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黎霞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實現師生之間的交流、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來積極思考和探究,從而凸顯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并引導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掌握課堂提問的有效策略,可以設計、研制提問量表,在課堂上則以提問量表為參考來開展教學。
關鍵詞:量表;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童話教學
課堂教學過程離不開師生之間的交流,而課堂提問是實現師生交流的一種常見方式。但是從實際的情況來看,部分教師并沒有掌握課堂提問的藝術和策略,教師的課堂提問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包括提問過于隨意、缺乏針對性,提問流于形式、效果失真,問題設計深淺不當,出現冷場,問題設計缺乏開放性等,都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提問至關重要,這就要求教師要改變提問的盲目性和隨意性,積極探索有效的課堂提問策略。
一、小學語文課堂提問量表設計的原則
(一)提問量表的可操作性
小學語文課堂提問量表要具有適用性和可操作性,這樣才能為小學語文教師的課堂提問提供參考。教師是提問量表的主要使用者,因此量表的使用和操作方面要利于語文教師理解和操作。量表中的語言要通俗易懂,量表中相關項目的記錄方式也應該通過打鉤等簡單的符號來代替文字的記錄,這樣才能讓教師的操作更簡單,讓教師能夠快速做出判斷。如果量表中采用一些復雜的編碼體系和陌生的理論技術,那么就會給教師的使用帶來一定的阻礙,導致量表的作用和價值不能充分發揮出來。因此,提問量表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和適用性。
(二)突出語文學科的特征
小學語文課堂提問量表還應該凸顯出語文學科的特征,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這兩個學科特征應該在量表中有所體現。提問量表應該包括可量化部分和描述式的觀察內容,其中可量化的部分是指具有工具性部分的基礎知識的情況,包括詞匯的識記、書寫等可以用數據量化采集的內容,對于量表的選項設置,可以采用相關概念和等級的判斷區分來實現,通過數量詞來進行歸納和總結,并以此來對教學狀況進行判斷。另外,提問量表還應該包括描述式的觀察內容,就是一些不能量化的人文性的內容,包括學生的學習感受、閱讀理解、情感等,可以用文字來描述,也可以采用圖表來呈現。人文性的內容能夠加深學生對語文課堂的理解。
(三)確保提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語文課堂提問量表還應該確保信度和效度,這是確保語文量表科學性的重要指標。量表記錄到的信息受到教師自身認知、價值取向和經驗等的影響,由于不同教師的理論知識水平有所差異,而量表的設計要盡可能縮小不同理論知識水平教師在使用過程中對量表中相關的設計理念和概念的理解偏差,這樣才能讓教師準確利用量表。另外,還應該保障提問量表的可重復性和一致性,要求在不同的情境中以及不同的時間內,通過量表的使用都可以得到一致的數據情況,這樣才能說明量表具有可重復性。量表的效度,就是量表有效、準確描述教師想要描述的情況的程度。
二、課堂提問量表的研制
(一)課前提問設計
課前提問設計應該從明確性、層次性、啟發性、針對性和問題數量這幾個方面來考慮。(1)提問設計要具有明確性,也就是提問要體現明確的學習主體,也就是學生;要有行為對象,也就是這個問題的提出是要做什么;行為動詞,也就是學生要怎么做;行為情景,也就是要在怎樣的條件下來開展學習活動;行為標準,也就是要指出學生最終要達到怎樣的程度[1]。(2)提問設計要具有層次性,教師提出的問題要循序漸進,要能夠從不同的層面來引導學生的思維發展。這就要求教師設計的問題難度要逐漸增大,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在教師的引導下最大程度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3)問題設計要具有啟發性,這是課堂提問的重要價值所在,也是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動學習的有效途徑,通過教師的提問來啟發學生,激活學生的思維。(4)課堂問題設計還應該體現針對性,也就是每一個問題的設計都要有明確的目標,要有針對性,通過這樣的問題能夠促進學生的進步或者幫助學生深刻掌握知識,以此來實現課堂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2]。教師要從教學任務中具體的部分來設計針對性的問題,或者針對特定的學生群體來設計問題。(5)問題設計的數量,如果問題太少將不能發揮出問題的重要價值,但是如果問題太多又可能會導致學生的思考時間太少,重點問題也可能在眾多的問題中淹沒,從而難以達成理想的教育目標,所以問題設計的數量要合理。
(二)課中提問實施
課中提問可以通過候答、叫答和理答來實施。(1)候答是指教師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之間的時間空隙,從實際的情況來看,很多教師提出問題之后往往會停留2、3秒就讓學生回答,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非常少,這樣就導致學生不能充分思考問題,或者無法組織好語言來回答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留出合理的時間給學生思考,具體要結合問題的難度和復雜程度來確定合理的思考時間,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回答問題的準確性和深刻性,讓學生能夠真正把握學習的過程,發展學生的能力。(2)叫答是指教師指定學生來回答問題,這是落實問題教學的關鍵。叫答的觀察指標應該包括參與的對象、參與的次數、時間和叫答的技巧和方式等,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應該盡可能照顧到班級上的每一個學生,不能遺忘任何一個學生,多給學生相互交流的機會。教師在提問時要關注全體學生,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以此來促進每一個學生的進步。(3)理答是指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做出的反應。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會忽視理答環節,實際上,恰當的理答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
