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培養符合社會發展的合格人才,教育部門提出了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理念,而思想道德和良好法律意識是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因此,為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法律意識,初中階段開設了道德與法治課程。但現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仍存在很多問題。文章將闡述把情感教育融入教學活動中的意義和策略,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情感教育;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51-0052-03
作者簡介:范虹佑(1981.9—),女,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榜羅鎮初級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
引 言
初中階段是學生形成道德品質和法律意識的重要階段,因此設立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但在現階段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重視程度不足、優秀師資力量有限等問題嚴重影響了這門課程的教學效果。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學活動中創設和諧友愛的教學環境,平衡教學過程中情感與知識的關系。教師利用教學活動融入情感交流的方式能夠增強學生的切身體驗,通過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來增強學生的代入感和探索欲望。情感教育是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主要途徑,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方法。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
(一)教師教學模式落后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通常采用傳統教學方式為學生授課,以“填鴨”的方式為學生講解理論知識。這種教學方式較為落后,難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進而使學生學習效率不高,課堂學習效果不佳。部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并未基于學生的學情進行授課。由于初中生思維認知能力較差,而道德與法治知識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師若不能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進行授課,將難以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效率。
部分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僅依據課本進行教學,整個教學活動也是圍繞課本知識展開的。目前我國教學理念追求多元化教學活動及多渠道的教學模式。但教師將授課內容僅僅局限于課本,從表象來看,能使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有了一定的認知,但從根本來講,無法使學生建立相應的思維框架,難以將道德與法治知識用于實際生活中。
大部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往往將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關注的重點,只注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忽略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這不符合我國初中教學理念。甚至還有部分教師將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學習能力的唯一標準。
每位學生都具有不同的人生經歷。這些學生中,有的學生能夠很好地適應學校及社會生活,有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而有的學生因為家庭原因很自卑或者意志力不強。倘若教師一味將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的標準,將會使原本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學習能力更強,而原本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更加無法投入學習中。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目前互聯網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中。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平臺及互聯網技術,能夠有效拓寬教學渠道,活躍課堂教學氛圍。但由于部分教師并不具備較強的互聯網意識及使用互聯網的能力,依舊以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授課。這一現象使學生難以接受教師講授的內容,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難以提高學生道德與法治意識。
(二)缺乏情感教育
部分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中只注重傳授知識,缺少與學生的互動,難以在課堂上及時獲得學生的學習反饋。在缺乏情感交流的課堂上,教師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難以把握教學進度和教學節奏,極易產生“雖然教師完成了年度教學任務,但學生并未掌握所學知識”等問題,難以發揮道德與法治教學這門課程的意義和價值,容易使學生產生認知和行為不符的現象。
(三)教學方法單一
部分教師的專業素養有限,難以設計出多元化的教學活動。現階段,大部分道德與法治教師仍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傳統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教學活動枯燥乏味且缺乏活力。單一的教學方法不僅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還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難以發揮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意義和價值。
(四)學生缺乏興趣
現階段,大部分學生對社會現狀和現實生活缺乏深刻認識,缺乏法律意識,認為違法犯罪離自身生活較遠。初中階段是培養學生道德標準和法律意識的黃金時期,尤其隨著社會和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網絡上的部分觀念對初中階段學生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學生如果缺乏基本道德標準和法律意識,就容易受到不良影響,偏離正確的人生軌道。
二、在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意義和價值
情感教育是區別于傳統認識教育的概念。在傳統認知教育過程中,教師往往將獲取知識置于教育目標的重要位置,在教育過程中忽視學生的情感需求、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情感教育則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營造和諧平等且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通過增加師生交流的方式構建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充分發揮人類的感情因素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過情感交流提高學生的共情能力,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最簡單的情感教育即教師設置情感豐富的引導問題,通過課堂提問加強師生交流,并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1]。例如,在“珍惜無價的自尊”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自尊的表現是什么?虛榮心的表現是什么?兩者之前有什么差別?”。通過回答課堂問題和師生交流,學生可以與教師產生情感共鳴并深刻認識到自尊即自我尊重,既不向別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許別人歧視侮辱;虛榮心是追求表面榮耀光彩的心理,并不是真正的自尊自愛。
