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要基于學校文化特色,創(chuàng)新工作思路,轉變培養(yǎng)模式,塑美德,賦師能,顯個性,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讓教師以適合自己的成長方式主動成長,進而實現(xiàn)學校、師生共同成長。
【關鍵詞】學校文化;教師美德;專業(yè)發(fā)展
【作者簡介】張輝,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實驗小學(江蘇淮安,223100)校長,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實驗小學傾力建構以“成長”為價值取向的學校文化,以促進教師的成長為引擎,樹立成長理念引領教師,營造成長氛圍激發(fā)教師,開展成長活動歷練教師,塑美德,賦師能,顯個性,實現(xiàn)學校、師生共同成長。
一、塑美德,“好人”之光照亮校園
學校以“好人”培塑工程為抓手,樹立師德航標,讓“身邊好人”的美德之光得以匯聚、增強,相互照亮,進而照亮整個教師群體。
1.塑造好人群像,璀璨美德之光
“好人”之“好”,應當具體鮮明,切實可感,讓大家看得見、學得會、做得到。學校安排專人對“身邊好人”推薦活動中走出的好人進行深入采訪,深入解析“好人”“好事”的思想根源和美德原點,提煉和凸顯其精神內涵,形成細致深刻、立體形象、真切動人的事跡材料,全面深入加以宣傳,讓教師的美德之光更加璀璨奪目。一是在每月教師大會前設“道德講堂”,濃墨重彩宣傳一兩個不同類別的好人事跡,并形成慣例;二是在校園內醒目位置設立好人宣傳專題展板,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好人事跡,傳揚好人精神;三是在教學樓樓梯、廊道懸掛好人宣傳微展板,讓師生耳濡目染,常受熏陶;四是在學校微信公眾號中開辟“身邊好人”宣傳專欄,展示師德風采,放大好人效應。
2.提高好人禮遇,彰顯美德之范
“好人評選”的最終目標不是“評選好人”,而要通過評選活動彰顯好人的美德,讓更多的人學習好人,成為好人。學校每年從宣講過的“好人”中投票選出數名“實小好人”,舉行最隆重的頒獎儀式,給他們最高禮遇。典禮上,新當選的“實小好人”佩戴綬帶集體亮相,逐一宣讀根據其事跡和美德撰寫的優(yōu)美頒獎詞,頒發(fā)好人證書和紀念品,上一年度的“實小好人”為他們獻花,并將頒獎的全程錄像資料存放到校史館,彰顯學校對師德建設的高度關注。
3.賡續(xù)好人精神,照亮美德之園
“好人”精神需要發(fā)揚、積淀和傳承。宣傳“好人”,是為了用好人的美德對全體教師進行引導、鼓舞和激勵,讓“好人”的正能量輻射整個校園,形成強大的好人“磁力場”。持續(xù)多年的“好人”培塑工程,讓“好人”群體不斷壯大,越來越多教師身上的美德得到關注、肯定和宣傳,每位教師都以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點亮自己靈魂深處的美德之光,好人精神得到傳承、發(fā)揚和延續(xù),校園日漸成為美德之園。
二、賦師能,“澤人”團隊領航全區(qū)
學校以“小團隊”建設帶動“大隊伍”發(fā)展。團隊成員從各學科中遴選產生,以德為先,以能為重,讓他們主動作為,精準發(fā)力,成為學校教師隊伍發(fā)展的“火種”和“引擎”。
1.點燃熱情,增強成長內驅力
“澤人”好教師團隊是學校教師的先鋒隊和模范團,要求隊員先動起來,先“富”起來,以優(yōu)秀帶動優(yōu)秀,最終實現(xiàn)共同“富?!薄K麄兙墼谝黄鹦纬蓤F隊合力,領航教育教學工作;分散到各年級各學科中,又是火種,以其飽滿的工作熱情和積極的工作態(tài)度,用實際行動為身邊教師做出榜樣,以自身的工作熱情點燃身邊同事的工作熱情,增強教師成長的內驅力,使其呈現(xiàn)應有的工作狀態(tài)。
