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領域改革與發展,培養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教學重點。數學教師需要在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上下功夫,以全新的教學理念突破以往陳舊的教學模式,使用新穎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注意力,挖掘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創意思維,以此來促使他們的數學綜合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基于此,文章主要對小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進行了探究,以期幫助學生實現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邏輯思維能力;教學方法
數學學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廣泛的應用性,培養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是教育界一直以來研究的重點問題。需要教師更新教學觀念,加大教學力度,敢于嘗試新型的教學方法。因此,教師本身應具備創新思維的能力,正確引導學生思維,全心投入于學習知識的境界中,讓學生能夠形成多思多問的良好習慣,使其在學習過程中有自己獨特見解。數學學科的抽象性豐富學生想象空間,讓學生具備舉一反三的思維能力,不僅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提升他們的思維靈敏度和應用意識。
一、 興趣教學對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起到決定性作用
學習的過程是在一個不斷探知、鉆研、發現、思考中完成的,而學習興趣主要促進學生快樂學習的先決條件,倡導寓教于樂,濃厚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能為學生帶來極大的影響力。小學生的性格活潑,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興趣教學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中,能夠結合小學生的性格特征以及喜好,使他們對數學知識更容易吸收,帶有趣味性的教學才是吸引學生最佳選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引用游戲、互動、探索等方式來增加課堂趣味性,讓學生在沒有壓力的氛圍中學習,在知識的海洋中收獲快樂、收獲成就。
(一)引入游戲活動教學,激發學生興趣思維
在以往教學中,部分教師會按照傳統習慣結合數學教材,單純地從講課、練習、講題的角度開展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顯得比較單一、死板,難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模式,小學生缺少耐性,學習起來枯燥乏味,從而會失去學習興趣,對數學學科產生排斥心理,學習成績也會逐漸下降。因此,教師應重新梳理教學思路,應注重創設新穎的游戲活動,將游戲與課堂教學相互融合,實現學生在“玩中學”的教學目標。這樣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天性的需求得到了滿足,不僅帶動學生的數學課堂參與程度,還能促使學生更加熱情地投入到自主學習中來。小學階段的學生純真伶俐、屬于貪玩的年紀,在游戲活動中他們可以盡情地釋放天性,展開豐富想象空間,有助于讓學生對數學學科產生強烈的熱愛,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例如:教師在對《認識人民幣》這部分內容進行講解時,首先可以從教材出發,讓學生通過理論了解人民幣相關的概念。之后,教師可以準備面值不等的人民幣,向學生介紹與人民幣相關的知識。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和了解人民幣,教師可以準備一些游戲。在游戲時,教師將玩具、書籍、學習用具等物品擺放在課桌上,并標記清楚每件物品的價格,再讓學生識別出元、角、分,將人民幣發放至手中。依次邀請10名學生上臺參與游戲,并把準備好的人民幣發放給學生,讓學生使用手里的錢購買相應的物品。學生在交易過程中,通過手里的錢和價格對比來計算出差額,合理安排用多大面值的人民幣來購買。這種方式,不僅讓學生享受游戲帶來的樂趣,還能使他們從中學會運用加減運算的方法鞏固所學知識。教師將生活日常巧妙地融入數學知識中,不僅能夠加強學生對貨幣的認識和應用,還能有效提升學生在生活中對數學邏輯的應用能力。
(二)利用微課教學開闊學生的思維
微課教學在教學內容中尤為突出,教師將數學教材的重點與難點知識集中整理,抓住重點環節完善教學內容。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如果遇到疑難問題可以隨時按暫停鍵停止播放,將相關問題記錄下來再進行重復觀看獲取思路,若還是難以解決便在課堂上尋求教師的幫助。這樣的教學手段,能夠讓師生之間的情感得到極大的升華,同時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帶來了很大的幫助。目前的教育形勢倡導個性化教學,培養學生個性化思維,要求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的喜好以及個性化需求,發自內心地與學生溝通感情,熟知他們的興趣所向,為今后教學工作鋪設一條綠色通道。
例如,在學習《三角形》一節時,教師如果只是單一化講解三角形的特點以及理論知識,會降低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參與度,學生對教師講課的內容毫無興趣。對此,教師要善于利用信息化手段,烘托課堂氣氛,帶動學生的熱情,使學生在課堂中自由發揮、暢所欲言。微課教學在課堂中的使用較為廣泛,可以滿足教學中的各階段、各環節。教師通過將教學的重點、難點知識集中整理,抓住課堂中的重點環節完成教學內容,將涉及三角形的例子以圖片、視頻等播放形式讓學生觀看。這種教學理念,有助于發散學生的創意思維,從多種層面、多種方位進行思考和探究,從而推動學生的邏輯思維的發展,在日后學習數學中更加游刃有余。
二、 教學方法多樣化,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目前,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有一些教師過于看重學生的學習成績,拿分數來衡量學生水平的高低,在學習數學中過于死板,對照教學內容照本宣科,只求一味地講述,并沒有對學生進行邏輯思維的培養。為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及時轉變教學觀念,不能再止步不前,需要挖掘獨特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從中感受到不一樣的課堂,使學生能夠熟練掌握數學教學中的邏輯關系以及解題步驟,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例一: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劃分學習合作小組,以學習小組的形式讓學生投入到數學學習中,在教師正確引導下,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和討論,主動對數學知識進行剖析并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對學生的疑問做出評價,大大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大膽思考、敢于提問的信心,最終獲得成功的喜悅。