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即生理需求和情感需求,情感交流是增強人類生存體驗的重要途徑。將情感教育滲透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可以增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并讓學生充分認識和理解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羈絆,從而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例如,在“相親相愛一家人”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各自關于親情、友情、師生情等真實案例,讓學生在課堂中深入了解人類之間的情感紐帶,從而提高對感情的重視程度。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融入情感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認知理解能力。道德標準和法律常識都是較為抽象晦澀的基本概念。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并深刻記憶所學知識,有效提高學生的認知理解能力和課堂教學質量[2]。例如,由于學生對弱勢群體的概念理解不夠清晰全面,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比如,“在公交車上,本著尊老愛幼的原則,年富力強的成年人可以將座位讓給站立不穩的兒童,在這種情況下兒童即為弱勢群體。”由此可見,弱勢群體是對社會上處于不利地位的人群的總稱,如老年人、未成年人,在某種條件下都可以被稱為弱勢群體。
將情感教育滲透于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效激發學生潛能。例如,在“遵守社會規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實際案例讓學生認識到,社會規則是人們享有自由的保障。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討論實際生活中接觸到的社會規則,讓學生在和諧愉快的氛圍中對規則有基本認識,并形成遵守規則的良好意識。
將情感教育滲透于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有利于培養符合社會發展的多元化人才。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國家對人才的需求也在發生變化。因此,為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教育部提出了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理念。通過情感教育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是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道德與法治課程是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課程。通過階段性學習,學生可以深刻認識親情、友情,擁有基本道德品質,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識。
三、在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方法
(一)通過生活化教學滲透情感教育
生活化教學是提高學生認知理解能力并與學生產生情感共鳴的主要教學方式。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生活化事例,使學生通過思考實際發生的事例和調動生活經驗,有效增強自身的情感體驗,這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可以讓學生清楚認識到所學知識的運用方法。
例如,在“生命的思考”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董存瑞、黃繼光等英雄事例讓學生認識到,生命雖然不能永恒,但生命的意義可以有永恒的價值,從而引導學生學會敬畏生命;教師還可以通過霍金、張海迪等現實人物生活經歷讓學生認識到生命和健康的可貴。教師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討論生命的意義,并讓學生認識到如何活出生命的精彩。生命的意義是抽象而深奧的概念,大部分初中生并未對其進行過深入思考。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應通過正確引導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的意義,從而珍視生命、敬畏生命并守護生命。
在“走進法治天地”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化事例讓學生認識到法律條文和規定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擁有良好的法律意識才能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合法權益。違法行為離日常生活并不遙遠,并不是只有搶劫、詐騙等惡性行為才屬于違法行為,開車過程中接打電話等已經涉嫌違法。初中生說謊并不僅僅是道德層面的惡劣行為,在某種程度上,說謊是可以納入征信的違法行為。這些生活化事例可以讓學生深刻認識到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也能讓學生通過情感交流提高對所學知識的認知、理解程度。
(二)營造輕松和諧的教學環境
初中生易受環境影響。因此營造輕松和諧的教學環境是開展情感教育的重要條件。在傳統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以單一枯燥的教學方式進行授課,枯燥的語言缺乏感染力。教師在課堂上創設教學情境可以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并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例如,在進行“親情之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學生較為感興趣的社會熱點問題導入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通過社會熱點問題激發學生的討論興趣,讓學生交流討論親情的含義和自己感受到的親情。學生通過情感交流可以加深對親情的理解,并增強對親人的眷戀之情。通過播放多種與親情相關的視頻,教師可以在與學生交流討論過程中,有效提高學生的探索興趣和學習欲望,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三)開展愉快教學
愉快教育是情感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能夠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過程中增加與教師、同學之間的情感交流,在感受快樂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因此,以愉快教育的方式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并提高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
例如,在“維護國家利益”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摒棄傳統教學方法,通過播放電影或紀錄片等方式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讓學生深刻認識到,不論做什么,都應遵循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國家富強人民才能幸福生活。教師還可以通過引入愛國教育和事例導入教學內容,讓學生認識到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和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從而在日后的學習生活中關心國家發展,認識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四)豐富評價方式
教師可以通過多元化的評價開展情感教育。在傳統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圍繞成績對學生進行評價。但在情感教育中,教師可以增加情感交流和行為模式的綜合評價,讓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更全面的評價方式,從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日常行為和法律意識強弱對學生進行綜合性評價,以學生深入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為基礎進行蘊含豐富情感的具體評價,督促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過程中規范行為模式,提高思想道德品質,并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識。
結 語
初中階段是培養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和正確價值觀念的黃金時期,道德和法治課堂是主要培養陣地。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該學科的重要性,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提高專業素養,正確認識情感教育的意義并將其融入教學活動中,通過增加情感交流的方式構建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強化學生的法律意識,提高學生的道德觀念,引導學生成長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多元化人才。
[參考文獻]
[1]廖曉慶.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20.
[2]鄭宏林.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2019(50):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