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慧琴
摘 要:新課改下,大部分學校已經開始注重教學模式的轉變,將核心素養與實際教學相結合。而語文作為具有較強實踐性的一門學科,其通常對小學生的道德品質、言行舉止、人文精神、思想觀念的培養有著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對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語文作為具有顯著綜合性與實踐性的一門學科,其不僅是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養的體現,而且還與學生的識字能力、交際能力、理解能力等的培養有著直接關系。小學時期,語文課主要是通過閱讀開展教學,因此,對學生具備的閱讀能力進行培養是語文學科素養進行提高的必要條件。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時,其不僅承擔著提高語文知識的應用能力、開拓學生的眼界、加強綜合素養的任務,而且閱讀教學還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在組成部分。基于此,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需注重自身在課堂上的主導性,并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注重閱讀教學策略的優化,從而使閱讀教學的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并使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有效性得到有效提高。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特點
(一)情境性
情境性通常是個龐大的概念,在語文教學中,不僅需創設教學的情境,而且還對小學生學習的情境進行考慮。在小學階段的語文閱讀具體教學時,需構建具有感染力的情境,通常包含空間、時間等相關因素,教師可通過具有趣味性的情境創設,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小學生處于相應完整的情境當中開展閱讀,不僅有利于對文本的有效理解。而且還有利于自身的知識體系構建,從而使小學生自身的閱讀理解力得到有效提高,并使學生的閱讀自主性得到有效增強[1]。除此之外,小學階段語文教學中,情境性還能使學生把閱讀所獲得的知識應用到生活情境中,并促使閱讀教學的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二)文本性
小學語文學科的閱讀教學需將教材作為依托,并兼顧課文具備的文本性。對于1-3年級而言,小學生為低中段,因為其認知水平相對較低,抽象思維力的發展還不完善,課文的設置也都是故事性文本,還包括詩歌、兒歌等。通常來說,童話故事相關文本在語文教材中占據著大部分。因此,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通常有著顯著的文本性,且根據閱讀文本的不同,需選擇科學的閱讀方法與策略。
(三)階段性
小學通常分成低、中、高三個階段,對于不同階段的學生,因為其閱讀能力有所不同,需教師進行針對性關注。尤其是中低段的小學生,由于其正位于形象直觀的思維朝著抽象思維進行過渡的階段,教師在閱讀教學時,就需注重該關鍵時期,可通過相對直觀的教具作為輔導,以此對小學生自身的理解力進行培養,對思維能力進行鍛煉,從而使小學生的思維實現穩步的轉變,并向著高階段閱讀發展,最終具備好的閱讀核心素養。
二、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教學理念的轉變
1.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目前,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是將高中課程作為標準進行制定的,而在小學階段,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還沒有具體的定義,但是,部分教育者已根據小學語文的教學開展了相應的解釋[2]。基于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在開展閱讀教學時,語文教師需強化對學生的閱讀理解力、語言表達力、思維能力、文化感受力進行培養,且在課堂的具體教學中,語文教師需以此為基礎,對閱讀課的教學進行設計,以促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有效培養。
2.提倡生活化閱讀教學。對于閱讀而言,其本質是閱讀生活。對于小學生而言,其認知水平通常較低,對大多數事物的認識都源自于生活實踐,再加上小學生性格活潑,對事物充滿好奇,因此,語文教師在具體教學時,需注重生活化的教學理念的運用,將生活當中的情境當做依托,把生活和語文閱讀結合,對學生語文閱讀的興趣進行培養,從而使小學生的閱讀水平得到有效提高[3]。同時,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通常以語文教材為主,特別是新教材當中明顯增多的閱讀課文,致使教師注重生活,從生活當中取材,通過閱讀講述,以此使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閱讀的樂趣。
3.確保小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為了確保小學生在語文閱讀課堂上的主體性,教師就需要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活動時間。閱讀教學中,并非教師將自身的閱讀體驗直接告訴學生,而需引導學生自主發現,部分教師可放手引導學生自由地閱讀,并由學生自主反饋地閱讀作品以及情感體驗,從而確保小學生在課堂閱讀中的主體地位。
(二)閱讀教學方法的改革
1.注重小學生閱讀理解力的培養。首先,感知與整理語文學科的知識體系。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需明確教學中的知識體系,并對語文教學的具體發展規律進行掌握,以此使教學方法得到相應的改進。另外,語文閱讀的教學不能只局限在陳述知識,對于語言文學其也有著相應的方法與規律,此時語文教師則可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對語文知識實施細致劃分,加強對教材課文的理解,因此,教師把控好相應的知識體系,通常對教學方法的改革極其重要[4]。
