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化學是初中階段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通過教學,教師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探究能力和社會責任素養。社會責任感既是《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版)》對化學教學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初中學生形成健康人生觀的需要。文章就初中化學課堂如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素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旨在幫助學生形成完善、高尚的人格,實現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初中化學;課堂教學;學生社會責任素養;實踐
作者簡介:丁曉健(1977.2—),女,江蘇南通人,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能仁中學,中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初中化學教學。
一、關注化學理論知識講授,培養學生社會責任素養
(一)認真研究固有教材內容,深入發掘社會責任元素
要想更好地培養學生社會責任素養,教師首先要從課本知識切入,以固有的教材內容為基本切入點,正式上課之前認真研究與閱讀課本,深入發掘與提取有關社會責任方面的元素,且適當放大該部分內容,帶領學生著重分析這些信息,使其在學習化學理論知識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受到感染,借此慢慢地提升他們的社會責任素養。
例如,在開展“空氣”的相關教學時,當學到“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時,教師先播放一段有關空氣污染的視頻,設計導語:當大家看到滾滾濃煙從工廠粗大的煙囪中冒出來、汽車尾氣大量排放時,大家有什么感受?讓學生說出各自的感受,然后讓他們看一下窗外的天空,簡單評價身邊的空氣質量。教師可以設疑:空氣作為一種相當寶貴的資源,大家該如何去保護它呢?讓學生結合個人認知進行交流和討論,引發學習新課的欲望。接著,教師帶領學生學習空氣中的主要成分,以及這些氣體的性質與用途。例如,氧氣能夠供給呼吸,用在登山、潛水和醫療等方面;氧氣還可以支持燃燒,用在宇航、煉鋼和氣焊等方面;將氮氣充入燈泡中能夠延長燈泡壽命,填充到食品包裝袋中可以保持食物新鮮,還可用來阻止癌細胞擴散,殺傷和冷凍細胞,用來制作氮肥;稀有氣體能夠當作保護氣體,在焊接工作中用來與空氣隔絕,還能制作多種點光源,像霓虹燈、閃光燈、強照明燈與航標燈等,用氦氣填充氣球可避免爆炸;等等。
在本節課教學中,教師把講解側重點放在空氣中一些氣體的用途方面,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了解一些常見氣體的主要物理性質及相應的用途,還讓學生知道了物質的用途是由性質所決定的,同時讓他們意識到空氣資源的寶貴,自主、自發地產生保護空氣的意識,使其形成熱愛自然、關注環境的思想感情,繼而不自覺地培養社會責任素養,實現預期教學目標。
(二)注重化學發展歷史滲透,學習科學家的社會責任
化學和其他科目一樣都有著自身的發展歷史,化學知識體系的發展和形成有著相當漫長的經歷,過程也相當曲折,與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保持同步。在初中化學課程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具體教學內容滲透相應的化學歷史,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引領學生在化學的發展之旅中體會化學的魅力與精彩之處,促使他們主動學習科學家身上的社會責任精神。
例如,在“分子和原子”教學實踐中,教師帶領學生學習課本中的理論知識的同時,可以介紹一些有關分子與原子的發展史。例如,公元前500年,印度哲學家蹇拿陀就提出物質是由最小質點構成的觀點;我國著名哲學家墨子也提出類似觀點,認為假如沒有可以再分的條件,物質就無法再分;等等。
針對本節課教學,教師在教授化學理論知識的過程中,有的放矢地引入一些關于“分子和原子”的化學發展史,讓學生了解到化學探究的艱辛和不易:眾多科學家經過幾百年時間和無數次實驗,付出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才慢慢探索出分子與原子的概念以及兩者的區別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科學家身上為人類發展做貢獻的精神,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素養。
