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晶云
摘要:當前家長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已經得到了廣泛認可,尤其開展德育工作時,更要發揮家長的作用,讓家長真正參與到孩子的德育工作當中,從而幫助孩子打好德育基礎。這就要求應讓家長明確其自身的影響,以及應該這樣正確參與孩子的德育工作。以此為出發點,本文針對小學家長學校課程體系的構建做了簡要分析。
關鍵詞:小學德育;家長學校;課程體系;構建策略
隨著國家教育的改革,學生的品德形成尤為重要。為了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我們應該讓更多的家長參與到孩子的教育當中,從而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和習慣。這時家長學校的建立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就以小學家長學校課程體系的建構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正確認識家長學校的內涵
和家長保持良好溝通是構建家長學校課程體系的前提,作為教師應通過溝通了解學生家庭的實際情況,從而令家長學校課程體系的構建更加有效。任何一個學校和班集體的建設都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和理解。在教育因素中,家長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環節,可以說家長時刻關注著學校和班集體建設工作的開展,從而按照其認知提供精準評價。在某種程度而言,家長評價是判定學校或班集體綜合水平的關鍵證據,比群眾信服力更為強烈。而家長學校則是家長和班主任保持溝通的重要手段,所以有效推進家長學校也是一項意義深遠的教育工作。
二、科學規劃家長學校課程內容
結合不同年齡階段小學生的教育目標,應分別對不同年級的家長學校課程可內容開展規劃,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針對一年級小學生,應以幫助孩子適應小學生活為主要內容,同時培養基本的行為習慣和禮儀。比如開設文明禮儀情景模擬表演,讓學生深入情景中進行探索和感受。
針對二年級小學生,應以培養自信、陽光和健康的心理為主要內容。比如組織開展家庭趣味運動會,讓學生感受到陽光性活動和趣味性活動的吸引力,實現對學生心理健康的調節。
第三,針對三年級小學生,應以培養持續性的學習動力、獨立自主的學意識等等為主要內容,同時家長該要協助孩子完成學習。比如設計一場家庭智力游戲設計大賽,在設計賽中不斷挖掘閃光點,通過此種方式實現兒童特長的有效發展。
第四,針對第四年級小學生,應豐富生活經驗、引導自主學習為主要內容,同時培養人際交往能力。比如組織假日期間以家庭為單位開展親子野炊活動,在有效的活動中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
第五,針對五年級小學生,應以引導正確使用網絡為主要內容,同時培養審美情趣、感恩之心等。比如在教師引導下組織學生觀看名人經典家教影片賞析,在幫助學生正確使用網絡技術背景下,提升學生的德育水平。
第六,針對六年級小學生,應以培養家國情懷、責任心等為主要內容。比如組織學生參觀學生心中理想的中學或是參觀主題博物館,不斷在活動中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確定家長學校課程內容后,應結合不同年級的主要內容合理規劃課程,比如一年級小學生家長,應令其充分理解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之間的差別,然后為孩子營造一個利于其使用小學生活的良好環境,同時明確孩子在適應過程中都會遇到那些問題,應怎樣解決等。另外,由于幼兒園和小學生活存在一定差別,很容易引發一些學生的焦慮心理,甚至一些家長也會出現焦慮心理,對此應咨詢和指導體現在家長學校課程當中,從而幫助學生更快適應角色的轉變,也幫助廣大家長適應這種轉變。二年級小學生家長,應通過家長學校指導其如何培養孩子的正確學習習慣,以及如何解決這一階段孩子最容易出現的厭學問題,從而避免對其后續的小學生活產生影響。三年級小學生家長,應指導其培養孩子自主學習能力的方式,因為小學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而且還沒有掌握自主學習的正確方式,因此這一點也是難度最高的,需要通過家長學校重點培養。四年級小學生家長,此時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且學習習慣基本形成,此時應指導其培養孩子生活經驗的正確方式,從而讓學生學會如何獨立生活,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五年級和六年級小學生家長學校的內容基本一致,應以提升孩子的德育水平為主。
三、定期開展家長學校課程評價
通過評價可以明確當前所實施的課程體系能否獲得理想效果,從而為后續的完善提供參考。作為教師,應觀察家長學校課程體系構建其實施一段時間后學生的個人表現情況,比如學習成績是否在家長的參與下得到了提升,不良行為等是否得到了真正改善[4]。然后根據具體結果評價當前的家長學校課程是否有效,如果效果不明顯應該怎樣調整。另外,還要了解家長在參與德育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然后和家長共同商討解決辦法。這樣才能在家長的參與下不斷提升德育教育效果,最終幫助學生打好德育基礎推動其未來發展。
結束語:
綜上所述,作為新時期的小學教師和學生家長,在家長學校課程體系構建下更需要不斷提升德育教育效果,為學生打好德育基礎,促進德育工作在學校教育中的充分落實。
參考文獻:
[1]茅佩珍.讓家長學校課程真正為家長服務[J].江蘇教育,2018(47):23-25.
[2]李明秋.家長學校校本“三元課程”的建構與實施策略[J].廣東教育(綜合版),2019(2):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