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摘 要:隨著新課改進程的不斷推進,高中生物課堂教學對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也就是說,生物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除了要做到學生生物知識的傳授,還需要做到對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培養。而傳統的高中生物課堂教學往往是比較枯燥單一的“灌輸式”教學,十分不利于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養成,所以我們作為高中生物教學工作者必須做出改變,對生物課堂教學進行創新研究,加強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本文就如何在核心素養下進行有效的高中生物課堂教學進行了研究,僅供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生物;生活化
一、生物核心素養的含義
生物課程作為高中教育的科學學科的重要模塊,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影響巨大,高中生物教師任重道遠。生物核心素養則是一種根據高中生的學習特征,讓其熟練掌握生物學的知識和內在規律,能夠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生物相關問題的能力。生物核心素養對于高中生的生物學習效率提升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對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培養。一方面,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時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使教學更全面、更有層次性;另一方面,要做到重點培養學生的生物知識應用能力,真正做到生物知識“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讓學生用學到的生物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策略
(一)應用生活化教學方法,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生活化教學法是一個能夠讓教師在生物教學過程中同時做到生物知識點的傳授和生物核心素養的培養的教學法,教師應該學會將其應用到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全面發展核心素養。在傳統的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只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課堂教學上只是單一而枯燥地為學生講解書本知識點和生物解題技巧,卻忽視了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實踐教學,從而使得學生學習效果不佳。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也得不到培養,使得他們在遇到一些和生物有關的問題時也不知道該如何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如果教師能夠在教學時運用生活化教學法,通過把生物知識點和生活實例結合到一起,設計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不僅能夠讓學生能夠直觀感受到生物知識點,理解其內在的規律和運用技巧,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而達到培養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目的。具體做法是:生物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在講解生物知識及相關規律時延伸到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生物現象和生物實例中去,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加深學生理解能力,使學生獲得高效的學習體驗,進而提升生物核心素養。
(二)改變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習動力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高中生的學習動機大不相同,這也導致了他們的學習效率各不相同。其中大部分學生大都只是為了能在以后的大小考試及高考中拿到高分,為進入理想的大學助力;還有一部分學習動機在于錯誤地認為學習是為了教師或者父母,學習是為了滿足他們對自己的期望和要求;極少部分的學生學習動機是因為對生物學科感興趣才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知識。這些學習動機產生的學習效果都是不一樣的,因此教師在面對這樣的情況時,應該積極改變學生的學習動機,讓更多的學生是為了個人興趣而去學習高中生物知識,達到提升生物核心素養、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改變學生學習動機的方法有許多種,作為高中生物教師,應該結合以往經驗和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研究,找到最合適本班學生的方法,進而激發出學生的學習動力,促進他們成長。
(三)應用思維導圖為學生構建生物知識網絡
人在學習新的知識時需要一個吸收掌握的過程,高中生物學習亦是如此。學生都是從個體到群體、從細胞到生命、從簡單到復雜慢慢學習積累起來的生物知識庫,但是為什么大部分學生學完之后往往不能運用到生活中呢?實際上是因為這些知識太多了,學生沒有構建一個生物知識網絡,面對生物知識時難以調動腦海中相關的知識內容和規律,所以不能有效解決生物問題,這也是學生缺乏生物核心素養的有力表現。作為高中生物教師,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的過程中在腦海中構建一個生物知識網絡體系,遇到問題能第一時間調動相關知識去解決問題,而應用思維導圖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思維導圖是通過糅合了思維層次性、事物關聯性的發散性思考去實現學習思考的可視化學習工具,它可以幫助運用者把學習到的所有生物知識以某一個核心為中心,向四周進行擴張,并以圖文、顏色和線條等手段進行系統的整合,進而形成一幅層次清晰、邏輯形象、富有隸屬關系的信息網絡,深深刻畫在學生腦海中,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知識整合能力、邏輯能力和持久記憶能力。
