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宇霞
摘要:外語的學習和運用離不開思維,學習和使用外語又能促進思維的發展。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是初中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本文以Go for it!九年級Unit 6 When was it invented? Section A 1a-2c為例,探究基于思維品質發展的初中英語聽說課設計,在引入、聽前和聽后的環節設計不同的活動和任務,提升學生的聽說能力,培養學生不同層次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思維品質;聽說課;初中英語
一、引言
一種語言體現一種思維方式,人通過學習和掌握一種外語,可以彌補單一語言帶來的思維的局限性,培養發展多角度認識世界的能力,全面提升思維品質。《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在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教育部,2012)。如今,《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版課標》)將思維品質列入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力求學生“能辨析語言和文化中的具體現象,梳理、概括信息,建構新概念,分析、推斷信息的邏輯關系,正確評判各種思想觀點,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具備初步運用英語進行獨立思考、創新思維的能力”(教育部,2018)。因此,在英語教與學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發展思維能力,并通過提升思維品質促進英語的有效學習和應用是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
二、關于思維品質
《新版課標》將思維品質定義為“在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等方面所表現的能力和水平”,從觀察與比較、分析與推斷、歸納與建構和批判與創新等四個層面作出具體描述。美國心理學家Anderson等(2001)基于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中的認知思維過程的六個層次,得出的思辨能力類級模型(即記憶、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創造)。其中,后四個較高層次的思維與上述的四個層面相契合。
思維能力的發展多從低階開始,然后逐步提高。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需要遵循思維發展規律,設計合理的任務,才能有效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筆者以一節九年級聽說課為例,探討基于思維品質發展的初中英語聽說課設計。
三、基于思維品質發展的初中英語課堂聽說課教學案例
1. 教學內容分析
教學內容是人教版Go for it!九年級 Unit 6 When was it invented? Section A 1a-2c。本課時主要圍繞話題“發明”進行聽說訓練,運用被動語態介紹一些生活中常見物品的發明以及其發明時間、發明者、用途等。
2. 教學目標
語言能力:學生能夠掌握詞匯heel,scoop,electricity,style等;能聽懂并運用一般過去式的被動語態談論日常發明的發明時間和發明者,用一般現在時被動語態談論用途。
學習能力:學生能掌握并運用聽力技巧如預測、大意理解、細節理解等對信息進行多層次處理,提高學習能力;能與他人開展合作學習習,運用英語進行交流和表達。
思維品質:學生能夠根據關鍵詞句進行口頭輸出,從而培養思維的邏輯性和創造性;能夠辯證看待各類發明創造的優缺點,認識到事物的兩面性。
文化品格:學生能夠了解一些常見物品的發明歷史,豐富歷史文化知識;在跨文化交際中,使用英語介紹中國古代和現代四大發明,樹立民族自信心,弘揚中華文化。
3. 教學過程
Step 1: Lead-in
(1) Life now and in the past教師通過呈現幾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發明對人類的生活方式產生了極大影響。如以前人們溝通需要寫信,現在用手機;以前用蠟燭照明,現在用電燈。
(2) Brainstorm: What inventions make our life better?學生對發明物進行頭腦風暴,簡單描述這些發明給人類生活帶來的便利。教師可以適度追問(Do they really make life better?)。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對比引出話題,創設情境,讓學生聚焦發明物。通過頭腦風暴激活學生有關生活用品的詞庫,調動積極性。教師可以追問發明創造是否只有好處,啟發學生跳出“所有發明都能改變生活”的思維定式,引導學生辯證看待事物,發展思維能力。
Step 2: Pre-listening
(1) Look and say 教師逐步呈現聽力中要聽到的4個發明物以及發明者的圖片(phone & Bell, TV & Baird, computer & Hoff, car & Benz),引出句型(--Who was ____ invented by? -- It was invented by ____ . )。
(2) Predict 將聽力材料中的四個年代(1876, 1885, 1927, 1971 )作為提示,讓學生猜測以上四個發明出現的先后順序,運用句型(I think ____ was invented in ____ .)進行表達。
設計意圖:在聽前活動中,學生根據自身經驗說出這4個發明的發明者,在表述過程中熟悉并理解被動語態過去時的結構。借助年份提示,鼓勵學生大膽預測聽力內容,幫助學生復習有關年代的表達,為聽力練習做準備。聽力過程中,多數學生對數字和時間的反應會稍微遲鈍,提前熟悉年份表達,可減少學生的心理壓力。
