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璟妍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提出和推行,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方法開始走向衰落,引導自主學習探究的學習和教學方方法開始被教師重視,問題教學法由于互動性強、對學生引導性強的特點被教師廣泛運用和喜愛。本文旨在分析問題教學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現狀、問題、實施方法、展望等方面。
關鍵詞: 問題教學法;中學語文教學;應用研究
漢語是我們的母語,語文的教學也一直在中小學教育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隨著新課改的提出和推行,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方法開始走向衰落,引導自主學習探究的學習和教學方法開始被教師重視,問題教學法由于互動性強、對學生引導性強的特點被教師廣泛運用和喜愛。
問題教學法就是教材的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在尋求,探索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中,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培養技能,進而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有意地創設問題情境,組織學生的探索活動,讓學生提出學習問題和解決這些問題,或由教師自己提出這些問題并解決它們,在此同時向學生說明在該探索情境下的思維邏輯。"問題教學"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合作、探索、發展的平臺,使學生在問題解決中感受語文的價值和魅力,在教學活動中以"問題"為線索,基于問題情境發現探索知識,掌握技能,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學會創造,促進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
在目前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問題教學法在教學中的問題逐漸凸顯出來,例如:教師自問自答、問題難易程度把握不好、問題無趣,不能激發學生積極性等。本文旨在站在前人的基礎之上,對問題教學法的優勢、問題及發展方向進行研究,希望能對筆者未來應用該教學方法提供參考。
一、問題教學法的研究及應用現狀
(一)國內外淵源
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提出了“產婆術”的教學方法,即通過雙方的交談,在問答過程中,不斷揭示對方談話中自相矛盾之處;從而逐步從個別的感性認識,上升到普遍的理性認識、定義、知識。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所倡導的發現法,又稱探索法、問題教學法。指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概念和原理時,只是給他們一些事實(例)和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自行發現并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方法。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提出了五步教學法,首先由教師給學生創設一個課題;第二步給學生足夠的資料,使學生進一步觀察、分析,研究該課題;第三步由學生自己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或暫提出一些嘗試性的不同的解答方案;第四步讓學生自己根據設想,進行推理,以求得解決問題的方案;最后進行實驗驗證,學生要根據明確的假設方案親自動手去做,以檢查全過程所達到的結果是否符合預期的目的。在做的過程中,自己發現這些設想、假設的真實性和有效性。蘇聯馬赫穆托夫等人提出了“問題教學”,馬赫穆托夫認為,問題教學是一種發展性教學。在這種教學中,學生從事的系統的獨立探索活動是與其掌握現成的科學結論配合進行的,其方法體系是建立在問題情境的創設、問題的提出和問題的解決基礎之上的。在問題教學中,學生不僅要掌握科學結論,還要掌握這些結論獲得的途徑和過程,期的在于形成思維的獨立性和發展創造能力。除了以上教育家或心理學家的觀點外,還有不少的關于問題教學法的研究和發現,如美國教育學家施瓦布提出的“探究學習法”等等,在此不做贅述。
在中國,孔子最早提出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思想,主要意思是學生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他;如果不是經過思考并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孟子認為,讀書學習須靠自己去求索精研。他說:“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盡心上》),“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人病不求耳。子歸而求之,有余師。”(《孟子·告子下》)他還進一步發揮說:“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離婁下》)。就是說,老師讓學生深造的方法,也應該是啟發調動學生的內部動機,使其“自求自得”,即依靠自己的求知欲,通過自己的積極努力去獲得。同樣地,我國著名的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也對語文教學的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教師應當開展討論教學,教會學生提問。
現代也有不少研究者提出了類似的觀點,例如李松林教授在《牽動全文的提問》一本書對問題教學做出了闡述。
(二)課堂應用現狀
問題教學法是目前業界認可,普遍應用的教學手段。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推動的過程中,由市區高中到鄉鎮學校,語文教師已經漸漸轉變傳統語文教學“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將問題教學引入到課堂中,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盡量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凸顯新課改精神。但在具體應用中,許多教師操作不當,導致問題教學模式僵化、課堂氣氛短時間活絡之后迅速歸回沉寂,學生主體性并沒有真正體現,其作用沒有真正發揮。
二、問題教學法的問題及原因
(一)存在問題
1、教師方面
(1)設置的問題太多且難度不一
教師在進行備課的過程中設置的問題太多,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成為了問題的追隨者,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學生馬上在課文中尋找答案,尋找字句來應對老師不斷地提問過程。一節課結束后,看似每個學生都很好很完美的回答了所有的問題,完成了教學任務,實際上學生對于語文的文章美的鑒賞、藝術手法的分析根本不到位。
同時,有的老師提出的問題難度不一,有的問題過于簡單,學生不感興趣,而且無法對學生能力的提升有助益;有的問題則難度過大,學生很難回答的上來。
(2)問題枯燥無趣,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師在備課的時候提出的問題可能會比較枯燥,比如對于李清照《聲聲慢》的講解中提出“這是詩還是詞?”、“詞牌名是什么”、“每句話的意思”、“作者想要表達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等等問題,對于學生來說,可能接受的大多數詩詞教學都是同樣的模式和方法,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3)教師對學生的引導不夠
