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新課標標準改革教育理念的提出,學生已經成為課堂的主體,這也對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學不能是原來的“填鴨式”教學,而是要注重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關系,以此來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和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情境教學法是李吉林先生提出的,具有良好效果的一種教學方法。在這種課堂氛圍下,能夠有效提高師生互動頻率,改善課堂氣氛,能夠有更多的課堂活動幫助學生理解語文知識,掌握各種知識點,提高學生的課堂效率。在實施課堂教學活動時,教師要提前研讀教學內容,做到心中有數,也要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使用各種資源開闊他們的眼界,增長學生的課外知識,真正地把現代化教育思想貫徹到課堂教學中。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境教學法;踐行策略
一、 引言
語文是教育系統的基礎學科,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在我國新課程標準改革下,如果教師依然在課堂教學時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就會影響到學生的基礎養成和學習習慣,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是不能夠很好地學習的,并且也不利于語文課堂效率的提升。因此,為了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有效性,教師就要改變教學方式,采取情境教學法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情境教學法是教師通過舉例子或營造教學情境的方式,使學生進行自主性閱讀和探究性學習,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分析教學問題和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了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性,教師在教學時需要把重點放在教學方法創新上,改革教育方案,走出傳統“填鴨式”教學的影響,通過使用新式教學手段,提高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 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狀
小學階段的學生理解力有限,且他們的個體差異較大。然而教師在教學時卻很少考慮這個問題,教學方法依然遵循傳統,注重講解卻不太注重理解,對于基礎性的知識往往一筆帶過,或者讓學生自己理解。另外,教師在使用傳統教學方式進行課堂教學時很容易把教學順序弄混,不注重彌補學生的基礎知識,反而把課堂重點放在了講解知識難點上,學生的基礎得不到訓練和鞏固,學習效率也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三、 情境教學法對語文課堂教學的意義
(一)情境教學是培養學生情感的需要
情境教學這一教學模式能夠在課堂中調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體會到積極的、健康的情感,能夠把學習活動變成學生樂意進行的、快樂的事情。調研顯示,學生在健康積極的情緒下進行認知活動能夠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能夠提高認知活動的效率。教師根據情境教學法營造出的教學情境,能夠使學生感到輕松愉快,學習時能夠心平氣和,并且在教學時教師可以觀察學生的表現,進而深入了解學生,以便下次創設出學生更加感興趣的教學情境。
(二)情境教學是養成學生認知規律的體現
捷克民主主義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論的奠基者夸美紐斯曾在《大教學論》這一著作中寫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這句話分析了學生的認識規律,說明了直觀的、形象化的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感性思維。情境教學法通過把直接或間接的形象展現給學生來使學生在課堂中身臨其境。這樣做的好處有兩個,第一,使學生形象化的感知進化到抽象的理性的頓悟;第二,勾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地、自覺地參與學習活動。
(三)能夠促進語文教學工作的改革
對學生的綜合素養的訓練和發展是素質教育過程中的重點,伴隨著素質教育革新工作的持續發展和改變,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將工作的主要任務集中在了講解知識上面、更看重教學結果與學生的學習成績這三個主要的目標和任務上面。但是傳統的教學方法并不能夠有效地實現這個目標,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在課堂上沒有辦法真正做到輕松學習和自主學習。在這個問題之下就需要去依照素質教育的要求和趨勢。創造情景教學的方法是使用相應的學習情境來規劃學生進行單獨的分析和深入化的理解,這種方法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自主性,同時情境的多形式也能夠使得語文教學課堂教學法更加具有變化性和豐富性,對于小學時期的學生來說情景模式是很有效的途徑,學生的語文課堂積極性和自覺性也提高,讓語文課堂教學真正的落實對學生學科素養的培育,也促進語文學科改革工作的完成。
(四)保障語文課堂的質量和效果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還不夠高,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效率也就直接影響著他們學習的效果和質量,因此在課堂上集中學生的集中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傳統的教學方法形式比較單調,內容比較無聊,這樣的教學方式會讓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大大地降低。長此以往,可能還會讓學生產生討厭語文的心理和情緒。而營建情境教學和傳統形式的教學方案相比更具有靈活性和多樣性。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讓學生在快樂的環境中學習和掌握知識,創建情境教學方法,這樣的教學課堂能夠讓學生的注意力更加的集中,參與度也相應的提高。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自覺性,也能夠保障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中能夠快樂地、輕松地完成學習任務。
