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條件,小學學生思維敏感、情感認知不足,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精心呵護,促使學生情感能力的提升,學生只有具備了成熟、完整的情感才能熱愛學習,喜歡學校生活,最終在積極的學習態度中提升自己的學習效率、學習能力、學習成績。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核心,尊重學生個性、思維意識、行為舉止,精心教學和保護學生,保證各項教學活動都能圍繞情感教育展開,促進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快樂成長。文章從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效果的角度進行研究,對情感教學在小學語文作用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方法措施,旨在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情感教育;小學語文;作用效果
一、 引言
情感教育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要的教學方法之一,其不僅和小學語文學科性質相貼合,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價值觀、語文素養、綜合能力等,是素質教育實踐的體現。且小學生具有自身微妙的情感感知和體驗,他們通過自己的方式向外界傳遞著自己的情感,因此教師需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讓學生在情感教育下促使自身心靈向著成熟的方向發展,最終提升學生發現美、創造美、欣賞美的能力。縱觀小學語文教材,所有的教學文本都有涉及情感內容。無論是關于祖國山河、故鄉、大自然、生活瑣事的熱愛、懷念、贊美之情,還是表達對親人、愛人的感恩、思念之情,還有對生活的一種追求態度和人生哲理等都是在表達人類情感。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學會將課本上的情感融入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喚醒學生對課本中情感的理解和共鳴。
二、 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情感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主觀反應,是人類對客觀事物的一種認知態度,它是人類表達自我感受的一種非語言方式。小學生年齡較小,語言表達能力低下,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引導可以幫助小學學生更好地表達自我對外界的看法,因此,小學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課堂中、教師內容上都要注重滲透情感教育,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將情感教育滲透在教學過程中全程具有如下方面的作用。
(一)情感教育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學生開始任何的學習和實踐活動都是在情感的引導下選擇進行的,積極的情感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心情,促使學生愉快、輕松地進行學習,從而使學生保持持續高漲的學習熱情。積極的情感也能激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喜愛度,讓學生自覺主動地投入到閱讀中,激發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消極的情感則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動力,學生沒有學習動力,就會變得煩惱、思維遲鈍等。
(二)情感教育可以促進師生交流,加深師生情感
當教師主動關心學生生活學習,以朋友的身份幫助學生解決生活難題,學生就會對教師產生仰慕感、敬重感,主動和教師交流、分享生活趣事,促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把學生當作單獨學習的個體,更要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及時和學生交流,給學生溫暖、呵護,從而達到情感上的共鳴,課堂教學過程也就會充滿生機和活力。
三、 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方法措施
(一)創設“情感”情境,培養學生文學情趣
小學課本中含有豐富的情感素材,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中寶貴的情感教育庫,引導學生感悟其中豐富的情感。通過師生互動,將教材中的詞語、字音和情境、語言進行結合,深化學生對語文文章的整體感知。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對文本內容進行細致地解讀,通過精煉的詞語、優美的語言、連貫的句子,激發學生對生活經歷的回憶和遐想,學生通過回憶真實的感受到當時的場景,才能激發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想法。也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本內容,走入到豐富的情境中,通過課文中的字句,走進作者的生活,感受作者的思想,以此引發自我想象、思考,最終深入把握課本主體和情感線索。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一課教學中“柔柔的春風藏在了柳樹的綠葉中,藏在了花兒紅紅的笑臉中”在讀后,教師要求學生找出其中的形容詞。并引導學生對其中的句子進行推敲,對其中人格化的描寫內容進行詳細解說,讓學生通過飽含深情的描寫感悟到大自然的神奇,學生也可以在賞析的同時回憶自己在游玩時的感受。