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玲
摘 要:數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都能夠從數學應用中找到答案,隨著教學改革大力推廣,傳統的數學教學理念也發生了質的變化,教學的目標也不再僅僅局限于知識的單方面灌輸,更加注重學生融會貫通,轉化為自己的應用技能和文化素養。傳統文化歷經風雨洗禮,生命力旺盛,蘊含豐富的文化價值,在數學教學中積極推廣傳統文化元素,不僅可以讓小學生快速地掌握所學知識,讓學習內容更加豐滿,讓課堂更加有趣生動,也能讓學生積極探尋到數學的潛藏價值,得到全面發展的機緣。
關鍵詞:小學數學;傳統文化;滲透
數學文化一般指數學思想、精神、方法、觀點、語言、形成過程以及數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等。數學這門學科早在古代時期就產生了,一直延續至今,中國數學的古典文化傳統也曾屹立于世界之巔。為了培養這種強烈的文化自豪感,讓當代學生在數學教學的文化氣息中收獲信心,滋生出更加強大的發展動力,教師應該大力構建傳統文化傳播氛圍,突出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結合數學經典事跡以及古今趣聞,讓傳統文化和數學教學實現親密結合,讓學生更好地領悟數學文化的內涵。這項工作意義深遠,且需要大量時間去實踐,作為主要引領者,教師應當承擔責任,不斷優化完善教學策略,使學生的主動性得到充分激發。
一、小學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當前的教育觀念已經較之從前發生了很大程度的改變,不再僅僅強調學習成績拔高提升,也逐漸靠齊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具體應用環節還是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首先,一些教師仍然習慣于采用傳統的老思維老模式組織教學方法的實施,并沒有真正關心學生的可接受程度,也沒有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沒有從學生的思維角度出發看待問題,對學生學習過程出現的問題缺少包容。從而導致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慢慢喪失。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雖然應試教育理念已經有所消退,但是在教學中為了實現成績的提高,一些針對性的教學方法還是片面強調題海戰術的領先地位,鼓勵學生大量做題,并沒有滲透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導致學生整體素質偏低,對數學的應用價值領悟不高,學習模式偏機械化[1]。
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1.學科發展的內在需要。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指引下,文化素養的地位越來越高,教學所承擔的時代義務也變得更加重要。小學教學是育才的初始階段,也是思想萌芽厚植文化內涵的關鍵時期,傳統文化的滲透能夠改變枯燥的教學環境,讓教學更多一些文化的滋養,讓學生的眼界變得更加寬廣,也讓學習的趣味性從中而生。
2.學生全面發展的迫切需求。當前教學大環境下,提升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素養是第一要務。小學生是學習知識的黃金階段,但是數學具有很強的邏輯思維以及實踐操作性,小學生在弄懂吃透上可能難以轉換思維,一時無法適應教學計劃的開展,可能會對數學產生抵觸情緒,傳統文化有著獨特的親近感,可以提供給學生更多接地氣的知識傳送,通過提供新的學習切入點,更好地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
1.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要素。數學教材的規范性和嚴謹性不言而喻,都是經過專家把關審核的,不僅僅蘊含著豐富的學科知識,還飽含深刻的文化素養,這其中就有傳統文化的根基。雖然這些內容不是很容易把握的,但是卻可以巧妙地弘揚傳統文化結合在一起,所以教師必須充分挖掘教材當中的文化氣息,以數學常識和經典理論產生背景作為突破口,在概念、例題和練習題等素材中,通過對比、引申和聯想,獲得充分的文化教育素材[2]。
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級的課本里,學生會接觸到圓的學習,這其中也涉及了圓的面積計算問題,必然而然的會推出圓周率這個概念,教師可以以圓周率π作為傳統文化融入的契機,向學生介紹中國古代數學家對于圓周率的精準測算,比如祖沖之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精算到小數點后七位的人,比國外的名人還要早1000多年,通過這種文化氛圍的渲染,讓學生增強對中國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也讓學生的心靈受到啟發,增強對于數學的學習熱情。
2.深入開展數學教學,探尋數學本脈文化。數學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探究性,可以滿足小學生好奇心理,對未知的生活現象展開探索,并得到最精確的答案,數學歷經無數歲月的傳承,也早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所以小學數學的教學要注重給學生更多自由的空間展開深度探索,要為學生全面施展自己的想象力提供寬闊的平臺,引導學生利用數學知識展開實踐探究,鼓勵學生借用古今數學認知對比,發現更多有關數學的理論延伸。
