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道德與法治活動課強調生活邏輯與知識邏輯相統一,真正實現文本與現實的深刻共鳴;強調從理論到現實的深度對接,其中的由此及彼和華麗轉身意義重大;強調打通知識與生活之間的價值鏈接,使“明理導行”成為學習生活中的常態。思維拓展型,重在開放對話;體驗反思型,重在現實印證;情境討論型,重在情境渲染;行為導向型,重在能力鍛煉。無論哪種形式,都應注重以生為本,都應該在高效性上下功夫。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思維拓展型;體驗反思型;情境討論型;行為導向型
一、 引言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探究與分享”板塊屬于“綜合性”的活動設計,強調生活邏輯與知識邏輯相統一,真正實現文本與現實的深刻共鳴;強調從理論到現實的深度對接,其中的由此及彼和華麗轉身意義重大;強調打通知識與生活之間的價值鏈接,使“明理導行”成為學習生活中的常態。而這,恰恰是對當下理論過多而實踐太少的思政課的一個有力回應。“思維拓展型”活動也罷、“體驗反思型”活動也罷、“情境討論型”活動也罷,“行為導向型”活動也罷,都旨在從活動中去鍛造學生、滋養學生、提升學生。由此,深度開展道德與法治活動課教學及教學模式研究成為必然。
二、 思維拓展型:重在開放對話
“思維拓展型”活動主要側重對他人多種觀點的分析、辯論與探討,這些觀點并非“一邊倒”,而是互相之間有碰撞、有矛盾、有分歧,甚至給某一方造成一定的困境。恰恰是這樣的“碰撞、矛盾和分歧”正是鍛造學生創新思維、批判思維和核心素養的有利契機,是不可多得的珍貴的生成性資源,恰恰是師生應該予以特別重視并加以利用的課堂資源。引領學生對其中的有爭議的地方盡興辯論、激烈爭鋒、交相“碰撞”,直至共識,不僅僅能夠鍛造學生的思維品質,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學生從中明理導行,收獲思想上的開悟、情感上的凈化和精神上的滋養。
例如,七年級上冊《發現自己》中的“探究與分享”之“小剛與隊友”就是一個典型的“體驗反思性”活動,小剛自信滿滿:“我的足球水平數一數二,我當隊長天經地義。”但隊友提出了反對意見:“小斌的球技固然是差了一點,但人緣好,凝聚力強,大家更愿意讓他當隊長。”于是小剛撂挑子了:“我不參加比賽,看你們怎么贏?”此處,教師應引領學生盡興展開對話,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辯論,盡可能達到豐富多元對話最后達成共識的目的——“不能因為足球水平高,就一定要當隊長。”“是啊,除了足球水平,組織能力和威望也一定要高。”“足球隊長應該是一個全面性人才。”……
實踐證明,正是對“究竟什么樣的人才能當球隊長”的開放對話中,學生才意識到認識自己,可以更好地促進自己、激勵自己、成長自己;更重要的是正確定位自己,可以更好地贏得他人的友誼,更好地把“尊重他人”演繹到極致,更好地發展與他人的自然、和諧、親切的關系。可見,教師要特別重視“思維拓展型”活動中的對話,盡可能引發學生多元的、開放的、豐富的、深度的對話。“你還有什么補充的?”“放心說,大膽表述你的觀點。”“你的理由有強大的支撐證據,太好了……”而這,不僅僅是道德與法治活動課的需要,也是學生品性成長和道德錘煉的需要。
三、 體驗反思型:重在現實印證
“體驗反思型”活動,顧名思義,強調個體生命體驗,當然也強調個性化的反思。這種體驗或反思其實是一種與“暗中的自己”的對話,也是與“現實的自己”的對話,因而有一定的深度。與其說是輕飄飄的對話反思,不如說是沉甸甸的現實印證,正如陶行知所言:“我們朝著實際生活走,大致不至于迷路。”的確,唯有與自己的現實聯結在一起進行印證,才能獲得道德成長的力量,才是真正有利于成長的體驗反思,才是不可或缺的道德成長。的確,無論理論多么豐富,但是不從實踐中進行驗證,就不會持久地、深刻地打動學生。從另一個層面來說,初中道德與法治活動課教學及教學模式,也應該實現由理論到體驗、由書本到現實、由實踐到印證的華麗“轉身”。
仍然以《發現自己》的教學為例,可以通過“我的自畫像”進行深度的體驗反思: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或文字、或圖畫、或圖文并茂)為自己“畫像”,盡可能體現自己的特點,然后折疊起來和其他同學的“自畫像”混在一起,讓學生每人從中抽一張,猜猜是誰的,而且一定要說出判斷為某某的理由或證據。你快速確定自畫像為某某某時,能否說幾句最想對他說的話,在此基礎上,教師公布最終的答案。以下是部分環節:
這是周××,因為頭發稀少,我們平時都叫他“聰明絕頂”……
這是吳××,眼神極為自信,天庭飽滿,身材挺拔。我想對你說:“你的確足夠聰明,但是一定不能驕傲。”
這個一定是劉××,因為班上再沒有國字臉和卷發的同學了。我想對你說:“希望你在足球場上多一些團隊意識。”……