2.主動作為,勇當教研引路人
“澤人”好教師團隊的教研活動向全校開放,全景展示團隊“真教研”“深教研”的教研過程,為全校各學科的教研活動放樣子、指路子、壓擔子,再以團隊成員為“種子”,將他們“播種”到各學科的教研土壤中去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提升學校教學研究水平。為把教學研究的視角由“學科教學”轉向“學科育人”“綜合育人”,“澤人”好教師團隊結合學?!白鰧W創(chuàng)合一”育人理念,提出重點探索和解決“綜合育人視界下如何推進‘做學創(chuàng)合一’育人方式變革”的問題。引領教師站在育人高度審視、改進教學,從“學科教學”走向“學科育人”,進而努力達到“綜合育人”的境界。
3.輻射周邊,探索賦能新路徑
加強薄弱學校教師隊伍建設,是當下突破教育均衡發(fā)展瓶頸的“實招”。“澤人”好教師團隊成員主動擔負促進區(qū)域教師共研共進的使命,牽頭成立“二級小團隊”,利用課余、周末時間開展微教研,研究微課題,讓學校全體教師動起來、研起來。有的小團隊還跨科聯(lián)盟,跨校組合,并不斷吸收志同道合的新成員加入,將學科育人、綜合育人課題研究的觸角覆蓋全科,伸向全區(qū),為全區(qū)教師的“賦能”引航探路。
三、顯個性,“跨越”發(fā)展?jié)M足需要
學校鼓勵教師共同成長的同時,也給教師個性發(fā)展留下足夠的空間。為鼓勵教師自主發(fā)展,學校為想發(fā)展、能發(fā)展、求發(fā)展的教師開辟“成長通道”,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調動資源,搭建平臺,滿足他們的發(fā)展需求,全力“促發(fā)展”。
1.自薦崗位,主動做事
學校將管理崗位向所有教師開放,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申請到一個職能部門認領一項或幾項工作頂崗鍛煉;一個崗位、一項工作也可以由多人共同承擔。臨時性的工作面向全體教師“公開招標”,教師個人或小團隊公平競標,學校對工作結果評估考核,納入教師成長績效。
2.自由結對,主動成長
為充分發(fā)揮青藍工程的培養(yǎng)作用,學校改變以往“拉郎配”的做法,而讓師徒雙方多向選擇,徒弟根據自己的成長需要決定投入哪個“門派”,師傅也根據自己的特長公開招聘,廣收“門徒”,可以一青多藍,也可以一藍多青,還可以既藍又青。學校每年從聽課、上課、教研等規(guī)定動作和活動開展兩個方面考評青藍工程師徒雙方的成長,對成效達到規(guī)定標準的師徒頒發(fā)相應證書,獎勵研究經費。
3.自設目標,主動追求
為營造自主成長的良好氛圍,學校對教師的成長狀態(tài)不限定形式,不統(tǒng)一“標準”,不用一把尺子量到底,而從多個角度看效益。教師每學期從教學質量、教育科研、班主任工作、少先隊建設、學生活動組織、社團工作等方面向學校自主申報一項“成長獎”。教師的工作熱情得到最大激發(fā),社團訓練、臨時工作不計報酬,只為實現(xiàn)自身價值追求。學校期末組織評比考核,肯定進步,肯定成績,評選出成長獎金獎、銀獎和銅獎,分別給予相應獎勵。
4.自定角色,主動跨界
對于教師來說,雖然學科角色相對固定,但也不是不可逾越的鴻溝。為鼓勵教師選擇更適合自己的方式主動成長,學校支持教師向更擅長的學科“轉身”。一位愛好書法的體育老師,學校安排他到北京參加書法培訓,把他培養(yǎng)成專職的書法教師,加強了學校書法教師隊伍。一位數學教師對古詩詞情有獨鐘,頗有研究,非常想改教語文。經過學校考核,她如愿轉崗為語文教師。用人所長是教師隊伍建設最經濟的模式。學校應當采取“因人設崗”策略,支持教師“跨界”。
3326501908202