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方
【摘? 要】新課程教育體系改革下,動手操作教學模式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抽象思維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因此近年來被廣大教育工作者應用于教學過程中。但由于受到多方不可控因素的影響,其應用質量與應用效益之間始終存在一定的差距。鑒于此,本文主要基于小學數學課程,針對動手操作實踐應用困境提出了相應的優化策略,以此在實現預期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關鍵詞】動手操作;小學數學;應用困境;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03-0016-02
【Abstract】Under the reform of the new curriculum education system, the hands-on teaching model has irreplaceable value in stimulat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abstract thinking. Therefore, in recent years, it has been used by educator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However, due to many uncontrollable factors, there is always a gap between its application quality and application benefits. In view of this, this article is mainly based on the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curriculum,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dilemma of hands-on operation, so as to create good conditions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on the basis of achieving the expected teaching goals.
【Keywords】Hands-on operation;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Applied dilemma; Optimization strategy
一、動手實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現狀
(一)操作準備活動始終以教師為中心
新課程教育體系改革下,課堂教學主體由傳統的教育工作者轉變為教育學習者,因此在后期各項教育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需以學生為中心開展各項教學活動。但就目前來看,由于部分教育工作者受傳統應試教育教學理念根深蒂固的影響,在操作材料準備過程中始終以教師為主,缺乏師生個性化的重組與整合,因此在后期操作活動設計時也存在成人化的傾向,操作活動質量與預期活動目標之間存在一定差距。
(二)操作過程未能與教學內容相結合,活動流于形式
在進行操作活動過程中,部分教育工作者對于活動的重心始終集中于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卻忽視了對學生操作興趣的考慮,因此導致設計的活動難以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活動與課程教學內容也只是簡單地聯系。長此以往,受操作時間和學生操作能力的限制,操作活動流于形式,操作效果與效率難以得到保證,最終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造成了極不利的影響。
二、現階段動手實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的優化策略
(一)在進行操作材料準備和活動設計時需以學生為中心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操作準備活動始終以教師為中心,是動手操作實踐難以取得預期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主要原因,也是影響課程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為此,要想從根本上規避上述問題的產生,在進行課堂實踐教學過程中,從操作材料準備到活動設計,教育工作者都要緊緊圍繞小學生,在綜合考慮他們學習能力、認知規律的基礎上,確保動手操作貫穿于整個課堂實踐中,從而在確保預期教育效益最大化發揮的同時通過對操作材料進行適度的調整與加工,充分挖掘操作材料所隱藏的認知功能。如在進行“圓錐的體積”課程教學過程中,在進行材料準備時,教師要先思考學生的認知障礙,在明確學生本身學習實況的基礎上選擇適合的教學操作材料——“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并通過設計“倒沙子”活動,如將“同高、同直徑”圓錐中的沙子倒入圓柱中,使學生明確“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一概念,而后緊緊抓住學生的認知難點,突破教材的限制,以此為生創造性操作提供充分空間的同時為預期教學目標的實現奠定良好基礎。
(二)對小學生的動手操作進行指導,加深學生對課程的記憶和理解
小學階段由于是學生心理、生理成長和發育的初始時期,因此學生對于外界事物的認知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因此,從根本上提高動手操作現代化教育教學模式應用質量和應用效率,對小學生動手操作進行有效指導,是現階段教育工作者的核心教育發展方向。根據大量的調研數據分析可知,由于小學階段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較弱,因此在課堂實踐教學過程中,動手操作現代化教學模式的應用質量與預期應用目標之間始終存在一定差距。為此,要想從根本上改善教育教學的現狀,在課前備課過程中教師要親自嘗試多種形式的操作實踐,從而找到能激發學習操作興趣的活動形式;而后在課中教學過程中,整合各種非預期性的課堂資源,并對學生的操作過程進行細致觀察,從而確保動手操作應用的有效性、規范性和合理性,最終為其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積極運用生活素材,挖掘教學資源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心理、生理成長和發育的初始階段,邏輯思維和空間思維還不成熟,因此要想從根本上取得預期的教育教學目標,將“動手操作”教學模式應用到課堂實踐教學中是極為必要的。而要想取得預期的教育教學成效,積極運用生活素材,挖掘教學資源,是現階段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的核心發展方向。小學數學作為小學階段的重要基礎內容,與學生生活存在密切聯系,但由于概念的抽象化和空間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存在一定難度。因此要想解決傳統應試教育教學現狀,教育工作者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加強與學生溝通和交流,在明確了解學生學習特點、學習能力和認知規律的基礎上,以學生興趣為出發點,選擇一些現實生活中常見的、有趣的教學資源,以此在降低學生對課程抗拒心理和畏難情緒的同時,為預期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創設生活教學情景,增強學生的動手參與意識
生活是知識的源泉,生活中同樣也蘊藏著許多數學知識,而正所謂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尤其是針對小學階段的學生,要想取得預期的教育教學成效,激發他們對課程的學習興趣是極為必要的。為此,從根本上達到上述教學目標,創設生活教學情景,為學生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是當前教育工作者規避學生抗拒心理和抵觸情緒所做出的重要教學改革。針對小學生,激發他們興趣的方式是多樣化的,但生活情景的創設所起到的教育效果是十分顯著的。從某方面而言情景的創設,不僅能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知識的理解,還有助于啟發學生用數學眼光去捕捉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為其“發現問題、處理問題”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如在進行“分數”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創設一個生活情景:在小文生日會上,共有二十名同學來參加了他的生日會,那么將一個蛋糕分為幾份,可確保每位同學都有一塊蛋糕呢?即教師通過這種情景創設的方式來引出分數的概念,并讓學生在溫馨快樂的教學氛圍中學習,使數學學習變得更加形象直觀、易懂易學。
三、結語
簡而言之,傳統應試教育教學模式的應用,不僅難以取得預期的教學目標,甚至還極易導致學生抗拒心理和畏難情緒的產生。為此,將動手操作這種現代化教學模式用于教學活動,從某方面而言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在積累學生數學學習經驗、促進學生抽象思維培養以及豐富學生學習體驗等方面都發揮重要作用,是當下教育工作者改善現階段教育現狀的一種重要戰略手段。
注:本文為福建省霞浦縣2020年中小學(幼兒園)教育科研立項課題“小學數學教學中動手實踐有效性的研究”(課題編號:2019x-090)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陳理宣,黃英杰,徐海洋.論基于動手操作和問題解決的知識教學[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15).
[2]陳佑清,李麗,高建軍.操作學習的發展價值及其局限性[J].教育科學研究,2014(16).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