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下,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創新環境越發良好,一些新的教學理念也逐漸成了指導理念。核心素養這一概念提出后,很多教師越發看重學生閱讀、寫作等專項能力的培養,為節省課堂教學時間,讀寫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逐漸成為共識。通過對部分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狀況進行分析可以發現,讀寫一體化進程中存在著很多難點,也對教師提出了很多新要求。文章將具體分析難點的表現,并提出更為有效的讀寫一體化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年級;讀寫一體化
一、 引言
得益于系列創新教學法的應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水平較之以往有了明顯提升。但從讀寫一體化的角度看,教學中讀寫一體化狀況并不理想,除了多種因素的制約性影響外,教師缺乏相應經驗也導致讀寫一體化進程中容易出現一些具體的教學問題。讀寫一體化的教學,以及教學中對學生閱讀、寫作專項能力進行培養是一種具體趨勢。大多數教師無法有效破解相應難點,并進行讀寫一體化教學。鑒于此,探尋出更為有效的讀寫一體化教學策略十分必要。
二、 新課改下小學高年級語文讀寫一體化概述
新課改下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讀寫一體化的趨勢越發明顯,其教學層面的意義與價值也十分多樣。從教師“教”的角度看,讀寫一體化有助于課堂教學時間利用效率的提升,同時也可以促進整體教學創新性及有效性的提升。從學生“學”的角度看,讀寫一體化對于學生閱讀、寫作等專項能力的培養具有很大幫助,這也可以為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很大支持。聯系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趨勢看,高年級教學中越發看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以及相關專項能力的培養,這都使得讀寫一體化教學成了教學中的一個具體趨勢和方向。對于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師而言,如何進行讀寫一體化教學,如何依托這一教學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也是值得思考的現實性問題。
三、 新課改下小學高年級語文讀寫一體化的難點
(一)課堂教學模式相對固化
現階段,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課堂小學模式固化的不足十分明顯,站在讀寫一體化的角度看,這一教學不足實際上也成了讀寫一體化實施中的難點性因素。應試教育理念下,很多教師更為關注的是如何提升教學成績,主要學生考試成績這一目標能夠有效達成,諸如教學理念的轉變、模式的優化與方式方法的創新都很容易處于被忽視的狀態之中。很多教師大多在聯系教材機械性地講解學科知識,并重點通過習題強化學生的知識應用以及應試能力。這一課堂教學模式下,整體教學的趣味性相對較低,即便教師進行了讀寫一體化教學設計與嘗試,學生的參與感也無法得到較好保障。此外,固化的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往往處于相互割裂的狀態之中,教師也無法對學生的知識學習狀況予以有效掌握,讀寫一體化教學層面也很容易帶有較高的盲目性。
(二)學生群體讀寫能力失衡
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學生群體的讀寫能力失衡現象明顯,這也成了讀寫一體化教學順利實施中的一個難點性因素。讀寫一體化的目標在于通過教學創新與教學整合,對學生的讀寫能力予以有效培養。但聯系教學實際可以發現,想要在教學中有效進行讀寫一體化,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讀寫能力,且讀寫能力不能處于明顯失衡的狀態之中。實際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基礎、讀寫能力差異等都十分明顯。部分學生的讀寫能力較強,但也有部分學生的讀寫能力偏低。不僅如此,也有一部分學生的閱讀或寫作能力上存在明顯短板。這一因素客觀存在時,教師在讀寫一體化教學設計上需要兼顧的因素更為多樣,讀寫一體化教學設計上的不理想也會對讀寫一體化教學價值的充分凸顯提供有效幫助。這表明,學生群體讀寫能力的師生也會影響到整體教學中的讀寫一體化教學實施事宜。
(三)學生讀寫一體化技巧掌握狀況不理想
學生讀寫一體化技巧掌握狀況不理想對讀寫一體化教學事宜也產生了很大制約性影響。固有的教學理念中,教師更為關注學生考試成績的提升,即便課程改革對整體教學產生了一些積極影響,但教師也將教學改革目光放在了如何進行教學創新的層面。部分教師雖然具備了一定的讀寫一體化教學意識,并進行了相應的教學設計與實施嘗試,但中、低年級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并未積累過多的讀寫一體化技巧,高年級小學語文教學中,大部分學生的讀寫一體化技巧掌握與運用狀況差成了必然。學生對讀寫一體化的不了解,缺乏足夠多的讀寫一體化相關技巧運用經驗時,很難有效迎合教師的讀寫一體化教學節奏,學生在讀寫一體化教學中的真實參與感相對較低時,教師在組織、設計與實施讀寫一體化教學活動中也會變得十分被動。
(四)專項的讀寫一體化教學活動較少