四、 在語文課堂中落實情景教學法的策略
(一)創建信息化教學情境,提升學生的注意力
老師在具體的創建情境教學法的時候要特別關注學生的集中度的變化,老師應該依照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性格特點,把一些無聊的語文內容知識轉化成生動的、有趣的情境模式。在設計和創建情景的過程中,老師可以使用小短片、圖片等信息化技術方式,把教學情境更加的豐富化、靈活化、趣味化。讓學生能夠更加通俗地、容易地對語文知識進行了解和認識,來吸引學生的注意,提高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在設計和規劃信息化情境的過程中需要關注于以下內容點:首先,多媒體情境只是一種方法和模式,但是也不能過于依賴,在進行情境設計的過程中要開始于教語文教材內容。其次,在進行信息化教學模式的選擇時要從學生的層面出發,依照學生比較喜歡的并且容易理解的片段或者圖片等等,不能選擇過于復雜的畫面,這樣的教學情景不光能夠提高學生的注意力,還有可能提高數學教學效果。與此同時,在進行多媒體情境規劃的過程中也不能過分具體化,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想象和思考的時間,以提升學生的思考性思維。
例如,在進行部編版《海上日出》這個部分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就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學情景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這篇文章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主要是讓學生感受和了解不同天氣海上日出的壯闊景物,來提升學生熱愛自然的熱愛,并且體會作者對于光亮追求的思想情感。老師可以使用信息化科技手段來給學生們放映海上日出的視頻片段和場景,讓學生們在動畫中去感受日出的美麗和變化。然后老師可以讓學生去觀察視頻中太陽升起時它的顏色、光亮具體是什么樣子的,然后讓學生自己挑選最精彩的句子,然后讓學生去自由的交流和互動。通過這樣教學情景的創建,學生們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并且掌握閱讀知識。
(二)創造角色情境,讓學生參與語文課堂
創造情境教學法的根本依據是以學生為中心,所以,需要讓學生參與到語文的課堂教學中來。要想真正地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最有效、最科學的方式就是創造角色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去演繹相應的文章主人公,由學生來自主地進行任務的分配。這樣,學生就可以自己去親自體會、感知、分析來消化和掌握文章的內容,這樣的角色情景模式和傳統形式下的教學方式相比更加的豐富化。這樣的教學方法也能夠讓學生對語文課本里面的內容進行獨立地分析和思考,來有效地提升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
(三)營設生活情境
小學語文教學理解起來相對容易,和學生的現實生活的關系也是具有聯系的,要想在教學過程中鍛煉學生的知識遷移和運用能力,就需要營設和實際生活相互關連的生活情境。首先,老師應該更深層次地分析和研究語文教材,發現語文教材和生活存在的聯系,以此來作為著手點來營設情境。然后,在進行生活情景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去依照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自主性的思考和探究,老師只是去指引和組織學生,而不能過于看重自己的課堂地位。只有這樣的語文教學情境才能夠進一步去提升學生使用語文知識的遷移和運用能力,把語文加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以此來營建生活情景,從而有效塑造和發展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
(四)有感情地去朗誦來創建情景
朗誦是一種使用聽力、視覺的形式來實現文字動態的變化的一種方法,學生們在參與朗誦活動的時候還能夠去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情感。使用朗誦的方法可以真正地提升學生們的語文學習能力。所以,語文老師就可以在針對某個內容開展朗誦活動,在朗誦的過程中去創建情景,讓學生能夠充分地理解作者那個時候的寫作思路和作者的情感,從而實現情景教學的任務。
例如,在開展《楓橋夜泊》這首詩歌教學的過程是,老師可以先給學生們去介紹這首詩的寫作背景,讓同學們了解到詩人所描寫的秋天夜晚是個什么樣子的,體會到作者當時的心情和想法,給學生們引領到詩中的情景以后在組織學生們去開展有感情的朗讀活動,可以提升他們對于這首古詩的理解和認識。在利用情感朗讀的行動過程中去創建情景,來提升學生對于古詩意境的理解和認識。
五、 結束語
語文這一科具有很濃厚的生活氣息,所以,單靠在語文課堂中去營造教學情境是不能夠達到增強語文學習的活力和信息量的教學目標的。要想增強語文教學的活躍性和開放性,老師一定要科學地使用情景教學方法來開展和落實語文教學工作。老師通過營造的教學情境融入豐富多彩的生活元素,增強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這樣能夠有效提高語文教學情境,豐富教學內容。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營造有效的教學情境能夠使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更加牢固,并且還可以使學生更好地“以境生情”能夠體會到課文中主要人物的情感,使原本無聊的課本知識變得更加生動和簡單化,更具有樂趣。總而言之,營造有效的教學情境,不僅能勾起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夠給學生提供高效的、科學的學習氛圍,豐富學生語文課堂感受體驗,使情境教學的優勢得以充分展現。
參考文獻:
[1]喬秋菊.談小學語文情境化課堂教學的創新實施策略[J].才智,2019(32):73.
[2]張雪征.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應用價值[J].才智,2017(4):40.
[3]劉秀媛,劉秀珍.試論創設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現代化,2017,4(19):128-129.
作者簡介:嚴淑花,甘肅省隴南市,甘肅省宕昌縣大草灘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