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楊
摘要:在新課改背景之下,對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嚴格的標準。物理作為一門兼理論性與實踐特質于一身的學科,是提升初中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載體。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初中物理教學工作當中的重頭戲,但是由于受初中學生個人綜合水平的局限,獨自完成實驗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加強在物理實驗當中的合作教學是突破當前教學瓶頸的重要出路。該文則是對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進行研究、分析。
關鍵詞: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小組合作;教學實踐
初中的物理知識復雜、繁瑣、極具抽象性,對初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具有較高的要求,很多學生在物理學習當中覺得吃力困惑,一定程度上會減弱初中學生的學習信心。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之下,為進一步物理實驗教學的有效性,老師應該加強合作教學法在實驗中的應用,為物理實驗教學注入更多的生命力和活力。
一、合理劃分小組
在傳統的初中物理實驗課堂當中,老師對初中學生的分組過于隨意,缺乏層次性、目的性、計劃性,從而使得小組合作教學法沒有凸顯其價值,體現其優勢。隨著素質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老師在這一先進教學思想的熏陶之下,對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也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和改革。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學習素養存在明顯的差距,老師應該正視初中學生的差距,遵循異質分組的原則,首先將班級學生合理的劃分層次,然后把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有機組合,共同組建小組,積極引導初中學生在小組活動當中相互探討、相互監督,實現優勢互補,做到共同成長,共同進步。分組是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和基礎,通過合理地劃分小組,從而引領初中學生高效合作,提升學生參與物理實驗活動的積極性。
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初中是學生學習生涯當中的重要環節,在這一階段初中學生已然具備了一定的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具有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在實際的實驗課堂教學當中,老師應該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是作為課堂組織者引導者而存在,應該重視初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將主動權交到初中學生手中,讓初中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而通過加強合作教學法在實驗教學當中的應用是凸顯初中學生主人翁地位的重要表現形式。初中學生在小組合作分工探討交流的過程當中,過分析、思考、解決問題進一步激發初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初中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精神等。
比如老師在教學科教版八年級上冊“科學探究:凸透透鏡成像”這一模塊知識時,老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應該深刻地分析研究教材資料,結合教學實際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構建,以便初中學生對物理知識展開深度的探索和研究。在教學過程當中,老師可以從情境教學著手,用投影儀把細小的燈絲投影在天花板上,讓初中學生觀察燈絲的像。通過貼近生活實際提出的問題,能夠有效地激活初中學生的求知欲望,初中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經歷進行研究和分析,實現從生活到物理的跨越。接著,為進一步體現初中學生課堂主體地位,老師以物理興趣小組為單位,以任務為驅動,讓初中學生結合具體的實驗步驟展開實驗活動,并且將實驗過程當中產生的數據記錄在表格當中,通過對數據的分析研究,探討凸透鏡對光的偏折程度跟透鏡的焦距之間的關系。在學生合作探討的過程當中,老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初中學生歸納、分析能力,幫助學生掌握具體的實驗技能,提升初中學生的合作意識,養成愛科學的態度。
三、設計生動實驗方案
傳統的實驗教學過程當中,由于老師的教學理念落后,教學形式單一,初中學生對實驗學習的興趣低迷,動力不足。初中階段是初中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初中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因此,老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應該迎合初中學生的天性,設計生動有趣的實驗方案,滿足初中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讓初中學生更加主動地投入到實驗學習當中,通過小組的有效合作,碰撞出更多的思維火花,挖掘學初中學生的學習潛力,提升初中學生的物理綜合素養。
比如老師在教學科教版八年級下冊“科學探究:浮力的大小”這一模塊知識時,首先在課堂環節,老師以浮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這一問題為切入點,讓小組學生研究和探討,不同學生可以將自己的想法觀點進行闡述,初中學生的思維模式不同,對同一事物具有不同的看法。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能夠匯集小成員的智慧,啟發小組成員的思維。然后就小組初中學生的猜想進行總結:浮力的大小可能與液體、密度、物體密度物體浸在液體當中的深度、物體浸在液體當中的體積有關。在這一基礎之上,設計生動的實驗方案,讓學生就不同的猜想進行實驗驗證。通過合作實驗探究,使得初中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認知更加深刻,對物理實驗的探索更加全面,有效地提升初中學生的綜合素養。
四、總結
總而言之,初中物理實驗在初中學生中小組合作學習主要可以從合理劃分小組、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設計生動實驗方案等方面著手,構建高質、高效的初中物理實驗課堂。
參考文獻:
[1]魏宏.簡析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運用[J].新課程,2020(27):153.
[2]孫承梅.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策略探究[J].數理化學習(教研版),2020(03):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