在很多小學學校的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專項的讀寫一體化教學活動較少,這也使得教師設計與實施讀寫一體化教學帶有了更大的難度。從教師的角度看,由于一直以來中、低年級教學中并未有意識地進行讀寫結合式的教學,并未有效開展一些讀寫一體化活動,很多教師并未積累較多的讀寫一體化教學經驗。從學生的角度看,專項的讀寫一體化教學活動相對較少時,學生對讀寫結合的認識十分有限,甚至存在明顯偏差。這一狀態下,讀寫一體化教學很難成為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具體教學形式,且教學中讀寫一體化教學的環境也相對較差。短時間內,密集地進行讀寫一體化教學并不可取,這更加加大了教學中讀寫一體化教學實施,及其教學價值凸顯的現實難度。
四、 新課改下小學高年級語文讀寫一體化的具體策略
(一)構建多維互動的課堂教學模式
新課改下小學高年級語文讀寫一體化進程中,教師需要構建多維互動的課堂教學模式,基于教學模式的優化,更好地實施讀寫一體化教學。例如,在《草船借箭》一課中,教師可以預先布置生本互動的預習任務,讓學生進行熟讀文章式的預習,并對生字、詞以及自己存在疑惑的地方予以標準。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式生生互動的基礎上交流預習中發現的問題,并予以具體解答。教師也可以創設“重點段落、語句是什么”等閱讀問題,讓學生在小組合作閱讀的基礎上解答相應問題。學生在生生互動下結合相應任務的解決解答了相應問題后,教師可以從寫作教學的角度創設續寫任務,讓學生聯系課文內容與自身想法進行續寫嘗試。生本互動、生生互動與師生互動有效聯系在一起后,不同維度下的教學互動過程都可以成為讀寫一體化教學實施的具體過程,這也有助于教師更好地實施讀寫一體化教學。
(二)分層教學下均衡學生群體讀寫能力
分層教學下均衡學生群體讀寫能力十分重要,這也是小學語文高年級讀寫一體化教學中重要事宜。讀寫一體化教學的設計與實施中都需要學生的有效參與,社會層面需要對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態與讀寫能力水平予以具體考量。科學、合理地進行讀寫一體化教學設計也是保障相應教學活動有效開展的前提條件。因此,教師在掌握了學生的讀寫能力差異與實際水平后,其應當結合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差異進行分層教學,對不同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進行針對性培養。例如,在《威尼斯的小艇》一課中,教師可以結合課文閱讀問題的創設,以及仿寫任務的創設等對學生的讀寫能力予以具體感知。與此同時,教師則要在分層教學理念下,有側重地講解一些閱讀、寫作技巧,促進學生群體讀寫能力的穩步提升與均衡。伴隨著學生讀寫能力水平的不斷提升與越發均衡,讀寫一體化教學在實施上也能為更為簡單與輕松。
(三)借助微課精細化講解讀寫一體化技巧
在小學高年級語文的讀寫一體化教學中,教師需要詳細解讀讀寫一體化技巧,增強學生群體對相應技巧的認識,引導學生更好地應用相關技巧也是讀寫一體化教學中的具體途徑。例如,教師可以聯系《橋》這一課文設計和實施讀寫一體化教學。布置一些基本的讀寫一體化教學相關任務后,教師可以聯系精讀、略讀、有感情朗讀等閱讀形式的應用進行微課教學,使得精練的微課視頻可以成為學生有效掌握閱讀技巧的重要媒介。不僅如此,教師也可以聯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寫作形式,聯系《橋》這一課文,借助微課講解一些具體的寫作技巧。微課有效應用的基礎上,精細化講解讀寫一體化相關技巧,跟進的創設一些讀寫一體化教學任務也能為教師在讀寫一體化教學中提供一些更為有效的選擇。更為重要的是,伴隨著學生讀寫一體化技巧掌握與應用狀況的越發良好,教師在讀寫一體化教學設計與實施上的壓力也可以得到更好的緩解。
(四)定期開展專項的讀寫一體化教學活動
定期開展一些專項的讀寫一體化教學活動較為可取,這也是小學語文高年級讀寫一體化教學有效實施的重要形式。例如,在《學寫倡議書》這一寫作課中,教師可以聯系疫情期間遵守隔離要求相關的倡議書寫作創設相應的讀寫一體化教學活動。通過提供一些遵守隔離要求相關的材料,以及成熟的倡議書等,讓學生基于寫作參考的視角進行群文閱讀。此后,教師則可以創設相應的寫作任務,讓學生自行寫作相應倡議書,并進行倡議書的朗讀。諸如此類的讀寫一體化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確保針對性強的讀寫一體化教學活動開展頻率提升,同時也要在專項教學活動開展中進行細致觀察,及時地給予學生閱讀和寫作層面的指導,幫助學生群體克服讀寫一體化任務完成中的困難與障礙,這也可以將讀寫一體化教學的優勢更好地發揮出來。
五、 結語
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充分掌握高年級教學的狀況,給予讀寫一體化教學足夠關注的基礎上,積極進行讀寫一體化教學嘗試。系列難點性因素的制約性影響較大,且不同年級、班級的教學差異也十分明顯。這要求教師結合教學實際進行讀寫一體化相關規劃,確保各個層面與各個時期進行的教學嘗試能夠形成一個有機體。此外,教師也要對讀寫一體化教學狀況進行有效審視與分析,發現并彌補不足的同時,積累更為豐富的讀寫一體化教學經驗。
參考文獻:
[1]范俊.關于小學高年級語文讀寫一體化教學研究[J].語文課內外,2020(5):305-306.
[2]孫銀安,孫蕊英.小學中高年級語文讀寫一體化教學方法研究[J].學周刊A版,2019(23):122-123.
[3]曾三娣.小學高年級“讀寫一體化”訓練的幾點嘗試[J].考試周刊,2018(36):10-11.
[4]張世江.讀寫結合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文淵:中學版,2019(3):536-537.
作者簡介:
湯夏婷,江蘇省蘇州市,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婁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