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秀梅
摘 要:數學科目是小學階段的重要課程之一,對學生一生的成長發展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但數學科目也是一門抽象性、嚴謹性較強的科目,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又具有活潑好動的天性。教師若不采取有效的手段對當前的小學數學課堂進行一定的改善,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能會導致課堂質量長期得不到提高。本文對新課改小學數學課堂興趣教學展開了探討,提出了相應的策略,以期為廣大教學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興趣教學;策略研究
引言:
課程改革的推進與素質教育的開展為我國的小學數學課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以教師為課堂中心,以知識灌輸為主要教學手段的教學模式顯然已經無法滿足課程改革背景下培養學生全方面綜合能力、體現學生課堂主體性的需要。因此,對小學數學課堂進行改善,采用興趣教學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已經成為了當前廣大教學工作者不懈探求的目標。
一、聯系生活,激發興趣
數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科目。學生學習數學科目的根本目的是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因此,教師不妨采用生活化、情景式的教學方法展開數學知識的教學,將抽象的數學知識生動化、直觀化,拉近數學知識與學生的距離,盡可能讓學生在聯系生活、觀察生活的過程中發現數學知識的無窮魅力,從而培養起對于數學知識的興趣,并提升將數學知識運用于現實的能力[1]。例如,在教學《圓柱與圓錐》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為學生播放一些生活中常見的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的物體運動視頻,例如汽車的雨刷、商場的旋轉門等,再引導學生對這些生活場景展開觀察,將自己的發現在課堂中分享出來。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紙片與小木棍,將紙片粘貼在小木棍上,模仿旋轉門旋轉,觀察形成了什么幾何體。在學生基本領悟了長方形旋轉后形成的幾何體是圓柱體后,教師可以進一步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現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圓柱體物體。
二、數學故事,培養興趣
我國數學文化歷史悠久,不少偉大的數學家都留下了或生動有趣、或發人深省的故事。教師應當對這些數學知識展開合理的挖掘與運用,并結合教材的內容與學生的興趣不失時機、不遺余力地引入到課堂中,在提升學生的數學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的同時,培養學生對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例如,在教學《圓》這一課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講述我國偉大數學家祖沖之的故事:祖沖之從小就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天在課堂上,老師說“圓周是圓直徑的三倍”,祖沖之回家后翻來覆去地思考,覺得老師說得不對。第二天一大早,祖沖之就拿起家中的一條繩子,跑到街上等待過往的車輛。好不容易等來了一輛馬車后,祖沖之攔住馬車,對車主說想要量量馬車的車輪。車主雖然非常疑惑,但還是答應了。祖沖之用繩子量了車輪后,又將繩子折為同樣大小的三段,量了車輪的直徑,在反復的操作后,他終于確定了,車輪的直徑沒有圓的三分之一長。祖沖之在得到這個結論后,在往后的人生中不斷對圓周率展開學習與探索,終于,在祖沖之年近中年時,將圓周率算到了小數點后七位,這個成就直到一千年后的16世紀,才被阿拉伯的一位數學家打破。這個故事生動地展現了我國古代數學家勤學好思、敢于質疑權威、敢于刻苦探索的精神,教師在講完故事后,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對祖沖之的個人品質展開思考,鼓勵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大膽質疑、大膽探索,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與積極性。
三、主動探究,形成興趣
小組探究學習也是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的手段。小學數學科目中可供學生展開自主探索的內容非常廣泛,教師可以不時將一些數學知識作為探究課題布置給學生,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親身的實踐探究中理解數學知識、熟悉數學知識、應用數學知識[2]。例如,在教學《數據處理》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提前為學生布置這樣的任務,以小組為單位,選定一個課題,例如“班上同學喜歡的電視節目”、“班上同學喜歡的課外活動”等等,在班級中展開調查,統計成百分比的數據,列出統計表,并繪制出扇形統計圖。由于六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術能力,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將自己小組的探究結果制成PPT,在下節課上課時,由小組代表向全班同學做出分享。在這樣的實踐探究中,學生會對數學知識產生更深入的理解,并完成將數學知識運用于分析實際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成就感,獲得自主探究能力與協作能力的鍛煉,從而形成對數學知識更加強烈的學習興趣。
四、課堂互動,深化興趣
教育心理學認為,密切的師生關系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數學課堂中開展有效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環節,帶動學生對某一數學知識暢所欲言,在取長補短中進步,也是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
例如,教師可以在每節課結束后,邀請學生講講在這節課中存在的疑惑,并由其他學生展開對這名學生的答疑解惑,以這樣的課堂環節,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積極性,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習并非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不斷自主思索、發現疑惑、解決疑惑的過程,從而強化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再例如,在題目講評課上,針對一些“一題多解”的數學題目,教師可以邀請學生大膽地在課堂中分享自己獨特的解法,讓學生在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自然地形成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在課堂結束后,教師可以將這些解題方法歸納、匯總,打印出來發給學生,讓學生依據自己的思維習慣,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解題方式展開解題,在這樣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中,讓學生充分發揮課堂主體的地位,發揮自己對數學知識的興趣與潛力,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結語
綜上所述,在課程改革推進的背景下,對小學數學課堂進行改進,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效率,已經是每一位教學工作者勢在必行的任務。除以上的教學方法外,教師還應在實踐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盡可能探索出更符合學生學情與學習興趣的教學手段,構建出高效的小學數學興趣課堂,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陳祥璽.核心素養角度下小學數學情境創設的問題及優化[J].當代家庭教育,2021(09):143-144.
[2]張靈濤.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3):293-294.
1833501705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