生物教師具體做法可以是在日常生物教學過程中以點帶面地去為學生拓展知識,講到某個知識的時候順便提醒學生之前學到和這個知識點有聯系的知識,讓學生把各個零散的知識點通過某種內在的規律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知識網絡體系。在進行課堂生物復習教學時,教師也可以在黑板上以要復習的核心知識點為中心,和學生一起展開思維擴張,畫出一幅思維導圖,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使用這種方法。學生每次的學習都是新知識的積累和關聯的舊知識的復習鞏固,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
(四)運用科學實驗教學法,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高中生物課堂的常規教學很少有實驗教學法的,在遇到生物實驗題目時都是教師單方面地結合書本進行講解,對實驗步驟和現象進行單一形式的表達,學生學習過程中很難在腦海中形成畫面感,學習積極性大幅度下降,不僅難以理解相關知識點,而且即使吸收了相關知識也很難得到實踐能力的培養,成為只有理論沒有實踐的“長短腳學生”。所以,為了防止這樣的現象發生,高中生物教師必須在課堂教學中把科學實驗教學法重視起來,每次講到重要的生物實驗時都要動用學校一切教學資源帶領學生進行現場實驗。條件允許情況下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操作參與實驗,讓學生在親身體驗的實驗過程中感受實驗現象和實驗規律,從而激發學習熱情,加深生物知識的理解,提高生物實踐能力。例如,在進行“性染色體伴性遺傳”等相關知識點的課堂教學時,教師就可以科學運用生物實驗教學法去讓學生在親身實驗過程中激發學習興趣。學生通過直觀感受實驗現象可以加深理解和記憶,培養了實踐能力,進而提升了自己的生物核心素養。
(五)引導學生構建生物模型,培養其理性思維能力
高中生物作為一門科學類學科,理性思維能力是生物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也是生物學習能否高效的關鍵。理性思維是一種可以根據客觀事實情況和理論知識進行科學嚴謹的概括分析、推理判斷和構建模型等進行規律的探討和知識的學習掌握的思維方法。如果教師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通過科學方法引導學生學習時學會構建生物模型,將會有效培養出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進而讓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得到大幅度提升,使他們在生物學習的道路上走得更遠、走得更深。
我們所指的構建模型實際上是一種有著特定目的能幫助我們了解掌握抽象事物的具象概念、內容和規律的方式。在構建生物模型時有時候需要我們運用具體事物和形象化的手段去展開構建,有時候需要我們用抽象化的手段去表達生物知識。具體按種類可以把我們構建的生物模型分為概念模型、數學模型和物理模型,不同的模型構建需要我們教會學生用不同的手段和技巧。其中,概念模型就需要通過文字描述的手段去概括事物的本質,如在教學“基因表達”時就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構建基因表達規律的生物概念模型去幫助掌握核心知識概念;數學模型就需要利用一些數學柱狀圖和數學計算等方式去構建;而物理模型則需要用畫圖或者某些事物去表達需要掌握的知識內容的特征,如“DNA分子螺旋結構”“染色體變化”等相關知識點都需要通過構建物理生物模型去幫助了解掌握。在生物課堂教學時,教師通過豐富而趣味性的教學語言等技巧有效地引導學生在不同的環境下構建不同的生物模型,對他們生物核心素養和理性思維能力的培養都有極大的好處。
例如,教師在講解“光合作用”時就不能再按照傳統生物教學方法那樣枯燥講解光合作用的原理、規律之類的知識點,而是需要結合課本知識和客觀的實際情況向學生提出引導性的問題,如“如果對植物的光合作用過程進行劃分可以分成幾個部分,有怎樣的劃分依據,不同的反應環節有什么樣的現象和條件”等。通過提出這些問題,我們可促使學生在腦海中勾勒出光合作用的整個畫面,然后再結合教師的指導構建出合適的光合作用模型(有光反應時期的和暗光反應時期的),讓學生能理性思考不同的反應時期在條件、現象和能量轉化方面有怎樣的區別,最終分析出問題答案。在建模過程中,學生實際獲得的不僅僅是對光合作用相關知識點的掌握,獲得的還有學生良好的理性思維能力,對他們將來的生物學習效率大有裨益。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是關鍵,和生物知識的掌握一樣重要。作為高中生物教師,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千萬不能顧此失彼,要學會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在核心素養下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課堂上愉快地學習,促使他們不僅能獲得更多的生物知識點,還能利用所學知識快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生物學問題,提升自身的生物核心素養,進而全面發展成為優秀的國家棟梁,為國家發展而添油助力。
參考文獻:
[1]邱秀麗.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生物習題設計及實踐研究[D].閩南師范大學,2019.
[2]肖安慶,顏培輝.高中生物核心素養的內涵與培養策略[J].中學生物學,2017(3).
[3]肖安慶,李賢.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生物教學設計——以“伴性遺傳”為例[J].中學生物教學,2017(23).
[4]竇新永.基于生活化教學的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培育[J].新課程研究,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