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萍
摘 要:數學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科,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進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時,教師應該予以足夠的重視。進行教學時,教師要考慮到數學并不是獨立于其他學科的,而是與所有學科都存在一定的聯系。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廣,要改變原本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主動地進行數學學習,從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文章對于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意義進行了簡要的分析,探究了小學生自主學習的現狀,提出了改變這一現狀的一些措施。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09-006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09.030
對于大部分小學生而言,數學是枯燥的。在運用傳統模式進行教學時,小學生無法理解數學概念想要表達的意義,導致他們不愿意上數學課,更沒有自己學習數學知識的觀念,缺乏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雖然教師講課態度端正,也花費了很多精力,但是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為此,教師在新課程改革深入發展之后,改變了數學教學方式,希望能夠讓學生化被動為主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能夠更加高效地開展。
一、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意義
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時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能夠使學生成為課堂的整體,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下數學教學枯燥、乏味的情況,使數學課堂教學變得更加高效,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使數學課堂變得更加有趣
在傳統模式下,小學教師進行數學課堂教學時,最關鍵的內容是教材,所開展的所有教學活動都圍繞著教材,整個課堂氛圍比較沉悶,導致學生很難集中注意力。而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能夠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能向教師進行提問,使教師能夠和學生進行交流,找出需要進行教學的重點內容,使課堂的氛圍變得活躍,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學習是有趣的,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困難,從而更加主動地進行學習[1]。
(二)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旦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就會自覺地進行數學的相關學習,通過和同學進行溝通,自己進行自學,或向教師提問等方式,來學習更多的數學知識,在無形中增加學生進行團隊合作的能力,能夠進行創新,從而認識到數學學習中的關鍵,養成了較好的學習習慣。教師要幫助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進行各個學科的學習,增強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二、目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情況
雖說小學教學模式已經發生了變化,更加適應新課程標準的需要,但是由于部分教師仍受傳統思想觀念影響,教學時的教學內容沒有出現太大的改變,即使運用了先進的設備進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也只是通過PPT、多媒體來呈現教材的內容,導致小學生無法了解數學最為核心的要素,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仍處于談數學色變的狀態,不愿意聽數學課,更沒有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也有一小部分教師雖然認識到了改變教學模式的重要性,但是沒有意識到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作用,教學時雖然使用了先進的設施,卻要求小學生在上課時保持安靜,不要發出聲音影響教師上課,有什么不理解的問題可以在課下詢問教師,仍然以自己為主,不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除此之外,小學生自身也容易被外界的新鮮事物所吸引,進行數學學習時,很難一整節課都集中注意力,沒有進行學習的觀念,自控能力比較差, 在下課時就和同學一起休閑娛樂,不愿意在課余時間繼續學習,沒有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當然,也有小部分小學生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認識到數學學習的本質,具有進行主動學習的意識,但是仍然沒有將其當作一種習慣,沒有足夠的能力進行自主學習[2]。
三、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措施
在對小學生進行數學課堂教學時,只有當學生具備能夠自主學習的能力,課堂才能夠達到更高的效率,使學生真正掌握數學知識。在進行現實的教學時,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措施有很多,現列舉一些效果比較明顯的方法,希望能夠幫助小學生,讓其更加主動地進行學習。
(一)加強和教師同學之間的溝通、交流
在傳統模式下進行的教學,一般都是教師將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只負責聽和背,缺乏和教師進行溝通交流的機會,很難讓教師知道學生在學習過程出現的問題,時間一久,學生感覺到學習數學枯燥乏味,不愿意主動地進行數學學習,甚至在上課時做和學習無關的事情。為此,必須采取措施讓學生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改變學生不愿意學習數學的現狀。可以借鑒西方國家較為成功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夠分成一個個小組進行探討,勇于提出自己在學習中的問題,并在小組成員的努力下共同解決這一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發揮自己的作用,對于學生進行適當的監督管理,確保學生不會在討論問題時交流和數學無關的內容,并且及時地幫助學生解決小組內無法解決的問題,統一講解大部分學生認為比較難理解的內容,使課堂變得更加高效。