例二:教師可以將實際生活與教學內容進行整合,組織學生參與戶外活動,通過生活實踐來完成數學知識的學習進度,能夠讓學生將所學知識得以巧妙運用。這樣的教學方式,在豐富學生情感的基礎上參與知識的運用,對數學知識也有全新的認知,將復雜簡單化,抽象具體化。
例三: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教師通過借助信息技術來創造教學情境,通過信息技術的光影效果來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教師可以利用教學用具、圖片、視頻等多媒體信息手段來讓學生直觀感受多樣化教學。因此,信息技術的應用為學生搭建了具有開放性、自主性的學習平臺,有助于學生在自主研究中不斷總結經驗,找到最佳學習方法,使學生視野更開闊,對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有很大的幫助。
三、 創設多樣化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求異創新思維
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應尊重學生的求異意識,提倡學生在課堂中積極發言,主動且熟練地進行師生、生生互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通過多角度、多層次創設情境教學的方法:第一,創設“疑義”情境,教師可以拋給學生開放性問題,將知識內容留有懸念,給學生帶來了空間感和想象力。同時,挖掘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第二,創設“爭議”情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爭議的話題才具有代表性。學生面對知識中疑點難點而引起激烈的爭論,讓學生自由發揮自己的見解,在爭論的過程中,通過自我想象的結果進行激烈的對抗。第三,創設“愉快”情境,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創新思維活動時多給予鼓勵,引導學生主動積極思考,探求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發揮自身引導作用,給予學生鼓勵和肯定,以此激發學生求異創新思維的興趣。
四、 以數學思維推動科學思維
科學思維教育是學生在不同思維方式下得出不同的結論,通過得出的結論進行相互對比,學生從不同的思維方式中獲取新穎的數學知識,多元化的思維方式也得到更好地發展。因此,教師在實踐教學中,使學生熟練掌握數學教學步驟,培養學生探索問題的意識,創造數學模型的思維,開展數學規律的探究。教師要創設出帶有創意性和個性化的教學內容,拓寬學生學習的空間,任其自由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布置課前學習任務,能夠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提前做一個了解和準備,再有還能讓學生提前對學習難點和重點有充足準備,進而在課堂教學中能夠注重學習和探討,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長久發展。
當前,教師在組織科學思維教學時,會聯系到數學教學,將兩者進行有機結合。在此過程中,教師務必要確保科學思維教學內容整體性、教學方法系統性、教學目標發展性的原則,采用學生容易理解的方式正確引導,以構建數學模型、推理論證、擴展創新思維為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可以策劃一些帶有難度性和開放性的教學方案,為學生布置以實踐和研究為主的數學作業。這種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強化所學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不僅降低了作業的難度,面對問題時沉著冷靜,推動學生科學思維意識得到有力發展。
五、 激發學生求異思維能力、發散思維能力
求異思維在數學教學中最突出的表現是創新獨到的解題方式,在數學教材中,呈現的例題解題方法一般為傳統解題方法。如果學生對習題有獨特的見解、創新的思想,敢于嘗試全新的解題思路和方法,那么在今后學習中學生的綜合能力將不斷提升,從而獲取學習帶來的成就感。為此,在教師指導過程中,學生要加強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并具備舉一反三的能力,在學習中提升創新思維,在思維中穩固學習方法。
發散思維結合所要解決問題的相關內容,通過具體的要求和適當的形式,能夠靈活地找尋解題的答案,從而形成一種新的思維模式。發散思維是求異思維的核心部分,它貫穿于整個新舊知識點,延伸數學知識的覆蓋面,這樣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舉一反三,鍛煉思維應變能力。教師要從多種方向、層面進行啟發,幫助學生及時解決在實際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選擇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在思想認識上應該給予學生鼓勵,讓學生感到學習數學沒有想象的那么難。
六、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創新思維,是當前教育教學的發展趨勢,數學的抽象和邏輯關系更能深入開發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要不斷反思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動創新教學方法,全面完善教學內容,從而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連翠.小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培養新探[J].新課程研究,2020(5):99-100.
[2]謝祖科.小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策略探討[J].新課程研究,2020(5):103-104.
作者簡介:黃明敏,甘肅省天水市,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六峰鎮蒼耳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