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春燕
摘 要:小學高年級進行語文課后作業設計教學時,教師應當反思課后作業設計形式與實施路徑的不足,認識到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后作業設計的教學現狀,分析教師、學生、家長等不同群體對課后作業的認識缺陷,以優化完善設計形式與實施路徑,提高整體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年級學生;課后作業;設計與實施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09-006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09.034
小學高年級學生正處于思想獨立的關鍵時期,為啟蒙學生的人本主義思想與語文核心素養,教師應當對語文課后作業設計形式與實施方式進行合理的改革創新,構建新的課后作業教學模式,提高小學生語文學科綜合學習實力與學習效果。
一、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后作業設計教學現狀
(一)教師認知缺陷
由于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小學高年級學生面臨很大的“小升初”擇校壓力,為保證小學生升學到較好的學校,不斷突出學生的理論考試成績。教師開展語文課后作業設計時,主要突出測評與習題練習。由于教師自我認知的缺陷,導致學生陷入題海困境中,如每周學生都需完成定量的語文試卷,很少給學生布置彈性的課后作業,且教師對學生課后作業的實際反饋信息了解不多,導致教師片面側重理論指導,既給學生完成語文課后作業造成一定壓力,又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
部分教師開展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后作業設計教學時,對教學存在定義模糊,導致實際教學工作開展時會隨意調整課后作業的設計方案,無法實現預期的素質教育目標。教師進行語文課后作業設計時,沒有認識到學生的主體性,使得課后作業沒有緊密圍繞學生主體,無法突出生本教育理念。
在實際教學指導工作開展階段,教師對語文課后作業的設計思想,仍停留在傳統教育領域,沒有對課后作業設計進行有效的改革創新,導致學生無法通過課后作業加強和鞏固課堂學習的內容,影響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且部分教師的教育思維逐漸進入到教學盲區,無法發現自己教學上的不足,進而阻礙了語文課后作業設計的改革創新[1]。
(二)學生認識缺陷
小學高年級學生對語文課后作業存在一定的思想偏見,認為自己是被動完成課后作業,無法在課后作業完成過程中表現出主動性和積極性,其中教師布置的口頭作業尤為明顯,學生以消極的態度面對教師提出的口頭作業,導致學生實際課后語文作業完成效果不佳。
由于課后家庭作業主要以書面形式設計,學生若沒有按照教師要求完成課后作業,會受到一定的作業懲罰,即增加了學生的作業完成量。教師在進行批改時,沒有認真細致地批閱,僅是快速地閱覽后便進行分數的模糊評定。在多種因素影響下,學生對語文課后作業產生一定的抵觸心理,不利于小學生語文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
(三)家長認識缺陷
小學高年級學生恰好處于兒童成長的后半階段,該階段是學生大腦發育與思想拓展的關鍵階段,小學生逐漸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在語文學習時會產生自己的想法與意見。此時,正是學生創造性思維與權威理論碰撞的過渡期,學生開始有一些自己獨立的想法,不會完全依照教師與家長的指導,而是嘗試進行一些合理的思考想象。若對處于該階段的學生進行合理、有效的引導,可以促進小學生綜合素質的迅速提升。該時期家長對學生的引導非常重要,因為教師布置的語文課后作業需由家長監督指導學生完成,由于部分家長對課后作業指導存在認識缺陷,并未合理發揮家長的監護指導價值[2]。
通過對家長進行調研分析可知,僅有少部分家長堅持督促學生按時完成語文課后作業,大部分家長僅是對學生的完成情況進行檢查,或者口頭對學生的課后作業完成量進行詢問,并沒有切實對學生課后作業的實際完成效果進行監督指導。由于家長認識不足,導致很多高年級小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完成課后作業的習慣,學生不良的作業完成方式與方法,將對其今后的學習產生不利用影響。
(四)作業形式設計不足
新課程教育改革工作正處于落實階段,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后作業設計與教育目標仍沒有統一的標準規范。因為課后作業包含的內容非常多,如課前預習、課后拓展、課本研修、閱讀拓展等,而課后作業的設計形式需要有機地將多個板塊聯系起來,提高課前、課中、課后的完整性與統一性,即布置什么類型的作業、布置多少課后作業、課后作業是否達到預期效果。
通過對目前語文課后作業形式進行分析可知,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后作業主要以書面形式進行設計,而實踐類型、探索類型、合作類型的課后作業較多。由于課后作業缺乏一定的趣味性與引導性,無法很好地滿足小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不能有效地開發學生的思維想象力。
為培養和提升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在語文課后作業設計與實施階段,應對設計形式與實施路徑進行合理優化,以保證課后作業能實現語文學科預期的教育目標。在課業減負的教育改革環境下,教師應布置適量的語文課后作業,逐漸完成對課后作業設計、實施、評閱的全過程改革,有效推動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后作業教育發展。