其次,充分尊重小學生知識結構存在的差異性。對于小學生而言,其認知的發展水平通常較低,但是個體之間通常有著較大的差異,且容易被家庭環境的相關因素所影響,個體水平及生活經驗都致使小學生自身的知識體系存在較大的不同。因此,語文教師需積極主動的和學生交流溝通,充分了解學生自身的知識及認知水平,了解到學生的長處與短板,以此選擇適合學生的閱讀活動。在面對閱讀落后的學生時,語文教師可多加指導,或者和學生家長共同指導,以促使學生閱讀力得到有效提高。
最后,通過多樣化的方法對學生的閱讀理解力進行培養。根據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及認知水平,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法,對小學生的閱讀理解力進行培養,而不是限制于單一的“讀”,還可通過“多交流”“多動筆”等方法。因此,語文教師需依據學生自身的個性化差異,選擇合理的閱讀策略,引導小學生閱讀,就教師而言,其教學策略也是多種多樣的,類似于重點閱讀、對照閱讀等。除此之外,在學生完成閱讀后,積極的閱讀測驗與訓練,也能使小學生的閱讀理解力得到有效提高。語文教師在學生完成閱讀后,可提供給學生些問答題、選擇題等,以促使學生深入地理解文本,且通過相應的閱讀訓練,促使學生閱讀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測試題不能太難或者繁雜,其主要目的是提升學生閱讀自信心。
2.注重小學生語言表達力的培養。核心素養通常是在逐漸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實踐出真知,因此,語文教師需注重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實踐活動中,或者是為學生營造相應的實踐活動,以促使學生通過實踐實現語言表達力的提高。
以閱讀交流,對小學生的語言表達力進行鍛煉。對于語言而言,其只有通過說或者寫,才能實現鍛煉。基于此,語文教師需為學生營造相應的交流平臺,使學生通過材料的閱讀,寫出相應的讀后感,并由學生進行口頭概述,以分組的形式引導學生講述自己所喜歡的故事,這通常對學生的表達力培養有著重要作用。語文教師可以在課余時間通過閱讀活動的開展,促使學生勇于自我表達,以促使學生的語言表達力得到有效增強。
以閱讀訓練,對小學生的書面表達力進行提高。對于語言表達力而言,其不僅指口頭的語言表達,而且還包括書面上的語言表達,但這通常會被語文教師所忽略。因此,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當中,語文教師需注重閱讀訓練,即引導學生對自身閱讀后的文本實施反饋,類似讀后感,讓學生進行書面語言的表達,在學生表達后,教師也需對其實施相應的反饋,通常包含對學生寫作時的標點符號、段落的指導,通過針對性的改進意見提出,促使小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有效提升。
3.注重小學生思維發展力的培養。通過角色扮演等方法進行閱讀教學。對于小學生而言,其通常較為活潑好動,教師可通過情境創設的方式開展教學通常更適用于小學生。在語文課堂的教學中,語文教師可通過文本內容開展角色扮演,或者通過文本外、自主創設的相關情境,引導學生開展演繹,以加強學生的閱讀興趣以及生活感,并把閱讀和實際情境結合,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考習慣。
以閱讀活動,促使學生邏輯思維力的提升。教師在閱讀活動開展之余,還需注重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鍛煉,類似于辯論賽,就能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有效鍛煉。同時,教師可通過貼近于現實生活的話題開展,對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與邏輯思維力進行鍛煉。另外,教師還能通過“故事大王”等相關閱讀活動,引導學生對相關故事進行續寫,或引導學生編故事,對小學生自身的思維能力進行鍛煉。
4.注重小學生文化感受力的培養。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不能只偏重于傳統文化教學,還需注重時機,讓學生對外來文化存在的魅力進行感受。閱讀教學時,將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相結合,通常也能使學生文化感受力得到有效增強,把東方與西方的文化相結合滲透到閱讀教學當中,以此使學生充分體會到具備的力量。除此之外,在面對傳統文化的時候,語文教師需注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此使學生通過文本閱讀,形成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綜上所述,由于小學生的生理與心理都不成熟,因此,該階段是教師最容易對小學生的個性與品格實施塑造的階段。而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不僅能培養小學生的審美情操與文學素養,而且還能調動小學生閱讀的興趣,從而使學生對閱讀文本的理解力得到有效提高。因此,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需注重語文素養的落實,加強學生閱讀語文文本的能力,從而使小學生的閱讀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參考文獻:
[1]張樹雄,劉少成.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J].學周刊,2020(18):127.
[2]王順東.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5):277.
[3]劉艷波.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20(12):85.
[4]杜紅梅.新課改環境中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優化技巧[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0(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