(二)創設情境開展教學,并能聯系生活實際
學生處于被動狀態下進行學習,會覺得數學課程非常枯燥,再加上小學生自身年齡較小,活潑好動,對于外界充滿探索的欲望。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時,學生不愿意配合,導致數學課堂教學效果和理想目標相差甚遠。為此,教師應該改變原本的教學觀念,對于教學方法進行創新,通常比較常用的是創設情境開展教學。
運用這一方法進行教學時,應該立足于小學生的現實生活,確保小學生能夠理解。目前大部分學生對數學產生了誤解,認為數學是脫離生活的,再加之數學概念比較抽象,學習難度比較大,導致學生不明白為什么要學習數學。對學生而言,數學成為一種可有可無的存在。學生的這種思想觀念是不正確的,沒有持全面的觀點看待數學,教師應該撥亂反正,留意自己生活中的細節,找出生活中的數學,并給學生進行舉例,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對于生活而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學校有設備作為支持,那么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來對學生進行教育,這能夠使數學變得更加生動形象,讓學生通過圖片感受到具體的某一知識,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并在理解的基礎進行掌握。利用多媒體展現生活中和數學相關的實際場景,讓學生能夠進行聯想,從而集中自己的精神加入到數學教學中,營造出更加自由、開放、適合學習的環境,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并且通過學習喜歡上數學,有效地提高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進行發散教學,讓學生能夠拓展自己的思維
小學的數學知識相對而言比較簡單,但也會涉及一些比較困難的幾何知識的基礎性內容,而學習幾何需要學生能夠具有一定的想象力,發散自己的思維,在腦海中構建一個立體的空間。為此教師應該進行發散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進行思維發散的能力,讓學生在思考中提升自己。結合生活中的一些實際物品,讓學生明白立體幾何的構成。除此之外,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鼓勵學生找出不同的方法來解決數學問題,讓學生能夠拓展自己的思維,采用多種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找出最合適、操作簡單、效果好的方法[3]。
(四)教師提出問題并讓學生解決問題
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學習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由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解決。但是,之前進行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為了在上課時能夠講解更多的數學知識,大幅縮短了學生思考數學問題的時間,甚至于學生沒有進行任何的思考,教師就告知學生正確的答案。學生習慣了這一講課模式后,就不會獨立地進行思考,導致學生過于依賴于教師,不愿意進行自主學習。教師應該改變這一現狀,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對于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并且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出正確的答案。在這里要注意的是,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考慮學生的水平,確保學生有足夠的能力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從而通過解決問題來提高學生的自豪感,讓學生能夠更加自信、快樂地進行數學學習,主動參與數學學習,在長期的主動學習中,提高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
(五)對于學生進行的數學學習作出客觀合理的評價
由于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時間比較短,學生各方面的學習習慣尚未形成,并不具備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即使有相關的能力也比較薄弱。為此,教師在培養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主學習能力時,要了解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客觀地對學生進行批評或表揚,使學生能夠及時地認識到自己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勇于改進。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把握尺度,從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出發,分層次地公平看待每一個學生,而不是持有自己的個人主觀感情,對學生產生偏見。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通過數學課堂學習認識到數學的重要作用,愿意學習數學知識,提高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確保學生在每一堂課中都有收獲,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綜上所述,自主學習能力對于小學生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以及今后的發展有著極為關鍵的作用。而且教師在對于小學生進行數學課堂教學時,想要提高課堂的效率,讓小學生愿意去學習數學,必須要通過各種措施讓學生意識到數學學習是有趣的,讓學生自主進行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主動進行數學以及其他學科的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成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張中華.小學高年級數學“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及應用策略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7(14):41.
[2]杜秀花,張煉.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的現狀調查——以江蘇省靖江市某小學中年級為例[J].江蘇理工學院學報,2017(5):65.
[3]李利,梁文潔,薛鋒.智慧教室環境中的課堂互動教學現狀分析——基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個案的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8(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