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玲
摘要:積極地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各種有效的方式和渠道,全面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素養,已經成為每一名小學語文教師的基本共識。本文將結合筆者自身的閱讀教學經驗積累,從四個基本方面入手,就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具體對策和基本方法開展討論,希望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更好的服務每個學生的不斷發展和提高,崔進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的落實。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策略;探索
積極地強化被學生閱讀綜合能力和閱讀綜合素養的培養,已經成為每一名小學語文教師的基本共識,而在具體的培養實施和培養實踐過程中還遇到很多突出的問題和瓶頸環節,需要每一名小學語文教師積極地強化問題意識,全面地結合問題來探索更為有效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素養的對策和方法。
一、注重夯實學生基礎
學生閱讀基礎知識儲備是否扎實化、厚實化,會對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素養的培養產生重要的影響,而從實際的情況來看,不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忽視對學生閱讀基礎的夯實,使得學生在閱讀學習中產生了空中樓閣的現象,還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強化問題意識,積極地結合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全面地通過各種有效的方式來打來學生的閱讀基礎知識儲備。
例如,在講解《池上》內容時,教師要積極地運用微課視頻對該節課的背景知識點,如作者的生平成就、寫作的背景等,進行細致化和形象化講解,同時在講解過程中借助思維導圖為學生呈現該節課的具體知識點組成,如具體生字詞內容、古詩大意、古詩表達的情感等,讓學生理清這些具體的內容,同時教師應當運用幻燈片對上述的不同知識點進行細致化講解,同時還要積極地列舉具體的案例來深化學生對這些基礎知識點的學習和理解,實現有效化閱讀實施,助力學生的更好閱讀學習。
二、教授有效閱讀方法
在閱讀學習過程中方法和技巧的運用至關重要,而從目前的閱讀教學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較多的問題,如忽視方法教授,使得學生的閱讀學習效益不夠高,自然會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學生閱讀學習效益的提升,需要教師認真分析,并強化閱讀方法的有效化教授,更好服務學生的閱讀學習。
例如,在閱讀學習《荷葉圓圓》文章內容時,教師要注重閱讀方法教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三步閱讀法”對本篇文章進行具體化閱讀,以更好的啟發學生的閱讀思維,指引學生的閱讀思路,讓學生更為正確有效開展閱讀學習。第一步:全面掃除閱讀障礙。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通讀,并就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障礙,如生字詞、不理解的句子等進行分析,并對生字詞注音,理解不同的句子,掃除閱讀障礙。第二步:準確把握文章大意。語文教師要積極地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通讀,并對每個段落的講述的內容、文章的具體結構層次進行明確,基本理清文章大意,為后續的精準化閱讀實施打好堅實的基礎。第三步:細致分析文章。語文教師要對文章的每個段落進行認真閱讀和分析,并著重分析文章的寫作特色、語言運用、情感表達等,從更深的層次對文章進行分析和解讀,繼而提升閱讀效益。
三、強化閱讀互動交流
強化互動交流,激發學生閱讀思維,是教師培養學生閱讀素養的重要渠道,而目前學生的交流較少,使得閱讀思維得不到激發,還需要小學語文教師針對閱讀教學的基本現狀,全面地通過引入合作學習模式來進一步倡導學生開展閱讀交流。
例如,在講解《小池》模塊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入合作學習法,以在合作學習促進學生進行互動交流。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契合教學主題的討論任務,如討論這首詩歌的背景、討論古詩的大概內容;討論作者的生平成就;討論詩歌的情感表達等,讓學生圍繞著這些問題進行認真化和細致化討論,同時在具體的討論過程中要讓學生大膽和積極發言,踴躍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教師則要積極地強化對學生的引導,及時破解學生討論學習瓶頸,進一步在閱讀交流中激發學生的閱讀思維,讓學生在深化思考中提升自身的閱讀素養。
四、拓展閱讀教育渠道
如何豐富學生的閱讀渠道、如何更好落實核心素養目標,是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當認真思考的問題,但結合目前的閱讀實施情況來看,還存在閱讀渠道單一化、學習學習空間固定化的問題,影響著學生閱讀素養的培養,需要教師認真結合存在的問題,并通過引入線上學習平臺來更好的指引學生開展閱讀學習。
例如,語文教師可以借助抖音進行線上平臺的搭建,并每天為學生推動關于閱讀講解的小視頻,引導學生在家長的輔助下結合自身的需要進行靈活和有選擇的觀看,教師則要強化對學生的線上學習指導,進一步破解學生線上學習瓶頸,繼而在高質量的線上閱讀學習中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要強化認識,并積極地注重夯實學生閱讀基礎、強化互動交流、積極教授方法、構建線上閱讀平臺,不斷借助良方妙藥來強化對閱讀瓶頸的破解,不斷把握閱讀教學的基本對策和規律,以更好的強化對學生閱讀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肖生波.關于小學語文閱讀中教師積極引導分析的作用[J].新課程,2021(48):190.
[2]米惠清.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拓展性閱讀教學[J].新課程,2021(4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