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津
摘要:文章全面解析了現代企業普遍面臨的融資難問題,結合市場經濟大背景,深入發掘企業供應鏈融資的概念。進一步論述應收賬款融資、保兌倉融資、融通倉融資模式等供應鏈融資方式,以及可能存在的交易合同真實性、核心企業風險傳遞、缺乏完整信用體系支撐、立法滯后、業務操作等風險,繼而探討市場準入嚴格化、慎選核心企業、設計合理的授信管理模式和業務流程、加強貸款后的動態跟蹤管理、建立社會協調溝通機制等風險控制方式。
關鍵詞:傳統融資;供應鏈融資;風險分析
一、現代企業供應鏈融資的概念及特點
(一)供應鏈融資的概念
通常概念下的供應鏈融資即作為提供授信資金的商業銀行在宏觀上將包括核心企業、其上游供應商、下游客戶等供應鏈上的多個經營主體作為一個授信主體看待。然后以此為基礎,從處于供應鏈條中企業的供需、物流方向、資金流動情況等綜合因素考察,通過結合具體的行業特點,為申請授信的核心企業提供以控制現金流和貨權、物流為基礎的供應鏈融資方案。這種方法的好處顯而易見:供應鏈金融既可以通過關聯上下游企業資金流、物流的方式解決核心企業的資金需求問題,又可以有效解決供應商、客戶與核心企業之間的擔保瓶頸、降低供應鏈條融資成本,還從根本上提高了鏈條中核心企業及上下游經營主體的市場競爭力,對企業后續融資授信將產生極其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供應鏈融資的主要模式
第一,應收賬款融資。這是銀行等金融機構針對供應鏈中的上游供應商對核心企業享有的應收賬款為其提供融資服務的一種方式。應收賬款融資除了可以為企業解決短期資金緊缺的問題之外,更重要的是其在供應鏈中自上而下的資金注入方向。從上游注入融資,可以為核心企業發展和成長提供持續加速動力,又能為供應鏈上的上下游企業穩步發展和持續高效運作提供支持。從長遠看,這是一種可持續發展并很可能最終實現多贏的一種高效融資模式。
第二,保兌倉融資模式。保兌倉融資是指銀行等金融機構針對供應鏈中的下游企業預付款項提供的融資服務。為杜絕可能存在的不真實交易和惡意套取資金的行為,大多時候金融機構會及時引進專業的第三方物流機構對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貨物交易進行監管。以證明貨物交易真實存在的方式,防范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為了獲得急需資金而合謀制造虛假交易騙取授信的可能。
第三,融通倉融資模式。融通倉融資也稱為動產質押融資模式,是指銀行等金融機構接受核心企業的擔保,并以物流公司的監管為前提,接受供應鏈內中小企業提供的動產作為質押物為其提供的融資服務。通常情況下,融通倉融資模式中,中小企業提供的質押物可能存在的貶值風險是銀行等金融機構視為頭等大事的重要關注點。因此,提供授信的金融機構在面對融資企業的融通倉業務授信申請時,往往會考察企業的庫存是否穩定、上下游企業是否有長期合作關系,繼而聯系上下游購銷企業對供應鏈整體運作的情況做出風險評估,再基于上述條件作為授信決策的依據。
(三)供應鏈融資與一般融資業務的區別
第一,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授信的側重點不同。一般意義上的融資業務更多的是關注申請融資企業本身的經營狀況,考察的重點一般會放在該企業的生產、經營、市場等各方面情況。而供應鏈融資模式下,金融機構更加注重核心經營主體所處供應鏈中的貨權、債權等權力性資產的綜合情況,重點考慮的也是對整個供應鏈中上游供應商與下游客戶進行一體化的融資支持;供應鏈融更加開闊了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選擇范圍,銀行不再是僅考察單一的授信主體,而是面對整個供應鏈中的所有企業,考察的傾向性也更加偏重于核心經營主體和其供應商、客戶之間的是否建立有相對穩定密切的關聯關系,這里的“關系”中,穩定是首要考察因素。從企業方面看,因為提供授信的商業銀行傾向性偏重于供應鏈中各經營主體的整體運營狀況,所以即使某一主體的某一方面條件不符合商業銀行傳統授信的控制標準,但該主體與其所屬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之間存在穩定的交易與業務關系、真實可靠的貨物與資金流動,金融機構也會不再針對該單一經營主體的某一方面狀況采取評估風險的措施,而是會從整個供應鏈宏觀角度審視,對這條可靠可信的供應鏈提供融資,最終在規避風險的同時為核心主體提供急需的融資。
第二,經營主體償還授信融資的渠道不同。一般意義上融資的償還來源完全依靠經營主體自身的營業所得。但由于融資企業流動資產在形態規模上隨其經營活動在不斷變化,因此金融機構一般很難對其實施實時且高效真實的監控。反觀供應鏈融資則更傾向于某一筆交易。也就是針對一筆交易、提供一筆融資、償付一筆授信,完全是自貸自償的授信模式。這種授信模式下的信息、物流和資金流運行比較一般意義上的商業銀行授信而言通常擁更高的封閉性,也就獲得了更高的穩定與真實性,這樣可以保證還款來源具有更高的自償性,而整個過程對銀行等金融機構而言相對具有更透明的可追溯性。所以,供應鏈融資模式中,只要操作得當,大多銀行可以做到跟蹤監管。
