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旅游消費者行為學》“課程思政”教學方案進行了初步設計,主要包括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改革所具備的優勢、課程思政育人目標、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內容。
關鍵詞:旅游消費者行為學;課程思政;方案設計
提高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培養具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新人,是《旅游學概論》“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通過本課程的教學,引導學生在國家發展和個人前途的交匯點上思考人生,在專業知識傳授中注重價值引領,在價值傳播中注重專業知識的含量。
一、案例主題:“兩山理論”在浙江的生動實踐案例
結合課程第四章《旅游客體——殤旅游資源》而展開。本章主要講解旅游資源的概念、旅游資源的分類和特點、旅游資源的評價、旅游資源的開發、旅游資源的保護等內容。
通過對“兩山理論”在浙江實踐的綜合案例講解,掌握旅游資源類型與開發模式,牢固樹立“兩山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建立生態旅游、文明旅游意識,強化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作為世界公民,踐行推動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使命感及責任感。
二、案例描述
2005年8月15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誕生在浙江省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
15年來,余村干部群眾堅定不移貫徹落實“兩山”理念,爭當踐行“兩山”理念的樣板地、模范生,通過轉型發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不懈奮斗,逐步實現了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成為“村強、民富、景美、人和”中國最美縣域的村莊樣板,被譽為“兩山”理念誕生地、美麗鄉村發源地、綠色發展先行地,聞名全國。余村以自身的發展實踐,生動詮釋了“兩山論”的磅礴偉力。
余村是典型的山區村,群山環抱,修竹連綿。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通過開礦采石、辦水泥廠,村集體年收入300多萬元,一度成為安吉的首富村。迅速富起來的同時,環境和安全也付出了沉重代價。那些年,余村是灰色的,煙塵漫天、污水橫流,就連村頭那棵千年銀杏樹都不結果了。進入21世紀,建設生態省成為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選擇。各地努力改變先破壞后修復的傳統發展模式,縣域環境治理、村莊環境整治等相繼開展。余村也下決心放棄“石頭經濟”,關停礦山和水泥廠。此時,生態環境固然有所改善,但經濟發展速度卻不盡人意。因此,部分干部群眾對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孰先孰優產生了疑問和爭論。
正是在這樣的“十字路口”,習近平同志兩次來到安吉,鼓勵余村、安吉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給全村干部群眾以極大的激勵與鞭策。第一次是在2003年4月9日,調研主題是生態建設工作。第二次是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來到浙江省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調研,在那里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第二次調研那天,天氣較熱,習近平同志從德清到安吉,一路走訪調研,跑了很多點。
在余村調研期間,習近平同志了解到村里通過民主決策,下決心保護生態環境、發展休閑經濟,但由于關停水泥廠和3個礦山,導致村集體經濟大幅度下滑的情況。為了鼓勵余村轉型發展,他說:“生態資源是最寶貴的資源,不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推動經濟增長,這樣的經濟增長不是發展”“我們要留下最美好的、最可寶貴的,也要有所不為,這樣也許會犧牲一些增長速度”“要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要有所得,有所失……在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時候,要知道放棄,要知道選擇”。也正是這個時候,習近平同志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并從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勉勵余村、安吉要真正扎扎實實走“生態立縣”道路。
此外,從保護環境、發展生態經濟著手,深入開展村莊治理,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農家樂和家庭工業迅速興起,村莊環境、村民生活均發生很大變化。在美麗鄉村更加富美、生活條件日益優美的同時,余村人對幸福生活的理解和追求也“提級升檔”。他們全力打造以生態旅游、美麗宜居、田園觀光和建設環村綠道為主要內容的“三區一環”新格局,進一步推動鄉村治理、文明創建,村莊管理不斷向精細化邁進,先后獲得全國民主法治村、全國美麗宜居示范村、全國文明村鎮、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國家4A景區村等稱號。
在“兩山”理念的實踐道路上,余村發生了3次變革。第一次變革,全村由礦區變景區,余村由治而美。2003-2005年,關停全部礦山和水泥廠,創建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中國美麗鄉村。2018年9月,成功晉升為國家4A景區,目前正全力創建5A景區。2018年以來,全村游客每年均達百萬人次。第二次變革,村民由農民變股民,余村由美而富。尊重村民意愿,逐步流轉土地,統一規劃,科學布局,至2018年8月,全村所用農田和山林全部實現流轉。流轉來的山林由村集體、公司和大戶經營,村民享受租金、薪金和股金。與2005年相比,2019年全村農民人均收入增加6倍以上。第三次變革,全村由“富美”到“和美”,余村由富而諧。持續推進文明創建,加大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能力,開展“禁燃禁放煙花爆竹”“垃圾不落地”“文明養犬”等文明行動,打造平安、法治、休閑、幸福余村,實現了鄉風更文明、村容更整潔、百姓更幸福、鄰里更和諧,多年來村里零訴訟、零上訪、零違紀、零刑案、零事故。
15年來,“兩山”理念從余村出發,走向全國,如今已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在“兩山論”指引下,全國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大抓生態文明,大江南北綠量大幅增加、質量大幅提升,生態環境大幅改善,人民的綠色獲得感、幸福感大幅增強。
2020年3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第三次來到安吉,肯定了余村在全國起到的示范作用,勉勵安吉再接再厲、順勢而為、乘勝前進,并祝愿父老鄉親們生活越來越好,“像芝麻開花節節高”。
三、案例反思
引入習近平主席的“兩山”理論,解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內涵,讓學生探討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培養學生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意識、樹立天人合一和諧發展理念。
浙江是“兩山理論”的發源地,更是“兩山理論”實踐的示范區。推進“打造美麗中國的浙江樣板”,浙江貢獻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實踐。對于浙江“兩山理論”實踐的理論緣起,可從實然性、緊迫性以及必要性三方面來分析。依托實地調研,浙江踐行“兩山理論”的實踐在宏觀上可分為治理模式和轉型模式;從微觀上來看,可分為安吉樣板、浦江樣板、桐廬樣板、海島樣板和仙居樣板。對于浙江踐行“兩山理論”的經驗,可從新發展理念的視角進行分析。
四、育人效果與反饋
通過對學生進行案例教學實施效果的調查反饋,98%的學生認為通過案例的學習使得自己的思想認識得到提高,增強了生態旅游、文明旅游意識,強化了踐行推動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使命感及責任感,對中國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更加認同和自信。
參考文獻:
[1]梁曉梅.《旅游學概論》實施課程思政改革的路徑與方法研究[J].高教論壇,2020,(24):131-134.
[2]金媛媛,杜向鋒.高校專業課“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以“旅游學概論”課為例[J].北京教育,2020,(7):51-53.
[3]香嘉豪.課程思政視域下旅游學概論教學實效性提升研究[J].旅游縱覽,2021,(14):31-33.
基金項目:遼寧科技大學2020年“課程思政”課程建設項目。
作者簡介:李洪娜(1972-),女,遼寧營口人,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