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雪玲

【摘要】2020疫情的發生,探討教育教學和信息技術的有效融合成為了一個研討專題。立足區域學情,探尋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真正落實“師生不停學”,實現教學相長。我校科組借疫情停課不停學的契機,構建線上學習共同體,有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并依托課題“增城區直屬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學習共同體研究”,以我校為研究中心,開展教師專業發展學習共同體的實踐活動,以“廣州市電視課堂”錄制活動為抓手,發揮骨干教師的傳幫帶作用,落實我區教師青藍工程的有效措施。從我校錄課學習共同體到我區多個錄課學習共同體,有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關鍵詞】線上;學習共同體; 有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學習共同體最早是由日本教育家佐藤學提出來的,是由具有共同信念、共同目標的學習者及其助學者(包括教師、專家、輔導者等)共同構成的團體。在知識共享和同伴支持的基礎上,通過參與交流、協作、反思等活動,成員之間形成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競爭的人際關系,最終促進個體的成長,以達到有意義學習的目的。
“專業”是指一個人在專業領域里要有所特長,他不僅要進入這個領域內知識和技能的尖端,而且在其以后的專業生中,還要不斷吸收該領域逐漸產生的新知識和新技能。教師專業發展是指教師作為專業人員,在專業思想、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等方面不斷完善的過程,即由一個專業新手發展成為專家型教師的過程。本文主要論述我校如何借助信息技術,構建為了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這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來的教師專業團隊。凝聚學習共同體的力量,引領示范,通過研究,直屬試驗學校聚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共同目標,多渠道進行共同交流互動,根據教師鉆也發展需要而形成的線上研討“平臺”和直播磨課的“情境”。在多方互動交流中,形成多層次、多維度的活動機制,激活教師專業成長初心,實現教師“共識形成”和“身份獲得”的成就感。
一、問題提出
通過問卷星問卷調查,課題組收到1122份問卷,其中我區有853人參加了問卷調查。通過問卷結果我們了解到,想努力爭取評優評先的老師有840人,想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的老師1075人,其中我區就有852人。通過數據,我們可以看到,我區小學教師求進步爭優秀的群體還是很大。
我校是區的直屬小學,直屬小學有他天然的優勢地位,財權和人權都由區教育部門直接管理,不用經過中間環節,較之于其他鎮街或農村小學,有著教師專業發展的優越性:師資是比較充足和強大的,各級各類的名師、骨干充足。然而,近些年來,幾所直屬學校之間缺少主動交流。大部分直屬學校的老師不受鎮街指導中心制約,處于自己管自己的狀態,潛意識有優越感。然而,長期處于這樣一種“閉門造車”狀態,對外界的學校管理、改革動向了解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二、解決策略
(一) 依托信息技術,構建教師專業發展學習共同體
在專門針對直屬學校的問卷調查中,我們整理出區直屬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共性需求,確定構建教師專業發展學習共同體,依托信息技術釘釘平臺,QQ平臺,微信平臺,百度云盤等,實現資源共享。通過共同體的組建,搭建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研討平臺,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意識與共同學習的團隊意識,提升教師隊伍的專業素養。
疫情期間,我校并沒有因為疫情而停止教學研討,反而把此轉化為線上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的考驗契機。通過建立各學科共同體,以組長為點,帶動整個學科組進行教學研討、講座交流、微課展示、直播課優質化的打磨、線上有效作業的布置和創意批改、線上教學的階段訓練等,學生也建立起傳幫帶的學習共同體,一個優生帶2-3個徒弟的“加油站”“沖鋒隊”“超越隊”“先鋒隊”等,有效實現了師生共成長。
我校通過學科教研共同體,年級同水平學生的“教與學”共同體,研討方向一致的“名師骨干共同體”的構建,喚醒了年紀大的老師的教育初心,發揮年輕教師的信息技術嫻熟的優勢,更新中年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真正做到立足教師專業發展需求,抱團合作成長。我校的線上教學直播課收到家長和學生的一直好評。課題組的英語學習共同體,名師學習共同體,語文學習共同體,音樂學習共同體,美育學習共同體,體育學習共同體,綜合實踐學習共同體還承擔了廣州市電視課堂的錄課任務,課例錄制和錄制教研人員有24人次,完成了2019學年第二學期的13節電視課堂的錄制。多節課例位居榜首。(詳見下表)? ? ? ? ? ? ? ? ? ? ? ? ? (下轉第16版)(上接第15版)
互聯網+時代下的教研活動已經實現了跨地域,甚至跨國界,課題組通過課題研究,構建有效的學習共同體,在參與電視課堂錄制的過程中,發揮了學習共同體的這個點的輻射作用,帶動整個區域的年輕人的成長,甚至帶動整個市的年輕教師成長。讓青年教師專業發展以飛一般的速度成長。
(二)借助網絡平臺,構建校際特色的學習共同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1.通過校本課程開發、“課堂教學模式”研究、教學技能競賽這三個方面的專業發展學習共同體的研究。依托直屬學校的校本發展需要,尋找共性發展,聚焦課堂教學和校本課程的開發與應用,通過課堂的實施,實現教師專業發展的共同發展。
2.通過搭建“學習共同體交流平臺”,對直屬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學習共同體的效果進行檢測,運用數據對比分析,搭建平臺,運用比賽促進教師共同體的發展,不斷提高本研究評價的有效性,制定有效的評價機制。
3.教師專業自我發展學習共同體。組建不同學科教師專業自我發展的學習共同體和名師,骨干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營造良好的教師發展環境,為教師提供適合其發展的機會和服務。根據現狀調查分析結果再細化每個共同體的目標,在目標達成過程中,逐步形成結構合理、重點突出、特色鮮明、效益明顯的教師專業發展梯隊。
4.創建豐富的學習共同體活動。
(1)教研組內開展研讀教育專著交流會、邀請專家對教育專著進行解讀,舉行云讀書沙龍等系列讀書活動。
(2)開展形式多樣的專題研課活動(同課異構、拼課、微格片斷評析),通過釘釘群進行研討,以研促提升。
(3)課題組骨干名師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全程參與青年教師的備課、公開課和研討活動,并通過網絡平臺即時分享研討過程。
實踐證明,依托網絡多媒體技術,建設線上學習共同體,能有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利用現代科技發展,創建學習共同體交流互動的網絡平臺,引領教師積極實踐,認真反思,大膽探索,享受“不同模式,共同目標;互動研究,共同發展”。同時能聚焦高效教研,倡導“齊思共享,互助共進”的合作理念,培養名師骨干,為區教育局的“青藍工程”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張佳.我國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發展現狀的實證研究——以上海中小學為例[J].基礎教育,2017,10.
[2]陶玉婷.佐藤學“學習共同體”理論對中國課程改革的啟示[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
[3]楊倩茜.構建學習共同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基于大學與中小學教師合作學習的視角[J].科研教育,2018,5.
[4]王貞,孫衛華.學習共同體研究現狀——基于期刊論文的內容分析.2001.
[5]肖麗萍.國內外教師專業發展研究述評[J].中國教育學刊,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