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瑋
摘要: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推進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檢察機關如何立足本職工作,大膽對現有檢察制度改革創新,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結合工作實際,認真分析引入新時代“楓橋經驗”化調解糾紛的必要性,創新工作機制,有效的防止社會矛盾升級,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關鍵詞:新時代“楓橋經驗”;必要性;現實路徑
一、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理論內涵和實踐價值
(一)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理論內涵
20世紀60年代初,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干部群眾創造了“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楓橋經驗”,成為全國政法戰線的典型。“楓橋經驗”的基本內涵和核心思想是“依靠群眾,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楓橋經驗”的精髓是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我們黨始終堅持和倡導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楓橋經驗”的本質是我們黨始終堅持和貫徹的群眾路線,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我們黨鮮明的群眾立場、牢固的群眾觀點、行之有效的群眾工作方式方法,以及在感情上始終與人民群眾保持的血肉聯系;是相信群眾、依靠群眾,通過群眾工作爭取廣大群眾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擁護和支持,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和鞏固黨的執政地位。1
筆者認為,20世紀60年代的“楓橋經驗”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歷史原點,新時代“楓橋經驗”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化解基層矛盾、強化社會治理、實現地方善治的經驗,從而實現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民主化、法治化。
(二)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實踐價值
綜觀“楓橋經驗”的發展歷程,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改革、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和發展階段,“楓橋經驗”都作出了重大貢獻。筆者認為,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實踐價值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依靠群眾、立足預防。通過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將社會矛盾的解決落實到人民群眾這一主體上,引導群眾矛盾就地解決自我解決,實現社會治理模式的創新。二是調解在前、多元調解。將調解作為前置手段,先用調解方式過濾大量矛盾糾紛,使得大部分社會沖突在進入訴訟程序前得到圓滿解決,減輕了群眾訟累,節約了司法資源。三是黨政聯合、聯合協作。推進建立服務型政府,實現基層組織黨政緊密聯系,形成以黨委、政府、公眾等多元主體參與解決矛盾的格局,通過各方的合作有效緩解沖突。
二、檢察環節預防和解決社會矛盾引入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必要性
(一)社會矛盾糾紛的復雜化與司法資源遺乏的現實矛盾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的迅速發展,利益主體呈現多元化趨勢,社會轉型期的矛盾糾紛呈現出主體多元化、種類多樣化、規模群體化的特征,一旦有誘發因素,極易導致群體性事件的發生。當前“訴訟爆炸”的現狀致使大量鄰里糾紛、小額民間借貸和輕微刑事案件大幅度上升,司法體制改革下的檢察官、法官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下積壓了大部分案件,大大降低了訴訟效率,使我國司法制度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二)檢察機關多元化調解糾紛的可行性
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在創新社會治理、維護社會和諧中更能發揮獨特的作用。檢察機關將“楓橋經驗”引入檢察機關服務社會、參與社會治理具有可行性,尤其是基層檢察機關,就是要發現矛盾、解決矛盾,做到社會矛盾早發現、早消化、先教育、早轉化、先控制、早防范,才能有效的化解涉檢信訪的矛盾,有助于將社會管理向社會治理轉變,營造出主動型、服務型的大氛圍,實現社會效果與法律效果的有機統一。
三、新時代“楓橋經驗”在檢察環節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的現實路徑
(一)創新檢察公開機制,積極推進社會有效治理
為貫徹落實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進一步深化檢務公開,直接、全面聽取各方意見,積極探索檢察宣告和公開審查工作機制。首先向偵查機關案件承辦人、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家屬闡述決定的事實和理由,現場宣布決定內容并送達決定文書,告知相應救濟渠道。其次認真聽取上述人員的意見,積極邀請人民監督員、當地村干部等參與,依靠群眾,將“矛盾”就地化解,促成雙方達成刑事和解。創新檢察公開機制進一步增強執法透明度,提升執法公信力,充分保障當事人及社會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二)探索引入第三方參與機制,實現“檢調對接”向主動性轉換
檢察機關對輕微刑事案件、控申信訪糾紛等案件,在當事人自愿申請下,可以進行有組織、規范化、非訴訟式的調解處理。借鑒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原鄉鎮(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基礎上,將律師、法律工作者作為第三方引入“檢調對接”機制。通過接訪人答詢、評議等方式,做好涉檢信訪教育疏導工作,為當事人進行權利闡述、訴求溝通,精通相關法律知識人士以第三方身份介入“檢調對接”,站在當事人的立場提供輔助性的協調和幫助,共同快速化解群眾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維護司法公正,降低社會對抗。
(三)建立健全綜合服務平臺,提升網絡調解服務質量
基層社會治理體系逐漸呈現網絡化、數字化、信息化趨勢,檢察機關應當主動參與轄區內基層調解平臺,開設檢察調解模塊,對群眾投訴、突發事件、負面輿論等進行窗口調解、一對一處理。通過平臺端口重點關注環保、食品、藥品等群眾反映強烈的行政執法機關監管不力環節、問題高發領域,重點整治豬肉、羊肉、牛肉等非法添加瘦肉精、水產品非法使用抗生素、重點排污單位篡改、偽造或者干擾自動監測數據、設施等突出問題,從發出糾正違法意見書、檢察建議、提起公益訴訟等方式入手,多元調處機制化解矛盾糾紛,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執法的嚴格、公正、文明。
四、結語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現有的中國特色使檢察制度必須結合新形勢下發生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在新時代“楓橋精神”的基礎上,進行大力改革與創新,充分運用檢察職能,通過多元化、全方位地進行“釋法說理”,聯系群眾,依靠群眾,減少社會沖突、促進社會關系,做到“矛盾”就地化解。
參考文獻
[1]蔣國長:《“楓橋經驗”的本質與當代價值》,鐵道警察學院學報,2015年,第3期
(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人民檢察院?山東?濟南?25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