正如,在開展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簡易方程》教學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課后任務,讓學生通過網絡信息查找簡易方程的演變歷程,通過古今對比發現其中的規律,提煉出自己的看法,在課堂上進行分享,讓學生的思維能夠展開深度探究。這樣不僅可以全面激發數學學習的自主性,同時可以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提高知識消化的效率。
3.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創造發散數學思維的題型。任何形式的教學都不能僅僅滿足于完成課本的教學內容,還要推陳出新,將學習的邊界往外延伸,補充更多課外知識,讓教學的底蘊更加深刻。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并加以改造,可以創造出更有教學價值的練習題,既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也讓學生趣味情境中感受到文化素養的沐浴。這對教師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借助符號、文字,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悟與體驗[3]。
在五年級《簡易方程》一節學習中,可以結合古代陶瓷冶煉工藝編制題目,“在中國古代,陶瓷煉制的工藝遙遙領先于世界水平,古代浮梁縣的一位巧匠一小時每小時能制造2個陶瓷精品,問經過幾小時后,可以造成30個成品?”在這道題中以未知量完成時間作為x,根據題意就可以組成簡易方程2*x=30。這不僅可以傳授數學知識,也讓學生了解了傳統的陶瓷制作工藝,懂得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讓學生不自覺產生進一步探索的欲望。
4.挖掘數形之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數形之美是小學數學的獨特魅力,也是數學知識的精妙表達。教師要注重發掘數形之美中掩藏的文化氣息,對于教師而言,數學教學不單單是學生接受營養灌溉的過程,也是教師們領悟知識傳達知識加強自身見解的過程,教師在指導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不斷還原和再現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對數學知識和數學文化之間的聯系進行重構,讓學生可以突破時間空間的多元限制,發現數學更本質的規律[4]。數學幾何知識中涉及的圖案變化無窮,展現了中國古代人士的智慧創造,是世界文明藝術寶庫中的巨大財富。教師要注重挖掘圖案圖形的精華內容,滲透更多傳統美感。
如在六年級下冊《生活與百分數》一章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行組織學生在課前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數應用場景,教師自己則準備一些有關百分數在古代生活中的應用素材,在課堂上對照使用,讓數學的古典味道更加濃郁,引導學生積極關注數學發展史。
5.開展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數學實踐活動。知識要想變成能力,僅僅依靠理解還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融入小學生自身的理解,在實踐中去強化去鍛煉,經過實踐的演練后,才能變成真正屬于自己的底蘊。教師的目光不能停留在講解上,還要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讓數學理論有更多用武之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數學實踐能力,深化其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教師要以實踐活動為契機,引導學生在數學知識構造的廣闊海洋里自由徜徉,觸碰傳統數學的智慧和思維,讓傳統文化成為民族自信心和家國情懷的養分。
比如,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后,在課后作業設計環節上可以突破傳統教學思維的限制,防范題海戰術的侵入,為學生實現有效減壓,鼓勵更多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的實踐活動的滲透,以數學文化為專題,開展多元實踐活動?;蛘撸詳祵W知識為主題,組織學生進行演講和辯論比賽,使學生在無形中受到熏陶。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融入傳統文化,是大勢所趨,不僅可以幫助教師更有效率地完成教學任務,也讓學生在增強對于數學的喜愛感和對傳統文化的敬畏。教師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神圣的,不僅要精準把握教學內容、教學任務和教學節奏,善于應用新的教學方法,合理利用教學情境,實現教學內容的擴展,讓課內的學習元素都能組建成完整的運轉機制,更好地助力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蔡雅玲.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滲透[J].考試周刊,2021(68):49-51.
[2]馬瑞紅.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2021(32):57.
[3]張海生.淺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基礎教育論壇,2021(19):84+86.
[4]趙菲.小學數學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策略探究[J].新智慧,2021(17):35-36.
1455500783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