在對文章對大自然進行贊美的時候,學會用這些精美的詞句描寫句子,引導學生學會用生動形象的詞句描寫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從而從自己描繪的場景中感受當時意境和濃濃的情感。學生在欣賞時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作者的豐富的情感描繪中,從而提高自身的感悟能力。其次,教師也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學會找出其中的重點詞語,進行細讀、品讀,并對找出的詞語進行串詞讀,逐漸營造一種讀詞氛圍,通過讀詞構畫的方法,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飽含深情的讀出自己內心的畫面。這種方式可以營造濃厚的課堂閱讀氛圍,學生也可以進行適當地補充,通過音樂節奏將教材上抽象的詞語形象化、人性化、活潑化,讓學生感知到語文的音律美和音樂美。
(二)借助朗讀,啟發學生思維,喚醒學生情感
文字是語言的無聲美,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寓意,讓學生通過思想、內心的感悟,發現文字蘊含的豐富情感,通過朗讀的形式,進入到文字中的意境之中。教師可以通過范讀的方式帶領學生進行朗讀,在學生朗讀過程中加入一些音樂,和朗讀內容進行結合,增強情境感染力,讓學生通過音樂節奏、韻律感受帶文章中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對其中扣人心弦的細節進行反思、回味,逐漸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培養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故事的敘述線索,作者的情感來源,并對文章情感進行整體把握。例如,在學習《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時,教師可以在學生朗讀的開始階段,先播放一段輕音樂,活躍學生思維,并跟隨學生的朗讀進度,逐級變化音樂,在讀后,觀察學生的反應,這樣對學生的整體朗讀情況進行一些了解。通過文章中激烈的詞語,情節的變化,引導學生對周總理哀悼過程產生莊嚴、敬畏、嚴肅、悲哀、沉痛之感,并通過音樂的渲染,營造一種沉痛的氛圍。學生在自我朗讀中對總理產生一種敬畏和懷念之情,可以激發學生通過這種方法深入感知其他文章中蘊含的道理和情感,這就是一種無聲之美。以上教學方法,可以通過不同形式的音樂刺激學生產生不同的情感,顯示出了音樂可以在語文教學中發揮渲染、襯托的作用,可以激發學生思維意識,讓學生在欣賞之中升華自己情感。
(三)深入感知,積極參與,情感共鳴
教師在教學中發揮著主體地位,教師要發揮自身的示范、引導作用,且教師是學生的學習者,模范者,因此教師要通過自身的情感引發學生更多的情感體驗。教師在語文教學時,先明確自己的情感取向,學會將自己的情感進行轉移,利用課本內容巧妙地過渡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讓學生通過進入情境、情感誘導、自我動情、分析情感,最終達到情感共鳴,也就潛移默化的完成了移情過程,在這種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組織化教學策略,便于學生消化了解,也能獲取更多的情感體驗。在學習課文時,學生在讀后可以直接看出作者的情感,也能通過作者流露的情感,發覺作者的三觀和見解,但是學生能無法深入了解,將其全面融入自己的情感之中,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深入感知作者的情感。例如,在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因為學生旅游經驗不足,學生無法感受我國自然風景的奇特、美麗,教師可以借助自己的旅游經驗,運用自己的見解和感知向學生講解,教師也可以對自己的情感通過語言表達向學生傳遞,促使學生達到一種情感共鳴。當學生接收到自己的情感時,教師借此直接過渡到課本內容之中,將掩藏在課本深處的情感分級傳遞給學生,學生才能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偉大。另外,教師在講解語文知識時,可以通過自己的面部表情和動作向學生傳遞課文中的不同情感態度,通過豐富的面部表情和有利的行動和學生進行無聲的交流,可以將蘊含在課文中的情感變得生活化,引導學生根據課本中人物的面部表情、動作、神態、言語感受到濃厚的情感,提高自身語言理解力。
四、 結束語
小學語文情感教學和學生的生活經歷、課外體驗、語言能力、個人感受息息相關,因此,教師要善于在課文賞析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意識。引導學生通過聯想自己的生活經驗,對教材中豐富的情感詞匯、語義、句子進行賞析,通過教材創設課堂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自覺進入到作者的情感中。通過朗讀,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情感輸入變為情感輸出,通過發散性思維能力,喚醒學生情感意識。教師還要發揮自身言傳身教的作用,通過自身作用成為學生情感學習的楷模,打造生動、活潑、積極的語文教學課堂。
參考文獻:
[1]黃宇.淺談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中外交流,2019,26(27):132.
[2]李觀華.淺析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巧妙滲透[J].語文課內外,2019(3):48.
[3]伍雪琴.以情帶動,以感激發:淺析小學生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融合[J].好日子,2019(12):1.
[4]黃玉萍.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分析[J].語文課內外,2019(2):31.
作者簡介:王曉英,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甘肅省卓尼縣柳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