在“愛護水資源”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在課堂上善于發現融入社會責任素養培養的素材,利用課本知識與周邊素材帶領學生了解世界上的水資源情況,使其學會通過辯證的方法來正確看待水資源的豐富與缺乏,了解開發與利用水資源所面臨的問題,以及怎么合理使用與保護水資源,借此培養他們為社會做貢獻和關心、服務社會的責任意識,自覺主動地節約用水。
二、科學把握實驗教學契機,培養學生社會責任素養
(一)適當改進教材原有實驗,融入社會責任素養培養
實驗教學課程本身就屬于化學教學的重要部分,在初中化學教學中,針對學生社會責任素養的培養,教師除做好理論知識的講授工作,還需利用實驗教學的契機實現這一培養目標。這就要求初中化學教師在平常教學中高度重視實驗環節,對教材中的原有實驗進行適當改進,控制好試劑的用量,不能浪費,指導學生操作微型實驗,培養他們的節約意識。
以“酸和堿的中和反應”教學為例,教師先在多媒體設備的大屏幕上投影展示胃舒平和鋁碳酸鎂的信息,提問:在治療胃酸過多這種病時,患者服用的藥品中含有的主要成分是氫氧化鎂、氫氧化鋁等堿,為什么利用堿可以消除胃里面多余的酸呢?氫氧化鎂、氫氧化鋁與胃里的鹽酸相遇時,將會出現什么情況?學生結合個人認知猜測到,它們之間可能會發生化學反應,胃酸含量會被降低,但是他們并不知道其中的化學原理,這使其產生學習新課的欲望與積極性。接著,教師利用實驗進行驗證,分別取出適量的試劑,在兩個試管內均加入5毫升左右的鹽酸,分別投入2克左右的氫氧化鎂與氫氧化鋁固體粉末,讓學生仔細觀察看到的現象,發現固體會被液體快速地溶解掉,用手觸摸試管時感覺較熱,反應放出了熱量,讓他們感受酸與堿之間的反應,初步認識中和反應。之后,教師指引學生自主寫出上述實驗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讓他們根據質量守恒定律與反應物成分互換判斷出具體的生成物。
在上述案例教學中,教師把握好實驗教學的良機,控制好試劑的用量,在不影響化學反應及現象的前提下適當減少試劑的用量,不浪費資源。通過微型實驗完成操作,教師輔助學生對化學理論知識進行學習與認識,使其在實驗探究活動中認識到實驗的作用,并結合實驗中獲取的證據得出結論,同時滲透節約資源的理念,繼而有效提升他們的社會責任素養。
(二)合理滲透綠色實驗理念,加大社會責任素養培養力度
當前,綠色化學成為初中化學教學所追求的方向之一,其目的是盡量減少化學教學中污染物的產生,并處理好廢棄物,以免對環境產生危害。具體到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需合理滲透綠色實驗理念,通過對原有實驗的加工和創新,避免給環境造成負擔,盡可能減少各種有害物質,包括廢液、廢氣與廢渣等,加大對學生社會責任素養的培養力度。
例如,在“制取氧氣”教學中,教材中所給的制取氧氣的實驗是在雙氧水(過氧化氫)中加入二氧化錳。這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改進該實驗的裝置,用新鮮的豬肝把二氧化錳代替掉,且在鐵絲的下端懸掛,利用兩端都能夠開口的玻璃瓶取代集氣瓶,不過上方能夠加蓋密封,如下圖所示。具體操作流程如下:連接與檢查整個裝置是否漏氣;往錐形瓶中添加適量的過氧化氫溶液;鐵絲往下移動,讓豬肝浸入過氧化氫溶液當中;當收集滿氧氣后,再檢驗氧氣的性質。在這一實驗中,當豬肝浸入過氧化氫溶液中時,就會快速地出現不少氣泡,該現象有可能是豬肝與溶液發生反應所致,無法證明起到催化作用,但是一段時間以后,能夠明顯發現氧氣產生的速度較快,這就說明豬肝起到了催化作用;檢測氧氣的性質過程中,燒杯中的氫氧化鎂溶液含有酚酞,把少量硫點燃后伸入玻璃瓶當中,且把蓋子擰緊,為減少二氧化硫所產生的污染,可以將圓止水夾A關閉,將止水夾B打開,觀察到玻璃瓶中液面不再上升時,就說明瓶子中的二氧化硫氣體完全去除了。
在本實驗教學中,教材中的原有實驗容易導致二氧化錳試劑的浪費,還會產生廢渣,影響自然環境;用豬肝來代替二氧化錳,能夠有效節省化學藥品,并且對這一實驗收集裝置進行優化,能很好地處理掉二氧化硫這一廢氣,以此減少對大氣的污染,真正滲透綠色實驗理念,讓學生充分意識到保護環境需要從自身做起,從實驗做起,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素養。
三、注重教學、生活有機聯系,培養學生社會責任素養
(一)巧妙引入生產生活素材,滲透社會責任素養培養
化學作為一門自然學科,與現實生活存在著緊密聯系,課本中蘊含著不少生活化元素,化學知識和現象也廣泛地出現在實際生活當中。在具體的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需把握好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的銜接點,根據所授知識巧妙、靈活地引入生活素材,補充教學內容,與學生一起分析與探究生活中的化學問題和現象,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素養。