教學過程是學生學和教師教的雙向互動課程,是教學相長的過程。有的教師認為要給予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權力就將課堂完全還給學生,對于學生五花八門的回答聽之任之,不加以糾正和引導。
同時,教師也要引導學生積極地進行提問,學生的提問是教師了解學情的重要方法,通過學生的提問,教師可以了解到學生對什么地方還不甚熟悉,對哪些部分感興趣等,有利于后期教師針對性和重難點的教學解惑。
2、學生方面
(1)沒有表露自身的真實想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自己準備好的問題一一展示給學生,大多數學生憑借直覺就能發現老師想要聽到的最終答案,就算學生表達了不同觀點,教師也會將學生向自身認為的最優答案引導,長此以往,學生也就不愿意再表露自己的真實想法。
(2)討論流于形式
對于比較難的問題,可能會進行課堂小組討論,但收效一般都比較差,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某一組有特別積極的學生,而靦腆的學生不愿意舉手回答,慢慢地,小組討論就會從一群人思想的碰撞變成一個人思想的傳播;再比如,學生的學情和基礎不同,對于同樣的問題的討論時間就很難控制等等。
(二)出現問題的原因
1、教師缺乏足夠的理論修養
部分教師缺乏廣泛的閱讀,只盯著多年不變的課本篇目和教學參考資料,對于其他的東西知之甚少,完全按照教參的東西進行授課,中規中矩。
現代的教育觀念和新型的師生關系要求教師要打破過去教師"一言堂"的傳統模式,以學生為本,但是很多教師,對學生的水平不甚了解,提出的問題過難或者過易,還會出現對學生的思想進行壓制的情況,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
2、應試教育的影響
在應試教育之下,學生長期唯分數論的思想大多已經成型,利用問題教學法進行引導學生的想法并不被學生接受,學生更愿意成為直接接受知識的一方,不能進行獨立的思考。
3、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
傳統的教學強調教師對深堂的完全掌控,而沒有學生活潑生動的參與課堂的意識。他們不了解教學分為教與學兩方面,教很重要,但是學生的學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這些教師在使用問題教學法的時候,只是單純的把問題拋給學生,然后進行分析、解剖,得出固定的答案。學生是獨立的有思想的個體,他們接受知識的程度如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程度如何,沒有學生思想積極參與的課堂是無效的課堂。
三、問題教學法的實施
“問題教學法”的基本結構與實施我們可概括為”三環”、”六步”。
“三環”為: 第一環節:創造問題情境,發現、提出問題,并使問題定向,為”生成”問題。第二環節:對生成的定向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個體與集體合作學習),分析、解決問題,為”探索”問題。第三環節:對探索的問題及時反饋,在驗證中得以解決,并進一步拓展問題,為”發展”問題。
“六步”為: 第一步是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第二步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結合教學目的,明確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即問題定向。第三步學生自主探究,分析問題,提出假設、猜想,設計解決問題方案。第四步對假設方案、推論、嘗試解決問題。要允許學生犯錯誤,這往往是正確的先導。第五步是對解決的問題及時反饋;進行科學檢驗,使問題解決,并掌握科學方法。第六步是對解決的問題再質疑,使問題得以拓展與延伸,使學習的知識系統化,又為探求新知奠定基礎。
以上"三環"、"六步"是"問題教學法"的基本結構與操作程序,在實踐中應結合學科特點與教學實際加以靈活運用。
四、問題教學法的作用與價值
(一)適應了時代發展和新課改的要求
2017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還提出了四大核心素養。問題教學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能夠使學生學會自主合作探究,提升學生分析、理解、鑒賞文本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適應了現代社會對創造性新人的需求,助力學生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
(二)有助于發揚學生的個性,激活學生的思維
隨著時代的發展,對個性的提倡越來越受到重視。教育要在發揚學生的個性的基礎上培養能力,培養具有獨特個性的人才。是否善于思考是評價學生的個性是否順利發展的重要因素。其中問題教學法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為,跟傳統教學方法相比,更利于培養學生的個性。
(三)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
傳統語文教學講求“填鴨式”教法,其關鍵就在于將內容一味灌輸給學生,不講究節奏,也不考慮學生的適應能力和思維能力。“問題式教學”就能夠打破傳統的“注入式”、“填鴨式”教學模式,讓教學過程更加民主、靈活,也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原則,讓學習過程更加輕松愉快。
(四)拓展課外閱讀,拓寬學生的視野
在問題教學法的教學過程中,對于課后作業的問題教學法可以拓展學生的課外閱讀,例如對于北京《胡同文化》的課后習題,可以為“我們當地的古建筑古街道都有什么特點”。這樣的問題能夠引導學生在課后去生活中觀察、學習更多的東西,拓展視野。
五、問題教學法展望
問題之于學習,就如魚兒之于海洋,兩者是相輔相成、緊密聯系的,應用問題能巧妙引出知識,也能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方面的不足。
首先,教師要進行有效提問,激發學生的興趣。將問題式教學法帶入語文課堂教學,通過有效的提問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學習狀態。在具體應用時,教師應當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學生的學習狀態以及課堂教學節奏,找準提問時機并做到有深度、有目的地提問,這樣才能讓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來,才能有效提升學習效率。
其次,考慮學生差異,創造合適的提問時機。問題要有針對性和層次性,由于不同的學生學習的水平不同,因此教師也要考慮因材施教。同時,在合適的時機提出合適的問題,能夠讓學生更好的深入文本學習。
最后,創建問題與文本的關系,生活與課堂的聯系。問題的提出不能脫離文本,課堂不能脫離生活。語文是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課程,教師在進行問題設計的時候,不止要契合文本,也要契合生活,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問題教學法是一種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不但能夠提高閱讀課堂的效率,而且對學生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問題教學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教師應在課堂中合理運用問題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以及積極性,快速完成任務,更好地營造課堂氣氛。
參考文獻:
[1]牛丹華.初中語文問題教學法實踐策略[J].求知導刊,2019(31):83-84.
[2]曹秋橋.高中語文問題教學法探微[J].語文天地,2018(16):42-43.
[3]甘棟.高中語文“問題驅動式深度研讀教學法”探析[J].廣東教育(綜合版),2018(05):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