這樣的現實印證中,學生意識到,原來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是不一樣的,既有共性的評價,也有差異評價,原來認識自己有多種渠道,一部分源自于自己,而另一部分源自于同學、父母和老師;這樣的現實印證中,學生比較容易地完成了對文本的理解及其拓展,完成了道德認知和實踐層面上的對接。這種對接,對于思政課堂的架構,對于學生道德層面的浸潤,無疑,既有理論意義又有現實意義,正所謂:“讓學生學會反思生活現象,學會道德判斷,理應是品德課堂著力追求的目標。”
四、 情境討論型:重在情境渲染
“情境討論型”活動主要側重運用教材設計的具體情境,針對情境內容進行探討,問題設計較為明確、具體,具有更多的指向性。教育需要水一樣的“載歌載舞”,初中思政課同樣需要水一樣的“載歌載舞”。因為活潑的情境遠勝于理論的說教,更能以一種“無痕和形象”的方式贏得初中生的認可和喜歡,當然,也能打造生機盎然的思政課新時空。對于成長中的初中生而言,因為新穎情境而打開的生命世界愈開闊,他們愈能較好地獲得道德成長的力量。情境愈活潑,課堂愈堅實;情境愈豐富,學生愈有興趣;情境愈新穎,教學愈精彩。
例如,七年級上冊《探問生命》第二框《敬畏生命》中,教師運用“互聯網+”技術出示了一個活潑的情境:2014年,為找尋“MH370客機”,共有26個國家提供了足夠的人力、財力和物力等國際協助,僅僅是失聯后的第一個月就花費了4400萬美元,而這不過是實際數字的四分之一……看完視頻后,教師追問:“你認為花費如此巨大的費用去尋找一個有極大可能出事的飛機,值得嗎?如果你是當局領導,你會怎么辦?”
都說,給學生“一分”,他們會還你“十分”——給與這樣的情境,學生的談論可謂有聲有色:“這個世界上,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哪有有萬分之一的機會,也要珍惜。”“生命既是脆弱的、艱難的,但也是堅強的,有力量的,長達很多天存活的概率也是有的,所以各國都要找尋。”“哪怕有最后的渺茫的機會,也要盡力,尊重每一個生命,正是人類的良知之一。”“如果我也是領導,肯定也要最大限度地尋找,因為沒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了。”……類似的情境討論彰顯著思政課中介入情境的力量,彰顯著
教師對學生的信任,更彰顯著教師對于思政課改革的一種正確理解和高效選擇。
五、 行為導向型:重在能力鍛煉
“行為導向型”活動主要側重行為和能力的鍛煉,內容設計要求學生通過行為努力才能完成任務。的確,所有的認知都應該落實到行動上,最終的落腳點都應該體現在能力的鍛煉上。理論一大堆,但能力沒有提升,就是一句空話,就是空中樓閣。對此,教師應該引領學生投射到實踐中,在一個更大的層面上提升學生的能力。“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當道德認知變成貨真價實的行動,內化為精神骨骼的“維他命”,添加為生命建設中不可或缺的能力時,學生欣慰了,老師和家長欣慰了,與此相關的一大群欣慰了。
例如,七年級上冊《珍視生命》之第二框《增強生命的韌性》的教學中,可以設計如下活動:“我”遇到的挫折是什么?是外部因素,還是內在因素?哪些是不能改變的,哪些是可以改變的……然后把以上寫到一個專門的紙條上,掛到自己的書桌旁,如果有一天解決了這個挫折,就勾掉一個;或者把這個紙條埋在屋后的土壤中,意味著與消極念頭一刀兩斷;或者一把火燒了,意味著一個嶄新的、涅槃的、陽光的、積極的、向上的自己的重生。
這樣的行為導向讓學生意識到,“外在的自然和社會因素”固然不能輕易改變,但內在的自身因子卻可以從內部一點一滴地改變,從而真正增強生命的韌性;這樣的“行為導向型”活動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少了一些直面批評,多了一些溫潤靈活;少了一些剛硬尖銳,多了一些平易溫和;少了一些口頭說教,多了一些實踐行動。這樣的“行為導向型”活動隱含著教師對于思政課一種更加美好的期待,那就是,相對于理論上的豐富,或許理論上有多少道德認知并不是唯一重要的,現實中行為和能力的鍛煉提高才是更加重要的目標。
六、 結語
初中道德與法治活動課還有更多類型,包括以上四種類型的綜合。無論哪種形式,都應注重以生為本,都應該在高效性上下功夫。拓展要“活”,使之搖曳生姿,能夠開闊學生的思維;體驗要“深”,使之刻骨銘心,能夠與內心深處的自己對話;情境要“新”,使之鮮活開放,能夠活潑地點燃初中生的興趣之火;行為要“真”,使之真實可信,能夠一點一滴地變成能力。但愿,教師能夠在不同的活動類型中演繹出同樣精彩同樣高效的課堂風景,而沉浸在精彩風景中的學生能夠得到沉甸甸的收獲。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170.
[2]郝敬艷.構建生命活力思想品德課堂的實踐探索[J].中小學德育,2016(12):40.
[3]王榮.做水還是做槌[J].教師月刊,2016(8):14.
作者簡介:王郁,甘肅省慶陽市,甘肅省慶陽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