三、基于量表的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策略
(一)立足文本,引導學生自主提問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從文本出發,并結合學生的年段特點來引導學生自主提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自主提問可以從疑開始,讓學生敢于質疑、學會質疑,學生只有提出問題才能成為課堂的主人,而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能力應該從低年級開始[3]。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文本的題目、主旨和相關的字眼中質疑。很多課文的題目實際上就是文本的眼睛,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從題目入手,抓住題目中的疑點,從而引導學生走進文本。例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這篇課文,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抓住題目中“空花盆”這幾個字,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這個孩子會手捧空花盆?這個孩子手捧空花盆說明了什么問題?除了教會學生從題目質疑之外,還可以教會學生從文本主旨出發來質疑,小學語文教材上的很多課堂主旨都非常明確,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圍繞課文的主旨來質疑,將所有的內容串聯起來,同時也讓課堂提問更有明確性和針對性。
(二)注意問題坡度,激發參與意識
教師設計問題時,應該注重問題的難易程度,要關注學困生,注意問題的坡度,將所有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都激發出來。教師在課堂上面臨的是一個班級幾十名學生,這些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習能力差異性非常大,要想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課堂中,就要求教師要設計難度不同的問題。例如,在《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的教學中,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先提出一個比較簡單的問題:“賣火柴的小女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很容易回答出可憐、悲慘。接著教師提出下一個問題:“作者是怎樣來表達小女孩的可憐的?”通過不同的問題引導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回答,體現了問題的層次性和針對性。
(三)把握時機,追求思維深度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該把握時機,在合適的時機對學生的回答有效追問,以此來追求學生的思維深度,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例如,在《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中,教師可以請一個學生來回答問題,先提出問題:“賣火柴的小女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當學生回答之后,追問學生“小女孩到底怎樣可憐?”學生回答“沒有人買火柴”“最后凍死了”等之后,繼續追問學生“作者是怎樣來表現小女孩的可憐的?”讓學生弄懂弄通。除了追問之外,教師還應該撥偏矯正,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很多學生的回答都受到自身思維方式和知識經驗的限制,在解讀文本時可能會出現偏差或者錯誤,這個時候教師要學會傾聽學生的回答,并在此基礎上總結學生的思維方向和邏輯方法,肯定其中合理的要素,并啟發和引導學生。
(四)講究策略,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教師在課堂提問中應該講究策略,不能喧賓奪主,要始終明確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提出問題之后,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來思考和探究,保持足夠的耐心,相信學生的思考深度,不能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擠壓學生的思考空間,對于學生不正確的回答也不能急于否定,而是要耐心分析和引導。教師選擇回答方式時應該盡量避免集體回答,對于回答錯誤的應該加強追問,不要輕易叫其他的學生回答,不打斷學生的回答,而是要善于傾聽。
四、結語
課堂提問是非常有效的教學策略,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強化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課堂提問量表是為了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而設計的,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可以參考課堂提問量表來設計問題、實施提問,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妍霖.自我提問策略在小學童話教學中的應用——以《賣火柴的小女孩》為例[J].基礎教育研究, 2018(1):48.
[2]徐懷芹.基于問題驅動的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究——以小學高年級為例[J].科普童話:新課堂, 2016(10):85.
[3]孫淑艷.小學語文童話教學策略探討[J].未來英才,2016(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