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秀蘭
摘? 要:隨著現代教學理論的發展和進步,如何加強德育教學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平衡發展成為學校關注的重要教育課題。經濟社會發展使基本的德育教學形式發生了深刻的變革。教師要對社會發展的客觀現實做到有效調查和了解。此外教師需要了解到德育教學中,學校教育發揮著怎樣的職能,確保更明確的教學方法和目標。在具體的課堂德育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的基礎素養、實踐素養進行更科學的培養,促使學生對德育教學形成更“真實”的認知。
關鍵詞:小學德育教學;教學問題分析;應對策略
在德育教學中教師需要將傳統的內容進行系統性的劃分。規則意識、親社會行為、樂觀的生活態度應該作為教師教學分析的根本基礎點。強調規則意識和親社會行為,是因為學生本身缺乏善惡觀念,需要用具體的規則對學生的行為和思想進行約束。在此基礎上通過親社會行為對學生的基礎德育觀念進行積極改造。最后學生踐行德育理念建立在對生活和學習的樂觀認知上,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注意人本教學理念的切實踐行。
一、社會發展的形式給學生群體帶來的影響
1.信息技術帶來的影響。信息技術使學生接觸的信息變得多元化。多元化的信息使學生的行為和認知更加早熟,在小學教育中使學生出現了“小大人”的情況。同時學生早熟特征的出現也和其面對的生活和學習壓力有著深刻聯系。在學生過度焦慮或放松的狀態下,在行為上就會變得反常。對此教師要將德育課程積極地滲透到網絡教育中,同時保持和學生家庭的有效聯系,展開多樣化的童趣教學等,使學生的德育認知建立在其生理發展的基礎上。
2.熟人社會的不斷解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熟人社會的解體成為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所帶來的直接后果便是學生的“交際圈”不斷縮小,在生活中比較孤單,缺乏必要的社交和朋友,對社會現實缺乏客觀性的認知。經濟社會也使親子教育面臨巨大挑戰,使學生的德育教學“岌岌可?!薄Υ私處熞龠M學生交際范圍的擴大,鼓勵家長做好對學生的引導教育工作,使學生度過健康快樂的小學階段。
3.消費文化對學生的影響。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使消費文化也逐步滲透到了學校環境中。進一步金錢觀念使學生出現過于自負、自卑的觀念,對其個體行為和價值觀取向造成深刻沖擊。對此教師自身在教學中要保持公平、公正的教學理念,對學生避免出現道德上的歧視和非公正待遇。通過課堂德育教學進一步穩固學生正常的消費觀念,使學生的行為品行得到更有效的培養。
二、學校教育在德育教學中發揮的職能
1.家庭教育。在小學教學階段,家庭教育對學生的行為指導發揮著核心作用。學生的行為可謂其在家庭中接受教育的映射。對此教師要保持和學生家庭的有效聯系,給親子教育提出積極的建議和幫助。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避免傳統教學中“告狀”的溝通理念,保持和學生平等的交流態度,對學生的學校表現給出中肯積極的評價。鼓勵學生作為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溝通橋梁,使學生對家校關系做到更積極的認知和理解。
2.學校教育。學校教育是學生第一次參與到集體關系中。在集體關系中學生有著較強的自尊意識和畏懼意識。傳統教學中部分教師會針對學生的心靈弱點進行攻擊,對學生的自尊缺乏基礎的尊重態度,導致師生關系之間出現巨大矛盾。而教師往往會將這些教育問題統統歸咎于學生身上。對此在新的教學時期,教師要科學分析學生所處的發展時期,通過更科學的手段促進學生德育行為更有效地樹立。
3.社會教育。社會教育會對學生的德育行為進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包括周圍學生的行為,社會中人們形形色色的行為等。教師在教學中要樹立班級文化教學理念,使班集體自身形成較高的凝聚力和共識,以完成對外界負面內容的抵抗和免疫。但這絕不意味著學校要開展封閉教育,相反教師要帶領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從不斷的實踐中積累道德自信和生活實踐經驗。
三、課堂教學中促進德育教學高效開展的策略
1.對規則意識的教學踐行。在科學德育理念下,教師要利用更多措施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增加學生在學校生活的儀式感,使學生體驗到各種規則中的“樂趣”。例如對設計彈性的班級管理制度。如在完成作業過程中,寫多寫少可以進行區別對待。在遲到問題上,學生長期遵守班級規定可以獲得一些“榮譽獎勵”等,激勵學生對班級的規則保持更深刻的理解和認同。
此外學校例行的升國旗活動,教室大掃除活動,帶領學生參與社會人文活動等,都能使學生各項基礎德育素養得到潛移默化的培養,增加學校德育教學的多樣性,使學生對社會規則做到更積極的認知等。
2.對親社會行為的教學指導。在小學教學階段,學生的是非判斷能力相對匱乏,對自己的行為無法做到有效地掌控。對此教師在德育課堂中應該對學生的多樣行為樹立“標準”。如尊重他人、學會換位思考等。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創設教學情境、案例、話題等,保持和學生的頻繁互動和交流等,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掌握主動權。避免傳統教學中,籠統的灌輸教育的出現。
3.培養學生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在小學德育教學階段,學生樂觀的生活態度對其德育素養發展有著重要價值。對此教師要將德育教育和成績教育進行區別對待,避免用成績問題攻擊學生的德育問題。相反教師要意識到學生成績的提升有助于其樂觀態度的維持,對其德育素養發展有著潛在作用。因此德育教學的出發點應該從學生的成績提升角度進行考慮。此外教師的人本教育態度,有效的教學配合教育等都對學生的積極價值觀進行有效引導,使學生對更多的德育理念保持認同和實踐。
結語
德育教學是一個綜合性的“工程”。學校教育對德育教學的重視是其質量提升的關鍵因素。教師要使課堂教學保持時代氣息,更系統地對德育理念進行闡述和分析,以生活實踐為基本的出發點,促使學生的德育素養得到更科學有效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李超. 淺析小學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C]// 2020年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新學術論壇(南昌會場)論文集(二). 2020.
[2] 薛蓮. 中小學德育教育面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 科普童話, 2020, 000(008):P.116-116.
3523500338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