二、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后作業的設計與實施路徑研究
(一)識字前置作業設計
識字、認字、寫字是小學語文課前作業的設計重心,因為漢字的學習需要學生不斷積累,以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與文化底蘊。教師依據教學內容,進行識字認字的前置作業設計,激發學生對漢字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語文書寫習慣與愛好。
鑒于高年級小學語文學習特點,教師應當對課后作業設計進行合理優化,學生在課前識字認字時,應當突出“多認少寫”與“書寫分流”原則,即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對課本生字進行認知,并通過嚴謹的書寫,了解字形的結構與筆畫特點[3]。
為深化學生識字效果,教師可設計微課視頻進行剖析,引導小學生感知字形特點,分析字形規律,構建字音練習,加強和鞏固學生學習漢字的質量。同時,為激發學生漢字學習興趣,教師利用微課演示漢字的歷史發展,引導學生學習象形文字、甲骨文、小篆文字的演變,以簡單的文字為抓手,培養學生熱愛傳統文化。
(二)閱讀作業設計
閱讀是語文學科的教學核心,為提高小學高年級學生閱讀學習質量,教師需圍繞閱讀內容設計課后作業,保證學生在課后能主動地閱讀文章,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
為充分發揮閱讀課后作業的教學價值,教師在設計與實施階段,應當合理突出學生主體性,給予學生更多閱讀話語權,讓學生在閱讀質疑中探索發現。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想象力,使學生基于自己的理解分析習題,提出自己的意見與想法。
課后作業設計時,應當遵循以讀為本的教育原則,即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保證學生在不受監督的環境下,仍能自主進行閱讀學習。隨著小學生閱讀量的不斷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不斷豐富,學生在課后自主閱讀過程中,積累了大量閱讀技巧與閱讀方式,有效提高了小學生的閱讀效率與閱讀能力。
(三)寫作作業設計
寫作課后作業設計時,應當主動引導小學生觀察生活,從生活中搜集寫作素材與靈感,為小學生寫作打下基礎。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想象力豐富,教師進行寫作課后指導時,應當鼓勵學生自主創作,表達自己的主觀情感,發揮學生的思維創造力。教師對學生的創意寫作進行鼓勵與肯定,以增強學生的寫作自信心,不斷挖掘學生的寫作潛能。
如教師進行寫作課后作業設計時,可讓學生自主選題,依據自己的所見所聞選擇寫作主題與領域,教師對其進行合理的拓展延伸,拓寬學生的寫作視野,并對寫作格式不加約束,讓學生自主創作,以此激發和強化學生的寫作興趣與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方式。
(四)尊重學生個性
小學高年級學生進行語文課后作業設計與實施時,教師需對學生的實際學情進行分析,客觀認知小學生的學習差異化與個性化,避免采取一刀切的教學設計策略。為突出學生個性,教師進行課后作業設計時,應當保證語文布置作業的多樣性,即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設計不同難度、不同形式、不同數量的語文作業,確保學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保質保量地完成課后作業。
在尊重學生個性的原則下,要突出語文作業內容的多樣性,教師進行課后作業設計時,應當依循學生的學習優勢與不足,設計不同形式的作業內容,保證學生可通過課后作業的完成,不斷發揮自己的學習優勢,彌補和提升自我學習的不足,以促進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4]。
教師進行作業設計時,應當對課后語文作業形式進行改革創新,避免陷入重復的書面作業設計瓶頸中。教師可依據素質教育改革要求,合理地對高年級語文課后作業設計形式進行調整,如口頭作業、視聽作業、實踐作業、書面作業相融合。口頭作業,即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依據學生的學習狀態布置的相關口頭作業,保證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得以延長;視聽作業,即學生在課后利用家庭的電視、電腦等設備,感受美麗的自然風景,培養小學生的審美意識與自然保護理念;實踐作業,即小學生在家庭生活中,基于家庭條件進行實踐操作,與父母攜手進行實踐操作,鍛煉小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書面作業設計時,教師需合理地減少書面作業量,以保證其他作業完成效果,給予學生更多自主思考空間。
(五)突出合作學習理念
為高年級學生設計語文課后作業時,還需突出合作學習理念,即依據學生居住的小區位置,為學生設計合作探究課后作業,指導學生在假期組成學習小組,自主完成課后合作探究學習任務,以提高學生課后綜合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朱桐.小學語文課前預習作業分層設計淺析[J].文教資料,2020(6):48.
[2]陳玉琴.高年級語文課后作業設計的現狀及對策[J].漢字文化,2019(18):117.
[3]張炳年.探究預習作業在小學語文中年級段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華夏教師,2019(25):59.
[4]魏玲.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與指導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分析[J].學周刊,2018(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