Step 3: Listening
(1) Listen and match 學生根據聽力內容,判斷發明物的年代。
(2) Listen again and answer 學生再聽一遍,回答問題。
1. Did grandma’s family have a car/telephone/TV personal computer?
2. Can you guess when grandma was born?
(3) Listen and repeat 逐句跟讀聽力內容,模仿語音語調。
設計意圖:該環節聽力放三遍且每次任務不同。第一遍,學生不僅要抓關鍵信息,驗證之前的猜想,還要以聽的方式輸入句型,感知目標語言。第二遍,通過設問,學生運用整合信息的能力,加深對文本的理解。第三遍,學生對聽力材料進行逐句跟讀,矯正語音語調。
Step 4: Pairwork
(1) 呈現聽力材料中四項發明物、發明者以及發明時間,學生兩兩對話,操練句型(--When was ____ invented? -- I think it was invented in____. --Who was it invented by? --It was invented by ____ .) 。
(2) 再補充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信息,讓學生根據提示內容進行對話練習。
設計意圖:兩兩對話可以幫助學生熟悉目標語言的表達,提升準確度和流利度。補充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有關內容,不僅可以強化目標語言的運用,還可以引導學生重憶民族燦爛文化,在表達分享的過程中樹立文化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
Step 5: Pre-listening
(1) Look and Think通過提問(Do all the inventions change the world?)引出一段日常有趣小發明的視頻。學生在觀看小視頻的同時猜測發明用途,引出句型(--What is it used for? --It is used for (doing...))。教師可進行再度追問,這些發明是否真的有用(Are they really useful?)。
(2) Look and learn 學生觀察書本2a中的圖片理解新單詞scoop 和heel的含義。
設計意圖:通過日常發明的視頻,再次將學生的眼光聚焦現代生活,激發學生思維活力。在猜測發明用途的過程中自然引入目標句型。之后,教師通過再度追問,啟發學生思考日常發明的意義。學生通過觀察課本的圖片,在情境中理解生詞,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Step 6: Listening
(1) Listen, number and complete學生根據聽力材料,完成課本2a和2b,對所聽到的發明進行排序并補充用途信息。
(2) Listen again and answer 再聽一遍,回答補充問題。
1. Which is Carol’s favorite invention?
2. Why are shoes with lights needed by people?
3. How is the style of the shoes changed?
設計意圖:將課本內的題目根據難易度進行整合,幫助學生練習多任務解決能力。通過另外設計的三個問題,學生不但能進一步理解聽力材料,還能接觸更多被動語態一般現在時的功能句型。在互動過程中,學生有機會交替使用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加深鞏固和理解。
Step 7: Post-listening (Groupwork)
Discuss and Report : Four great inventions in China today 四人一組,小組合作討論中國的現代四大發明(共享單車,支付寶,高鐵,網購),然后可自主選擇進行介紹,完成小組報告并在班內分享。在討論前,教師通過追問和舉例,引導學生思考新發明的利弊。如共享單車給民眾出行帶來便利,環保節能,但單車隨處停放現象,也影響城市面貌,造成資源浪費。
設計意圖:本環節為語言輸出,鍛煉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表達能力及語篇的建構能力。小組成員需在討論四項發明創造之后完成報告。教師根據學生的水平,通過舉例引導或句型結構提示,為學生的語言輸出提供支架,降低任務難度。在此活動中,學生在真實的語言情境中感知語言、運用語言,表達了真實的想法和情感,實現交際的最終目的。
Homework:
(1) Write down a report about the four new inventions.
(2) Introduce an interesting invention(on the Internet or created by yourself) to your friends
設計意圖:在筆頭作業中,學生通過表達自己的想法,深化語言輸出,提升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在口頭作業中,學生需分享一項發明。通過網絡搜索資料,學生可以拓寬獲取資源的途徑,提升信息檢索能力。通過自己構思或發明創造,單元話題的實際應用也落到實處。
四、結語
本文以聽說教學為例,采用“先說—后聽—再說—延伸說”的模式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語言知識,發展語言運用能力,并在各環節活動中探求思維的發展。在引入和聽前環節,通過激活背景知識,增強學生思維的敏捷性;聽力環節的活動不僅是為了輸入詞匯和句型,提升記憶和理解能力,還通過調整課本聽力任務,增設提問,深入挖掘文本,發展思維的深刻性和靈活性,訓練運用和分析能力;在聽后活動補充更多現實材料,幫助學生內化和輸出內容和已有的知識儲備。在整堂課中,教師對涉及話題(發明創造的意義)的現有認識進行適度追問,積極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訓練高階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日常教學中,英語教師應通過創設合理的情境,設計和實施合理有效的課內外活動,為學生提供“用英語做事情”的平臺。從而,學生能在體驗、實踐和探究中,提升語言能力,發展思維品質,逐漸學會從多個角度觀察世界、看待問題,從而解決問題,落實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Anderson, L. W., & Krathwohl, D. R. (Eds.)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Abridged Edition)[M].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2001.
[2]教育部.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
[3]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