序。
(三)立足科學素養升華以科學繪本為主的幼兒教學課堂
當今幼兒科學繪本為主的課堂缺乏科學素養培養意識的深層滲透,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師自身并沒有帶領學生領略科學繪本主旨思想的能力,為此學生也無法在教師按部就班的正確領導下培養提升自身科學思維具象能力的積極意識。此外,由于學校自身對幼兒科學繪本構建課堂的輕視態度,最后整體的課程教學和設計都在一種敷衍的態勢下完成。因此,要是想真正能夠將低齡幼兒科學素養的培養融入到科學繪本教學課堂中,學校必須在提升教師素質方面進行全面的研究和努力。例如,在教授和科學通識相關的內容之前,學校就可以組織教師一起選取相關的科學繪本并進行教學計劃的互相交流,為幼兒努力構建出一個專業化的科學繪本教學環境,進而能夠通過教師專業精準的指導來逐步發展幼兒對科學感知的基本能力。
結束語
在幼兒科學繪本課堂的教學和構建過程中,幼兒教師應當從教學專業度和思想程度上加強對低齡幼兒的科學素養培養的重視。只有教師自身意識到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對塑造自己高效教學課堂的必要性,才能夠引導學生感悟科學繪本的魅力。因此,幼兒教師需要自己探索科學繪本融入課堂的構建路徑,并且能夠立足發展學生個性化的教學思想而不斷進修自己,促使學生能夠在日常的課堂參與過程中感悟到科學繪本的內涵。
參考文獻:
[1]吳小桃,李鵬龍,王青.科學繪本在幼兒教育實踐中的應用探析[J].科普創作,2020(03):52-57.
[2]鄒葉丹.讓科學的種子在繪本的沃土中生根發芽——談繪本在小班幼兒科學教育中的助推作用[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9):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