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瑾靚
關鍵詞:學思達教學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探索
面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已逐漸成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00”后大學生的心理具有個性化、多樣化和矛盾化等多元特點,傳統填鴨式教學方法已不再適應學生的需求。活化教學,深化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改革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重要途徑。“學思達”教學法是臺灣首個對外公告開放觀課的、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法,融合了美國的翻轉教室概念和日本佐藤學教授的學習共同體理念,旨在培養學生自「學」、「思」考、表「達」、分析、討論等能力,最終實現學生的學習自主權,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1]。
一、“學思達”教學法的基本概述
為了提升學生自學思考表達等學習能力,“學思達”教學法由臺北市中山女子高中教師張輝誠博士率先提出[1],它是一套針對學生學習所設計的教學法,透過教師制作的、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講義,讓學生課前進行預習,并且在課堂上以學生異質或同質分組方式進行教學,使小組之間形成既競爭又合作的新學習模式,讓學生經過小組討論后回答或搶答,過程中輔以教師引導、主持、統整,最后讓學生上臺發表問題的答案,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主動思考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的培養。可見,此種教學法與翻轉教學的理念是不謀而合的。
二、“學思達”教學法的教學步驟
一個完整的學思達教學流程有五個步驟[2],包括學生自學、思考問題、小組討論、學生表達和教師統整。
(一)學生自學
通過教師事先制作的學思達講義,以講義中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學,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獨立思考問題,并且通過小組合作共同解決問題,最終掌握課文的重難點。如何才能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呢?首先,提供學思達講義和充足的課本資料。其次,設計各種促進自學的激勵機制。例如問問題、上臺表達。
(二)思考問題
學生是否會主動思考講義中所設計的問題,問題設計最為關鍵。問題思考出發點為學科知識的核心與能力,即想訓練學生什么能力,就設計什么樣的問答題。學思達教學法提出個別型知識點的問題設計可參照ORID焦點討論法。
(三)小組討論
小組討論是學思達課堂的核心環節。學生自學講義之后,以小組為單位對講義中的問答題進行充分討論,分享觀點。小組討論過程中每個學生都要學會統整其他組員的答案,為后續的小組發表做準備。其中分組機制和計分機制的建立,是促進小組討論的重點。
(四)學生表達
學生上臺發表是訓練學生表達能力的過程。它不但提供學生表現舞臺以建立自信心,更可以協助學生以達到60% -70%學習效能的方式進行學習。發表的形式是通過抽簽的方式,由教師隨機抽取學生上臺回答問題,每個問題抽取1-2個學生進行完整的口說發表,發表結束后,其余學生進行自愿補充、提問。
(五)教師統整
教師統整是整個學思達教學流程的重要環節,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教師不斷地進行串聯和返回,鼓勵臺下同學進行補充,最后教師根據本課內容的重難點進行歸納,幫助學生梳理學習的知識點。
三、學思達教學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的實踐探索
學思達教學法筆者認為它的教學過程是根據教師上課內容所確定采用的方法。教學活動設計時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自主權,有計劃、有目的、分階段地展開。教學過程可以分為準備活動和教學流程兩個部分。筆者以《大學生人格發展》為主題進行學思達教學設計示范:
(一)準備活動
學思達教學法類似于翻轉教學,強調采用課前在家預習、課中異質或同質分組討論的學習模式。
首先,制作以「問題為主軸」學思達講義,包括單元學習內容、單元小測驗、學生自評表、獎懲辦法等。上課前依據《大學生人格發展》課程內容設計問題,例如什么是人格?人格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人格障礙有哪些類型?您屬于哪種人格特質?如何培養健全的人格等等。除此之外,講義中還應包括關于人格發展的課外資料,如人格測試量表、人格障礙案例等。
接著進行異質分組,小組成員依學 學業成績進行大聯盟球團選秀分組,全班共分六組,每組4~5,確保每組的成員均為異質且各組實相當。其后是各組隊名之命名和小組任務的分配,分派不同工作任務給各小組組員。最后制定獎懲機制,分為小組及個人表現。
(二)教學流程
根據學思達教學五步驟,《大學生人格發展》教學流程包括第 步驟:學生自學。根據《大學生人格發展》課程教師自行設計以「問題為主軸」的講義,請學生課前自學主題為《大學生人格發展》的學思達講義。同時,完成本單元的學習單,適時提醒學生本節課所教之內容,將會出現在小組討論的學習單與測驗中,讓學生達到自學的目的;第 、三步驟為思考問題與分組討論,圍繞學思達講義中的問題進行思考,將問題歸為四大類:人格的概念、人格的特點、人格的類型、人格培養的途徑。藉由分組學習與組員討論的機會,幫助彼此熟悉所學之課程內容,共同分析問題、歸納答案,以訓練獨立思考問題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第四步驟是上臺表達,抽取部分學生上臺發表問題的答案,例如請學生在5分鐘之內介紹人格類型,借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效,以進一步對缺失部分做補救教學。第五步驟為教師統整,課程結束后計算出小組和個人成績,記錄到學生平時成績表現,獎勵表現優異的組別及個 。最后由教師針對課程內容進行總結與補充。
結論: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方法的創新是教學中時刻要面臨的一項永久課題,學思達教學法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教師難以把握課堂紀律、教學進度慢等[3]。學思達教學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實踐中的應用需要根據教師自身的特點,學生的現實情況進行彈性調整與不斷創新。
參考文獻:
[1]張輝誠.學思達增能:張輝誠的創新教學心法[M].臺北:天下雜志, 2018:1.
[2]張輝誠.學.思.達:張輝誠的翻轉實踐[M].臺北:天下雜志, 2015:5.
[3]邱樂.臺灣地區“學思達”教學法的實踐探究[J].今日教育,2016(1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