例如,在進行“燃料的合理利用與開發”教學時,教師先通過實驗帶領學生認識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羅列一些生活中的實例。例如,教師先結合實驗演示與理論知識的講授帶領學生了解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分析部分生活實例,如燃料可以用來取暖和做飯,以及發射火箭、冶煉金屬、燒制陶器和用煤發電等;運用爆炸所產生的熱量來拆除建筑物、開采各種礦產和開山炸石等;人們利用食物所產生的熱量來維持體溫與生命;電池充電時電能轉變成化學能,使用電池時則相反;等等。接著,教師設置問題:你們家中做飯和燒熱水時使用的是什么燃料?汽車、摩托車要用到什么燃料?熱電廠、煉鋼廠等使用的是什么燃料?這些燃料有哪些優點與缺點?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與個人認知說出各種燃料的使用,實時指出這些燃料基本上都是化石燃料,以煤、石油與天然氣為主,均是不可再生能源。之后,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它們的性質和用途,借機討論如何合理使用與開發能源,使其意識到節約能源的必要性。
在本節課教學中,教師先借助實驗帶領學生學習一些理論知識,引入化石燃料的使用及化石燃料對環境所產生的影響,使其結合生活化元素與現象學習這些理論知識,然后過渡至能力的使用和開發,讓他們真正了解到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促使學生體會到合理開采和利用化石燃料是相當有必要的,最終幫助他們形成節約能源、合理使用能源的社會責任意識。
(二)積極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社會責任認知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針對社會責任素養的培養,不能僅停留在理論說教與實驗操作上,還要注重第二課堂的開辟。教師應以完成課內教學任務為前提,圍繞同一主題積極開展課外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親身體驗的機會,使其通過對生活中存在的化學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制定一系列解決問題和保護環境的措施,加深他們對社會責任素養的認知。
例如,在進行“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教學時,當學到“金屬資源的保護”這一部分內容時,在課內環節,教師先結合教材內容與生活實例帶領學生學習相關理論知識,讓他們了解金屬為什么會被銹蝕,如何防止金屬銹蝕,使其討論和交流如何保護與合理使用金屬資源,且知道廢舊金屬對環境產生的危害,意識到回收廢舊金屬很有必要。之后,在課外活動環節,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調查家中、學校和社會上金屬資源出現銹蝕的現象,并拍攝照片,使其結合實際情況撰寫調查報告,提出一些保護金屬資源的可行性建議。
在本節課教學中,教師先做好課內教學工作,再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實踐,既能提高對大自然中化學現象的探索欲與好奇心,還會主動關注一些化學熱點事件,產生主動參與社會生活的意識,慢慢形成愛護環境、保護資源、合理利用化學制品的社會責任意識,由此實現培養社會責任素養的目標,推動化學素養的發展。
結 語
在初中化學課程教學中,教師需深刻意識到培養學生社會責任素養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以此為研究對象,結合初中化學知識的特征與規律,以及初中生的身心特點,積極整合多個方面的資源與素材,從不同視角與層面展開社會責任素養的培養,帶領學生一邊學習化學理論知識,一邊接受德育和人文教育方面的熏陶,使其化學核心素養獲得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吳秋煌,張賢金,楊曉聰.初中化學教學中“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的培養[J].化學教與學,2019(10):25-27.
[2]何寶賢.從核心素養培養角度看初中化學課堂教學[J].考試周刊,2019(89):144-145.
[3]李忠娜.初中化學教學中滲透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嘗試[J].中學教學參考,2021(9):62-63.
[4]帥佳宏.從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視角分析初中化學的教育價值[J].課程教育研究,2019(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