第三,風險特征不同。一般意義上的融資業務,償債風險完全取決于授信企業自己的營業風險。這種風險相對單一。而供應鏈融資涉及整個生產經營鏈條,其風險除了核心企業之外也自然會受到供應鏈中上下游企業的影響。根據供應鏈內部運作模式的不同,其風險會在一定程度上放大,呈現給金融機構的風險來源也會顯得千頭萬緒。
二、當前市場環境下供應鏈融資模式的風險分析
(一)供應鏈中交易本身的真實性
交易本身的真實性對于向企業提供融資的金融機構而言自然是整個供應鏈融資的前提,也是申請授信的企業所處的供應鏈可靠存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由于商業銀行為核心主體注入的資金主要基于其所處的供應鏈整體供需關系的真實可靠性和貸款可自償的特點,所以如果交易本身的真實性受到質疑,那么金融機構瞬間即可能陷入無法預測的風險當中,這是任何商業銀行都不可接受的。
(二)授信主體的風險遞送
因為這種融資模式下的金融機構通常會選擇較大型的企業作為其授信的核心企業,而核心企業的上游供應商和下游客戶一般都是中小企業,所以供應鏈金融的實質就是將處于鏈條中心處的核心企業的授信等級綜合上游供應商和下游客戶整體看待,直接提升上下游供應商和客戶的可授信信用等級。在此環節中,作為授信主體的核心大企業與其上下游中小企業的信用對金融機構而言通常會形成了一種緊密的關聯關系。這使得一旦核心大企業的信用出現風險,那么這種風險必然會隨著金融機構授信向上下游延申的基礎——交易鏈條而迅速影響供應鏈中的上下游中小企業,以極快的速度對供應鏈整體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三)缺乏可靠的整體化信用
因為供應鏈授信主體與上下游成員企業之間緊密且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是供應鏈融資的基礎,而企業本身之間的信用又是維系這種長期合作關系的關鍵所在。所以,一旦供應鏈中上下游企業失去以往穩定又緊密的供銷協作關系,那么金融機構的授信風險就會瞬間提高,因此缺乏可靠可考察的整體化信用是信用風險的主要來源之一。當然,對這種建立于核心企業與供應商、客戶之間的信用體系的依賴也是供應鏈融資的天然缺陷之一。
三、當前供應鏈融資風險的預防措施
(一)建立健全入場機制,必要時提高選拔標準,審慎選擇授信主體
供應鏈融資模式下,作為授信主體的核心企業往往因為行業各異性和其上下游供應商與客戶的管理方式有著很大不同。某些專業性極強的領域里,供應商和客戶通常更加依賴環境市場來決定購、銷行為的發生及時間。這也使得授信主體的供應商、客戶不確定性較大,圍繞核心企業的上下游企業之間的關系其實并不穩定。而由于穩定的供應商和客戶關系是供應鏈融資的前提,所以這類不穩定的供應鏈系統往往不適合采取供應鏈融資模式。基于此,提供授信的商業銀行哪怕出于單純地降低風險的目的,也必須提高準入門檻,從基礎上建立嚴格、科學的準入系統。把急需得到資金支持的供應鏈核心企業和與之相關的上游供應商、下游客戶綜合看做整個供應商上的一個經營主體,從初始階段就采取審慎的擇優、進場和退場制度。核心主體應該主動提供上游供應商、下游客戶之間可靠的交易歷史,自證它們之間關系的緊密和穩定程度,主動展示這一鏈條上各關聯企業確實存在著正常市場條件下常見的利益共享的生存模式。
(二)設計與供應鏈融資需求相適應的授信管理模式和業務流程
供應鏈融資模式下,為了從初始階段實現風險規避,使整個供應鏈的交易過程被第三方參與者有效監控,銀行等金融機構有必要積極嘗試與專業監管機構實現合作。同時,金融機構也可以專門針對一些風向相對較高、非專業又難以在短時間內介入的業務環節聘用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承包來降低可能存在的風險。例如引入專業物流機構對供應鏈貨物的流動進行監管。近年來,國內眾多金融機構通過與物流、審計等專業機構展開業務合作,對交易物貨權與實體的轉移實施實時跟蹤與掌控,為供應鏈融資中的三方監管提供了可靠的成功實踐案例。另外,金融機構同樣也可與一些如電子商務平臺、政府扶持小企業擔保部門洽談合作建立風險補償金合作進行供應鏈金融業務風險控制。這樣即便融資無法及時回收,也可先使用風險基金墊付,并及時開展追償措施。這些舉措的落實有效降低了金融機構面臨的風險。
(三)強化批準授信之后的供應鏈跟蹤管理
由于供應鏈融資更關注的是整體供應鏈中里作為支柱的核心企業與上游供應商及下游客戶之間物流和資金的高效且緊密的結合。因此,授信機構有必要針對供應鏈運轉的各環節獨特性實施實體轉移、現金流一類諸多環節的實時控制以跟蹤管理供應鏈融資授信的風險。確保資金流動與對應的貨物流轉相匹配的同時,把握供應鏈中的現金流其實也就是對還款來源做到了有效控制,從而在根本上實現了融資業務的自償性。
參考文獻:
[1]趙志剛.企業供應鏈融資模式及風險管理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8(17):294.
[2]賈楠.中小企業供應鏈融資風險管理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2018(03):131-132.
[3]莊樹偉.中小企業供應鏈融資模式及風險管理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8(17):81.
(作者單位:天津順豐速遞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