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芳



【摘要】近兩年,核心素養在教育界火熱流傳,使數學教學也有了一個新的臺階——在研學課堂中凸顯核心素養。數學核心素養與課堂教學有密切的聯系,數學核心素養指引數學教學行為與活動,且在教學行為與活動中凸顯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在研學課堂中必須圍繞《義務教育教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的10個核心素養開展所有的教學行為與活動,讓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核心素養得到提升。“研學后教”升級版課堂教學改革中也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總目標:一、核心素養引領研課議課;二、核心素養確立教學行為與活動;三、常規性教學凸顯核心素養培養;四、綜合性活動體現核心素養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研學課堂;核心素養
小學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也是一門日常生活基本需要的學科。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必須培養學生生活常識的能力與學科素養。數學核心素養指引數學教學行為與活動,所以在教學行為和活動中要凸顯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義務教育教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了十個數學核心素養,大致可以劃分為一思想、兩能力、三意識、四感觀。一思想:模型思想。兩能力:運算能力、推理能力。三意識:符號意識、應用意識、創新意識。四感觀:數感、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圍繞這10個核心素養開展所有的教學行為與活動,讓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核心素養得到提升。
一、核心素養引領研課、議課
在數學核心素養內容下引領研課、議課的思考。在數學教學中每一個知識點、知識領域不同,所含概的核心素養也不同。因此,我們只有在研課時以及設計教學行為與活動時要了解各知識領域體現的核心素養,才能把課本知識研究得更為深入,核心素養體現得更為突出。
作為一線教師,在備課時心中要有核心素養,要圍繞教材內容思考所要培養的核心素養有哪些,并在教學行為活動中體現出來。如,在四年級上冊《條形統計圖(1)》的教師研課中,師A提出:本節課的核心問題(研學問題)是什么?認識條形統計圖?還是培養學生數據分析觀念?師B:這節課重點體現知識的生成過程。1.從統計表到圖像,最后選擇統計圖表示數據。2.選擇統計圖后,系統認識統計圖的特點、作用、制作。3.通過這一知識生成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數據分析觀念、應用意識、創新意識等。師A:是的,這節課是統計的“種子課”。課程標準強調,“統計和概率”這一模塊的核心素養是:數據分析觀念。所以,筆者在思考:本節課是不是只是以認識條形統計圖為載體,讓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過程,然后逐漸形成數據分析觀念。如果是這樣的話,經歷的過程和數據分析觀念豈不是這節課的核心?師C:可不可以這樣理解,在認識條形統計圖的結構特點和作用,掌握制作方法的過程中就已經滲透了數據收集、整理、分析的過程以及在這一過程中數據分析觀念也逐漸形成,所以本節課的核心是:認識條形統計圖的特點、作用與制作。
二、核心素養確立的教學行為與活動
著力發展核心素養,精心設計教學行為與活動。在核心素養的指導下設計多個教學活動,實現從“靜態”走向“動態”學習,從“固化”走向“彈性”學習技能,使過程走向成功,不斷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在四年級下冊《練習小數加減法》的練習課中,為了凸顯運算能力、模型思想、推理能力、應用意識、創新意識等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設計了以下的環節:
特別是在“糾錯提升,生活應用”的練習題組中,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體現數學知識應用意識的培養,建立小數計算方法的基本模型,在解決問題過程中不斷地提升學生的推理能力。且在這一練習題組中,與時俱進地把搶紅包融合進課堂,數學與生活相聯系,學以致用,提升數學的核心素養。
在課中,為吸引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設置了這樣一個練習題組:小老師——請你來當!糾錯、更正。→小卡車——請你來喊停!→搶紅包——請你拆!→班球——請你買!其中,設計了兩次買班球。第一次自由選擇買法,共有4種買法。第二次用剛才收到的紅包為班增添一個足球,一個排球,怎么買,還剩下多少錢?在有條件限制下變得只有一種買法。
這個環節應用小數計算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感受解題策略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從有幾種買法到只有一種買法的過渡,在條件不同的基礎下有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教師要培養學生數學計算的能力,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學以致用。通過這組練習,學生更熟練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計算能力又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這樣的教學,既能讓學生精神為之一振,又能促使學生運算能力的提升。
三、常規性教學凸顯核心素養的培養
常規教學行為活動的宗旨是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問題成為中心,使過程走向成功。
如,六年級下冊《解比例》的新授課中,教師要在研究新知的重要環節中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建立基本的解題模型與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利用小組學習交流研究出求比例中的求知項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與人溝通的能力,研究新知的能力。從“如何解比例?”這個中心問題入手,通過多種方法提煉出一種比較方便的解決方法。雖然研究的過程都是不成熟的、有缺陷的,但在這過程中會慢慢形成了一個比較完善、方便的解決方法。讓學生經歷整個研究過程,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學生進而會探究出更合理、更簡潔的解比例方法,同時學生的思維也會更加深刻和靈活。在這一環節設計中體現了從整數到小數,從橫比例到豎比例的過渡、多種變化形式、知識的遷移。不管什么樣的數字、什么形式的寫法,只要是一個比例,解的比例就會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寫成積的形式,再通過解方程的步驟來達到解比例的目的。
(一)奠基新知,復習引入
(二)研究新知,總結方法
最后總結出方法:一化二解三查的簡明方法指引。一化(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轉化為 “方程”的形式),二解(解方程的),三檢(檢查結果)。
四、綜合性活動體現核心素養的提升
綜合實踐活動課是小學數學中一個重要的課型,也是一個綜合性的活動。在活動中能展示學生的核心素養,且通過展示讓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了提升。
如,在小學數學《畫出美麗圓圖案》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實施案例教者,通過對教材二度創新設計,積極開發并尋找合適活動素材。尺規作圖是一項有著悠久歷史、充滿魅力的數學技能。通過畫圖設計圖案能建立和提升學生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等的數學核心素養。
在認識圓之后,教材安排了這樣一個實踐性內容,既可以讓學生進一步熟練用圓規畫圓的技能,促進學生對圓的特征的進一步認識,又能讓學生在用尺規畫出漂亮圖案的過程中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學會欣賞數學的美,培養熱愛數學的情感。
活動流程:欣賞圖案,激發興趣(體驗美)→仔細觀察,圖案構成(分解美)→獨立模仿,感悟畫法(組合美)→嘗試創新,設計圖案(創造美)→作品交流,分享快樂(展現美)。
生活源于數學,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教師可利用生活中的圓形圖案導入活動內容,并對圖案進行觀察分析,接著讓學生交流怎樣模仿畫出美麗圖案,再嘗試創作圖案,最后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成果,體會成功喜悅。整個活動流程是讓學生積極參與實踐,親身經歷過程,綜合應用技能解決問題。設計美麗的圖案,一展一評分享美麗的圖案。若學生很想親自創造一幅作品,教師可順其興致,讓他們在一張白紙上畫出自己心中美麗的圖案。如果這一過程在課堂上沒有完成,教師可把任務留給學生,讓他們回家去設計,并用彩筆涂上顏色,下次上課時來展示他們的作品。這一任務與平時的作業相比,學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這有利于擴充學生的信息交流渠道,培養學生欣賞他人的良好心態,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
心存數學核心素養,確定教學內容核心問題,引領常規課堂教學行為,互利共贏提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