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原友
【摘? 要】分層教學符合初中物理的教學理念,是落實以學生為主的素質教育的重點內容。教師在教學指導過程中應積極結合物理學科特點,做好分層教學指導工作,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物理學科中,提升學生物理學習的效果和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物理;分層教學;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7?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02-0101-02
【Abstract】The layered teaching conforms to the teaching idea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physics, and is the key content of implementing th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of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guidance, teachers should actively comb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al subjects, do a good job of layered teaching guidance to help students better integrate into the physical subjects, improve the effect of students' physical learning and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Keywords】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Stratified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分層教學就是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把學生科學地分成幾組水平相近的群體并區別對待,使這些群體在教師恰當的分層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發展和提高。初中物理教學中采用分層教學的策略必須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課程教學的整個流程出發做好針對性的指導,發揮分層教學的作用,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
一、課前分層,培養學生預習能力
課前預習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學培養的重點內容。傳統預習方式一般都是教師在課前為學生提供預習的資料,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資料進行統一的預習工作,效果不是很理想。采用分層預習的策略,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預習能力和習慣,對預習資料進行優化和自主調整,提升課前預習的有效性。
以《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為例,這一章節的內容需要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掌握凸透鏡成像規律,掌握物距、像距等基礎知識。這些內容復雜而且記憶難度比較大,如果單純依靠課堂上進行講解學生學習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教師教學前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課前預習,通過預習的方式幫助學生快速完成基礎知識的學習工作。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特點和能力,課前預習的分層應考慮注重層次化設置:第一層是學生按照教師布置的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基礎內容完成預習任務,無論是教師提供的預習資料還是微課等模式,都要求學生快速理解凸透鏡成像規律,掌握物距、像距等基礎知識點和概念,其目的是掃清課堂教學的障礙,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第二層是學生預習掌握不同物距、像距成像的規律,對成像規律進行初步學習,這一預習層次要求學生盡可能掌握;第三層是通過預習掌握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和實驗的內容,學會自主通過調整物距、像距得到成像的規律,這一預習層次不作強制要求,學生可以根據自身預習的能力進行掌握和學習。通過不同層次的預習目標設置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效果,幫助不同層次學生掌握預習的節奏,提升課前預習質量。
二、實驗分層,培養學生討論意識
物理實驗是物理教學的重點內容,采用分層教學的措施可以激發學生主動討論的意識。實驗課程就是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進行調整與優化,在教學過程中布置不同的實驗操作目標,讓學生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完成不同的實驗目標,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進行實驗學習,從而提升物理實驗的效果和質量。
以《探究串、并聯電路中電流的規律》為例,實驗操作較為復雜,需要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解決:問題一:串聯電路中,各點的電流之間有什么關系?問題二:并聯電路中,干路中的電流和各個支路電流之間有什么關系?在操作過程中要學生按照電路圖連接實物圖同時進行記錄。以串聯電路中的電流規律為例,需要學生記錄A、B、C三點的電流,需要測量1~2次,對電流需要統一進行記錄,通過記錄幫助學生了解電流的規律。教師在實驗操作之前可以鼓勵學生之間相互討論,要求學生根據問題一、問題二先行討論,按照以往的學習規律和知識進行整合,通過討論提出具體的意見。學生在討論過程中處于平等發言的狀態,在討論過程中各抒己見,最大限度地模糊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分層。在考慮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利用所學的知識達成共識,而每個問題一、二都允許學生得出不同的結論,也給了學生自由討論的空間,無論討論小組是否拿出統一意見,教師都可以組織學生之間進行實驗操作,在實驗過程中得到問題一、問題二的答案,而后再進行知識的回溯,從而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物理實驗是物理知識應用的實踐,教師在指導過程中應積極考慮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在討論環節不設置具體要求,而是讓學生在實驗中進行驗證,在實驗中加強學生對內容的理解。
三、課堂分層,滿足學生不同需求
物理課堂教學中實施分層必須做好教學目標的分層,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做好針對化的指導工作。物理學科的理論性比較強,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很難滿足所有人的需要,采用分層的思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調整工作,滿足學生對物理知識學習的不同需求,提升課程教學的指導效果。以《串聯和并聯》為例,教學重點是幫助學生掌握串并聯的鏈接與識別,學會串并聯電路的分析工作。初中生第一次接觸到串并聯電路的知識,教師在物理課堂教學指導過程中要根據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分層設置,結合分層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第一目標是掌握串并聯的基礎電路圖,教師將串并聯的基礎電路圖以電子課件的方式進行展示。通過動態圖片的方式讓學生了解串并聯電路的差異,讓學生了解最基本的串并聯電路知識,如此一來對基礎電路圖大部分學生都可以很快掌握內容;第二目標是會畫簡單的串并聯電路圖,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串并聯電路的學習,每個小組可以獨立完成串并聯電路的分析和組織,會畫簡單的串并聯電路。第一和第二目標要求全體學生在課堂上完成學習任務,第三目標需要學生掌握串并聯的復雜電路圖的分析工作,了解實物圖的連接方式并學會分析實物圖的串并聯,需要學生可以獨立分析串并聯并整合電流、電路等知識。第三目標要求有能力的學生在課堂上完成學習任務,其他學生課堂不作強制要求,而是轉為在課后訓練和后續的教學中進行知識鞏固和學習。
四、課后分層,評估學生學習效果
課后評估是對學生課堂學習效果評估的有效方式。教師在教學指導過程中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好作業的布置,通過上交的作業了解學生課堂學習的情況,從而制定后續的指導教學策略,進一步體現分層教學在物理教學中應用的優勢。課后分層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有效評估,需要教師在課后作業等多方面開展組織工作,體現分層教學的特點。以《歐姆定律及其應用》為例,教學的難點在于學生對歐姆定律及其應用、公式的推導,要掌握電阻串并聯的規律,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應重點考核學生是否掌握串并聯電阻的規律。同時考慮到學生學習特點進行指導,一方面布置基礎題型,基礎題型主要是認識電阻串并聯規律。布置作業主要是以判斷正誤、填空、公式記憶為主,其目的是通過習題快速幫助學生了解歐姆定理及其應用的策略,幫助學生完成基礎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是布置拔高題型,主要是以具體的實驗題型讓學生進行公式推導,利用公式推導解決實驗例題中的電阻推導。通過推導公式的方式幫助學生快速完成物理公式推導的過程,學會用公式推導串聯和并聯中的電阻問題。
五、結語
初中物理教學指導過程中分層教學必須考慮到學生課前、課中和課后的分層,在分層過程中給予不同層次學生具體指導,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物理學科中,提升學生物理學習的自信和能力。
參考文獻:
[1]任家榮.信息化條件下初中物理分層教學策略的嘗試與研究[J].學周刊,2020(02).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